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桃昭
【摘要】 數學作為初中教學體系的主干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等具有較為重要的促進作用,數學教師要全面提升對該學科的重視程度,積極在新教學理念的支撐和指引下,推進數學課堂的改革,將數學課堂打造成學習氛圍濃厚、趣味性強的高效課堂。本文將就新課改教學理念下的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 新課改 初中數學 高效課堂 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推進,初中數學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均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課堂上更加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兼顧學生的差異性、帶動學生的參與性,數學教師要積極適應這些新的變化,有效改進自己在課堂上的教法運用,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和學習數學知識技能,為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形成和優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進行合作性學習,凸顯學生主體性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一般是教師一言堂式的教學,學生總是在被動的聽講,很難以將自己的想法展現給大家,這無疑不利于提升學生在課堂的主體性和學習熱情,而小組合作學習是基于新教學理念下的一種討論式學習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因此,數學教師要積極在課堂上組織進行合作性學習,以凸顯學生主體性。
例如,在學習《二次函數》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開展教學。首先,數學教師要將班級的學生較為合理的分為幾個探究小組,要注意讓不同性格、學習水平的學生混搭,提高小組成員的互補性。其次,教師要設置本節數學課需要探究的問題,如①引入二次函數的意義是什么?②二次函數的表達式是什么?有什么特點?③二次函數的圖像及其性質是什么?④如何根據公式確定圖像的頂點、開口方向和對稱軸?⑤利用二次函數圖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的步驟是什么?等等,引導學生全面思考這些問題,了解其設置目的。最后,要引導學生在合作討論中對以上問題進行較為全面的解決,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提升課堂的學習效率。值得注意的是,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讓教師撒手不管,恰恰相反,小組合作學習更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扶,只有教師在課堂上擔起責任來,學生的合作探究才會更加高效和順暢。
二、實施分層化教學,兼顧學生差異性
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數學知識儲備、學習能力自然會有較大的差異,傳統的課堂統一式教學很難兼顧到每個學生的這些差異,久而久之課堂會出現“兩極分化”現象,不利于教師的有效教學。鑒于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實施分層次教學設計,有效兼顧到學生的差異性。
例如,在學習《銳角三角函數》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實施分層次課堂教學。首先,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數學知識儲備、數學學習能力、數學學習習慣等,將學生合理地劃分為基礎層、中等層、提高層,為分層次教學做準備。其次,教師要為每個層次的學生設置具有針對性的教學任務,如對于基礎層次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在課堂完成以下內容:①準確認識三角函數的正弦和余弦;②能正確運用sinA和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各邊的對比;③能夠運用正弦、余弦進行簡單的計算等等,而對于中高層次的學生,要讓他們在掌握基礎內容的同時,積極進行拓展和延伸,如深入探究sinA和cosA內在的關系、了解其在生活中的運用情況等,開闊他們的數學學習視野。最后,教師要給予學生有針對的指導和建議,讓每個學生在數學課堂都能有收獲,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提升課堂的教學效能。
三、開展多主體評價,帶動學生參與性
教學評價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多主體參與下的教學評價有助于提升課堂評價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有效發揮教學評價的效能。因此,教師要積極在數學課堂開展多主體參與的教學評價,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
例如,在學習了《投影與視圖》章節內容后,組織開展教學評價。首先,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如學生甲稱,其對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有了較為深入的認知,也理解了直棱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等內容,但對于正投影還有待進一步的學習。其次,引導學生進行互相評價,如學生乙評價學生甲稱,甲同學的空間主體思維比較強,能很快的掌握投影與視圖的知識,但該同學課堂的紀律性不夠強,總是在課堂看小說,需要改進。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如對于甲能基本掌握《投影與視圖》章節主要內容表示認可,對于其在正投影學習上遇到的問題給予幫忙解決,并提醒該同學課堂要專心向學。通過這樣眾多學生參與下的教學評價,有效提升了課堂學習的氛圍,有利于發揮教學評價的效能,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要全面認識到數學學科對中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和意義,積極在新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提升自身的數學知識儲備,不斷改進和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實施分層化教學、組織多主體評價,全面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差異性,讓學生快樂的在課堂學習,以此促進和帶動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 豐靜林.探究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0(12):90+104.
[2] 張海青.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方法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2(10):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