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聲入人心》節目為研究對象,在簡單介紹節目形式的基礎上,對其為推廣美聲唱法起到的現實意義進行分析,并從文化推廣、受眾空間、人才建設、經濟開發著四個維度,論述其在推廣美聲演唱方式中作出的貢獻力量。同時,以特異化的角度為美聲唱法的推廣研究提供參閱材料。
【關鍵詞】《聲入人心》;美聲唱法;藝術形式
【中圖分類號】J616.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美聲唱法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古典演唱方式,在我國的藝術發展空間相對薄弱,受到文化、藝術、欣賞習慣、市場空間、人才梯度等多方面的影響,產生了較為明顯的“學院派”特征。而由湖南衛視推出的《聲入人心》節目,在形式與內容上,為加快美聲唱法的發展、實現藝術形式推廣創造了新的成長空間。需在了解節目內容的基礎上,才能更加深刻地掌握其在美聲唱法推廣中的現實意義。
一、《聲入人心》節目內容形式介紹
《聲入人心》節目創作中,沿用了《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中國有嘻哈》等音樂類綜藝節目的類型,將競演、導師、表演等項目融合在一起,將美聲唱法這一藝術類型作為節目的核心,希望通過這種市場化綜藝節目的運作形式,復制《中國有嘻哈》的成功,帶動了國內美聲演唱的發展與推廣活動。
節目形式上,由廖昌永、尚雯婕、劉憲華三位藝術家作為出品人,對36為演唱者進行分組訓練,通過10輪競演的篩選,最終評選出6名演唱首席,并獲得大型美聲音樂演唱會與發行音樂專輯的機會。在演員選拔的過程中,也區別于以往的綜藝節目,參與節目演出錄制的歌手全部出自專業音樂院校,是伯克利、朱莉亞、普萊納、中央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國內外知名的音樂學府的高材生。由此,提高了節目的質量,使音樂表演的專業性得到了初步保障,可以在執著綜藝節目的同時,更好地宣傳美聲唱法。
另外,為了突出節目效果,在演出人員的選拔上,36名參賽者全部選取外貌較為初中的青年歌唱者[1]。從節目的專業性角度,與韓國同類型的節目《The Master》更是無法相比,即便節目組在設計中加入了“高音降E+14拍”“HighC+7拍”等專業化的花字描述,但從專業者的眼光來看,節目缺少了明顯的聲樂專業化特征,表現出了較大的娛樂性內容。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此類娛樂性的節目,可以更好地接納觀眾,并引導其在觀賞的過程中,通過評委的點評加深對于美聲唱法的認識。
二、《聲入人心》節目對于美聲唱法的推廣意義
基本性質上,《聲入人心》是特色化的綜藝節目,在融合了當前娛樂時代基本表現特征與市場化運行條件的基礎上,將音樂主流唱法中的美聲演唱呈現出來,不僅獲得媒體評論的一致好評,甚至在節目表現形式中也將美聲演唱從古典音樂廳轉移到了新的媒體空間與演繹平臺。而《聲入人心》節目對于美聲唱法的推廣貢獻,大致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展現出來。
(一)建立文化推廣模式
音樂是典型的文化形式,美聲唱法在起源與發展上都是在西方的文化環境中進行的,與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沒有必然的聯系。而在中國現代主流音樂表現形式上,沒有流行音樂流傳廣和民族唱法的群眾接受度高。所以在發展條件上,僅作為學術型的音樂演唱形式,或是在一些歌劇、晚會節目等活動中展現出來,給大眾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審美模式。所以,不免在模式推廣上有較為明顯的局限性。
經過《聲入人心》包裝后的美聲演唱,為文化形式的推廣搭建了新的藝術平臺,在表演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對接當前熱門的流行元素。借用媒體形式的同時,為文化藝術的推廣奠定了基礎性的市場環境[2]。以湖南衛視的影響力與收視率條件,搭建這種藝術空間可以將以往處在幕后的美聲演唱搬到臺前,并使其展現出更具升級的藝術動力。
