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秀輝
【摘? 要】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閱讀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在新課程教育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當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以后,其語言表達和寫作水平都會有著明顯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了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措施。
【關鍵詞】 新課程背景下? 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培養
一、引言
現階段信息社會的發展,使得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而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是當前新課改背景下全體語文老師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新課程理念中明確表示,對于課程的教學,并不應該是執行與傳遞,而是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與合作,從而使得課程更具創造性。傳統的閱讀教學中,老師尤為重視學生的解題方法和各類型題材的固定答題模式,這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受到限制,嚴重約束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而新課程背景下,老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在小學生識字過程中往往離不開對詞語的認識,而詞語則是充分地融入到語句中,因此加強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過程,其實也是加強對小學生的字、詞語、語句的認知與理解。閱讀教學能夠讓學生將字、詞語、語句融合在一起,使其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涵與內容。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能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學習樂趣,還能有效促進其寫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意義。
三、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理,要想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培養,就必須要重視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小學生要熱愛閱讀、真正喜歡上閱讀,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去閱讀,激發閱讀的興趣,如果只是單純地將閱讀作為老師布置的作業,顯然會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嚴重降低學生對閱讀的興趣,無法達到閱讀的樂趣,所以,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融入到閱讀的氛圍中,這樣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
語文課堂中的閱讀教學其實就是老師、學生以及課本之間的互動和對話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需要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讓其有著足夠的發揮空間,有利于互動與合作情境的創設。例如在閱讀《秋姑娘的信》時,老師為了創設符合文章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播放柔美的歌曲和秋天的美景圖片,使學生能夠完美地融入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視覺和聽覺上有著濃烈的體驗,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到愉快的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此外,老師需要給學生營造自由的空間,讓其可以表達自己在閱讀中的觀點與理解,有利于放松課堂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對閱讀能力的培養。
四、規范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
老師之于學生的作用,其實就是能夠引領學生走進書本,指導學生能夠正確地實踐,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出形、閱讀出情,基于此,老師在閱讀教學時必須要規范閱讀方法、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將學生帶入閱讀的知識海洋。
1. 讀出形:感受語言形象
當前,小學生接觸網絡社會較為頻繁,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由于課外讀物的不斷增加,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與閱讀內容相同的形象與畫面。在閱讀教學中,老師需要采用巧妙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聯想到其生活中相似的形象畫面,將文字轉換為形象,這一過程中需要老師獨具匠心,培養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文字與形象的轉換能力。讓學生能夠在讀的過程中進行聯想,實現讀中描述、揣摩以及表演,這樣就能讓閱讀過程中的文字與形象緊密相連,兩者相得益彰,從而促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2. 讀出情:感受語言情感
文字是作者表達情感的載體,借助于文字,能夠準確地表達內心的情感。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讀出語言和文字的情感,老師需要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讓其能夠體會文字表達的情感,這也是閱讀教學中關鍵的環節。由于小學生理解能力較差、情感表達欠缺以及生活經驗的不足,使其很難感受和體會到作者的真實情感,這就需要老師巧妙地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身處其境,從而體會到真實的情感。例如在進行文章《再見了,親人》的閱讀時,該文章字里行間中都表達著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的真摯情感,老師需要深情地描述送別時的不舍,以此來激發學生閱讀的情感。讓學生進行角色互換,進入閱讀情境,這樣才能體會到當時的情感。在閱讀過程中,老師還要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進行規范,注意閱讀的速度、情感的誘發,從而正確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這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也有著巨大的幫助。
五、以寫促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其實就是在對文章在進行讀的過程中,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感情與觀點,之后再充分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觀點與情感的再認知,以此來獲得新的情感體驗。在閱讀過程中,如果學生有著自己的觀點與理解,老師要及時地引導學生將自己所體會和感受到的情感表達出來,以讀促寫,讓學生在閱讀中的所想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就是閱讀所產生的財富。在指導學生進行書寫的過程中,需要使學生對閱讀有著深層次的理解,這就是閱讀的后續教學,使學生能夠用文字表達出閱讀的情感,有利于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促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發展。
閱讀與寫作是整個過程中的輸入與輸出,學生在閱讀時能夠積累大量的知識和素材,使得情感和心靈得到升華,利用寫作將閱讀過程中的情感和觀點陳述出來,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基于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需要有效地利用讀寫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的情感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避免單一教學。通過讀寫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同時也能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確保學生能夠全面協調地發展。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學生的寫作水平和閱讀理解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充分地調動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采取規范的教學方法,促進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 蘇友拉其其格.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策略探討[J].學周刊,2015.
[2] 高效林.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策略探討[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
[3] 蔡麗萍.閱讀與“悅讀”的新思考——淺談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教師,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