孫欣
【摘要】小學語文課程是學生語文學習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學習理念等都是在這一階段形成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核心素養”觀念,通過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從根本上促成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本文將首先介紹培育小學生核心素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學習興趣;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僅靠改變教學方法是不夠的。教師應當多方考慮,重視現代化教學工具與語文課堂的融合,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特征,盡量做到個性化培養。在所學知識與學生興趣點相符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便會從被動轉為主動,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觀能動性會被充分激發。
一、培育小學生核心素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知識容量小,學生語文視野窄
審美能力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使學生具備較高的審美水平,必須將學生置于充滿文化氣息的環境之中,并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文化資源。但目前,許多小學教師只關注文本內容的講解,課程知識容量小且只局限于課本知識,這很難為學生審美水平的提升創造良好環境。
(二)教學方法未與現代化教育工具結合
信息化的發展給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許多便利,但教師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當前許多小學存在教師能力與學生學習需求不匹配的狀況。要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必須使學生接觸到足夠多的語文學習資源。學生只有看到、聽到、了解到更多事物的基礎上,語料庫才會逐漸豐富,表達能力、書寫能力、思考能力才會逐漸提升。如果教師固守傳統的教學方法,忽視現代化教學工具的重要作用,便難以真正達到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三)忽視學生個性發展
新課程改革尤其強調學生個性發展、自主成長。小學生的個性鮮明,如果教師能夠抓住學生的個性特點,尋找與學生個性特點相符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便會被激發。反之,如果教師忽視學生的個性特征,不重視教學方法的變革,則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教師缺乏核心素養觀念
如今,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在制定閱讀教學計劃時沒有從宏觀角度考慮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而是過度關注當前的教育效果。如教師在講解某一文章時往往會帶領學生總結該篇文章的體裁、結構及作者要表達的感情。但教師只將教學目光放在這一篇文章上,而沒有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會學生閱讀某一類文章的方法。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更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育。
二、小學語文課堂中培育核心素養的教學轉變
(一)捕捉學生興趣點,開展個性化教學
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是多種多樣的,在不同環境下成長的學生,其興趣愛好是大不相同的。如在農村成長的學生會更關注動物、植物、山水等現實中的事物;在城市成長的學生則會更加關注動漫、電影等虛擬事物。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有側重地開展個性化教學。
如課本中《烏鴉喝水》與《小松鼠找花生果》都是與動物有關的文章,在引導學生閱讀此類文章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讓喜愛小動物的學生成為這兩篇文章的主講人。學生在興趣驅動下主動學習、講解這些文章,其學習效果較教師講授的效果要好得多,且對小動物感興趣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必定會留心觀察各種動物的形態。這類學生在帶領其他同學閱讀課文時,能夠更好地補充細節,擴展課文之外的內容。從學生主講這一形式本身看,讓學生成為閱讀課的引導者,能夠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這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綜合素質都十分有益。
(二)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擴展學生語文視野
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還要重視實踐觀念的滲透。但對小學生來說,參與社會實踐伴隨著許多風險。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課程體制也不利于教師帶領學生開展課外學習活動。為彌補這些缺陷,教師可以引入現代化教學工具,充分發揮它們的優勢,彌補小學生課外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陷。例如,在講解《歡樂的潑水節》一文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潑水節的視頻片段,讓學生感受潑水節歡快的氣氛。教師還可以播放專門講解傣族的風俗習慣的微課、慕課,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傣族的民族文化,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
(三)注重閱讀方法的傳授
閱讀是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輸入”環節,只有“輸入”環節做到位,學生在“輸出”時才能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如果學生閱讀面廣、閱讀方法正確、閱讀習慣良好,學生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寫作文章時便會游刃有余。教師要提升學生的閱讀量,必須重視閱讀方法的傳授,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教師可以教授學生群文閱讀法、首尾略讀法等常用且有效的閱讀方法,讓學生自己挑選適合自己的方法開展閱讀活動。不同類型的文章、書籍適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如小說適用群文閱讀法,長篇的童話故事則適用首尾略讀法。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閱讀方法時,要對不同情況加以區分,不能一概而論。
(四)從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角度制定教學計劃
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要立足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不能只關注學生某一種能力的提升。同時,教師要充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與發散性思維,力求使學生掌握普遍規律,達到“一通百通”的水平。新課程改革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目標。傳統的教學目標只重視學生是否掌握了基礎知識,而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制定教學計劃時要充分考慮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要求。
如在帶領學生閱讀長篇童話故事時,教師要先帶領學生理清出現的人物。理清了童話故事中出現的人物,便把握了童話的要素之一。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略讀文章整理童話故事的發展順序,然后將出現的人物一一填入故事框架中。為防止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思路混亂的情況,教師可用思維導圖整理童話故事的情節,方便學生理解。在完成這一系列基礎教學后,教師還要通過擴展閱讀鍛煉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在選材時,教師可以選擇同一作者或同一書籍中的其他文章,方便學生適應文章的風格。為更加自然地引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師可以從童話作者的創作背景講起,闡明作者編寫該童話的目的,使學生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教師還可以著眼于童話故事本身,通過評析童話故事中的人物引起學生思考。同時讓學生掌握評價人物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
三、結語
總之,要培育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必須樹立宏觀教學觀念。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探討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方法,不能只重視學生某一種能力的提升,忽視其他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關注“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的變化,使自己的教學方法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甄業虹.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4).
[2]劉玉萍.培養核心素養,構建小學語文有效課堂[J].學周刊,2019(6).
[3]張富榮. 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C]//教育理論研究(第五輯).重慶: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
[4]許娟.探求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外在表現[J].課程教育研究,2018(50).
[5]楊昱婷.聚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實踐[J].文教資料,2018(30).
[6]吳霞.小學低段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以部編 ?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為例[C]//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重慶: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8.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