(二)活化受眾關注空間
從受眾的角度出發,人們對于美聲演唱的藝術形式并不了解,甚至已經處于陌生的環境。在年齡稍長的觀眾心中,至少還對帕瓦羅蒂、廖昌永、戴玉強、殷秀梅等國內外的美聲演唱家有一定的了解,但到了“90后”“00后”心中,就已經基本被流行音樂所填滿,沒有機會,也沒有平臺對美聲演唱的藝術形式進行了解。
對此,《聲入人心》節目的設計,經過了嚴密的組織與籌劃,在受眾的影響力上,可以表現為下兩點內容:首先,在受眾的定位上,很明確地將方向指向了青年群眾,通過年輕俊美歌唱者的舞臺競演,讓青年觀眾可以簡單地了解到這種歌唱形式的內容與特點。而在影像力不斷擴散的過程中,觀眾的群體中,還會加入年齡稍長的受眾群體。此類人群本身就對美聲演唱有一定的了解,對經過時代綜藝策劃包裝后的節目,更是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明顯地區別于以往美聲演唱的表演形式,使節目在受眾空間中形成良好觀看體驗。
(三)吸引專業人才投入
人才是保證某一行業發展的基礎,即便是在藝術領域,也需要足夠的人才補充。在當前的聲樂延長發展模式下,演唱者大多走著藝術發展的道路,很少與社會性的活動產生關系,只能在文藝方向上不斷深化發展。而這一現象,對于聲樂演唱的人才補充造成了典型的負面影響。
《聲入人心》節目中,將聲樂演唱這一藝術形式搬上了綜藝的舞臺,使藝術表演與市場化發展的娛樂環境形成了聯系。這一條件下,也為聲樂影響力的提升創造了理想的發展空間,使更多的年輕人才可以無慮地投入到此項藝術的學習與演繹中,在補充領域人才的同時為藝術表演增添了活力。而從當前聲樂演唱者的角度,也為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創造了可能,在增加目前發展空間的前提下,為后輩藝術人才的成長奠定了基礎條件,可以使整個聲樂演唱藝術領域的發展進入正向循環,并不斷在人才更迭中形成新的藝術表現形式。而形成這一格局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與《聲入人心》的開拓式創作。
(四)引發資源經濟開發
市場化的社會環境中,娛樂性已經成為了一種時代媒體特征。在市場資源的占有率上,吸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在以往的表現形式上,美聲演唱始終保持著自身的學院派風格,在錘煉技能、開發內容的過程中,沒有獲得很好的市場化效應,不能將藝術內容轉化為經濟優勢。因此,也就不能保證自身發展的持續性。
在《聲入人心》節目演出之后,還會有后續的演唱會、專輯等內容,而這些青年歌唱者也已經成為了市場化娛樂綜藝的一個組成部門,這也為當前的主流音樂形式中注入了美聲演唱的學業,滿足了美聲演唱發展對于經濟條件的客觀需求,并以此形成了以美聲演唱音樂為載體的市場格局與藝術產業鏈條。
三、總結
筆者認為,《聲入人心》節目是一場美聲唱法與現代音樂作品的結合,它的最大的作用是讓觀眾感受到美聲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但卻不是真正地將美聲唱法的真諦完整傳遞給了觀眾,真正的美聲還是要更多的觀眾走進劇院、走進音樂廳,去聆聽真實的聲音,而不是電子音效和后期的修飾效果后的聲音,在質樸的原汁原味的音色中才能找到美聲唱法的美感。希望《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后續工作中能夠將遺失的專業部分在線下推廣中彌補回來。
參考文獻
[1]池浩東.“中國美聲”可持續發展路徑探尋[J].藝術評鑒,2018(21):84-85.
[2]滕壯.對美聲唱法聲音概念的誤解引發的行為問題研究[J].戲劇之家,2017(6):73-74.
[3]胡斯樂.解讀中國美聲藝術發展的創新路徑[J].知音勵志,2017(2):190.
作者簡介:王宇凡(1989—),福建福州人,碩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