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彭
【摘? 要】 所謂體驗式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產生個性化的體驗,充分感受地理知識的魅力。體驗式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沉浸式的環境中,實現地理學習水平的提升。在本文中,筆者將從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合作參與三個方面入手,探索體驗式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 初中地理教學? 體驗式學習? 創設情境? 引導探究? 合作參與
地理是非常重要的自然學科,能夠讓學生對人類生存環境、各地風土人情進行了解,從而具備熱愛自然的意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參與到地理學習當中,不斷探索地理知識,從而實現綜合能力的發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情境,就是在教學中結合地理教學的內容,將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采用動態、直觀、立體化的方法,實現對真實情景的展示,從而讓學生對地理知識產生沉浸式的體驗,最終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選擇多樣化的情境,幫助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理解。
例如,在學習《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的時候,很多學生僅僅對中國溫帶季風氣候進行了解,認為世界的所有地區應該也和中國一樣冬季干冷、夏季多雨,氣溫呈現出一定的變化趨勢。為了能夠讓學生對各種氣候特征進行認識,筆者為學生制作了幻燈片,將所有氣候類型進行羅列,并為學生配上圖片,讓學生在教室中就能夠對各地的氣候特征進行認識。學生對世界產生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開闊了眼界,在豐富的圖片中,通過自己的眼睛對各地的氣候特征進行了認識,從而形成了更加全面的認知。在豐富的教學情境下,學生能夠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實現對地理知識的全方面了解,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引導探究,凸顯主體位置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使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發揮主動作用。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是在學習中依然處于被動地位,缺乏自主探究的熱情。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地理知識中進行探究,成為地理學習中的主人,獲得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學習《祖國寶島——臺灣》的時候,筆者在課前為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聽說咱們班上的很多同學都很喜歡周杰倫、林志玲等臺灣明星,也有一部分同學喜歡《康熙來了》等臺灣綜藝節目。除了娛樂文化之外,臺灣的風土人情也深深地吸引著我們。請同學們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搜集與臺灣相關的內容,在下節課上,我們一起來拼貼出臺灣的整體風貌。”學生原本對臺灣就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在筆者的引導下,自覺從網絡上搜集與臺灣相關的內容,對臺灣的行政區劃、美食、氣候特點等進行了了解。在課堂上,有的學生從美食的角度,與同學分享了臺灣的美食,主要有蚵仔煎、鳳梨酥、牛肉面等;有的學生分享了臺灣的風景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101大樓等等。通過學生的分享,一個鮮活的臺灣形象徐徐升起,使每個學生都對臺灣形成了立體化認識。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能夠發揮主體位置,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產生自主探究意識,在整理信息、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獲得體驗,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合作參與,獲取沉浸體驗
在地理學習當中,有很多地理知識內容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法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環節中,成為地理知識的踐行者,通過自己動手、自主探究,實現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定期開展地理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開放式、沉浸式的體驗,從而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保護大氣環境》這節課的時候,筆者在課堂上舉辦了小型的“有關霧霾問題的記者會”,讓一名學生擔任“氣象局局長”,另外五名學生擔任“新聞發言人”,其他同學作為記者,可以自由對“氣象局局長”提問,“氣象局局長”和“新聞發言人”都可以對問題進行回答。在記者會上,氣氛非常熱烈,“記者”們也躍躍欲試,紛紛舉手提問。有的“記者”問道:“請問局長,霧霾自從爆發以來,一直受到社會人士的廣泛關注,目前霧霾的控制情況如何?”“氣象局局長”回答:“我們和社會各界人士共同采取了低碳、環保的措施,關閉了污染嚴重的工廠,實行汽車限行,并且提倡公交出行,目前霧霾問題已經得到進一步的控制,依然需要我們共同、持續的努力。”在記者會上,大家都認識到了大氣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紛紛表示要從自我做起,保護環境、節約資源。通過開展合作參與式教學,學生將自己轉變成為了地理學科中的一個角色,使學生獲得了沉浸式的學習體驗。
總之,體驗式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在我國的基礎教育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被關注的對象,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時,可以經過實踐得到很多豐富的感情經驗,其所能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得到了提升,在原有的地理知識水平基礎上實現大幅度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章興.體驗式學習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6):115.
[2] 祝雄英.體驗式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