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峰 蔣梅英 熊理然
〔摘要〕?從農戶需求的視角開展精準幫扶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基于對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云南省勐海縣精準扶貧實地調研、個別訪談、入戶調查,研究發現,從農戶需求的視角來看,西部邊境民族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脫貧需求分別是資金、技術、土地、醫療保障等;從扶貧的精準度來看,農戶脫貧需求的幫扶率超過了80%;從扶貧成效來看,農戶脫貧率達到非常高的比例,整體效應良好。本文指出精準扶貧的持續深入需要進一步加強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均衡配置城鄉公共資源,關注貧困個體,加強幫扶協作等。
〔關鍵詞〕?農戶需求;精準扶貧;成效分析;西邊邊境民族地區;勐海縣
〔中圖分類號〕F3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694(2019)01-0082-07
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和經濟發展基礎的制約使得區域間發展差距明顯,而在特定地區則形成了貧困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各級政府扶貧開發的重點工作要轉向精準扶貧。精準扶貧注重抓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因此,精準扶貧更強調的是貧困農戶的需求。本文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需求及其幫扶成效為研究對象,采用實地調研、個別訪談、入戶調查等研究方法,對西部邊境民族地區——云南省勐海縣的建檔立卡貧困農戶需求及其精準扶貧成效開展調查研究,試圖對促進西部邊境類似地區推進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工作有一定借鑒。
一、瞄準農戶需求是西部邊境民族地區精準脫貧的核心所在
在全國136個邊境縣中,有41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占邊境縣總數的30.15%,占全國扶貧重點縣總數的6.93%,生活著2000多萬各族人民。其中,西藏的全部邊境縣都是國家扶貧重點縣,新疆32個邊境縣中的14個縣、云南25個邊境縣中的16個縣、廣西8個邊境縣中的3個縣等都為國家扶貧重點縣。〔1〕邊境民族貧困地區的貧困問題具有獨特的區域性個性,表現為少數民族、邊遠地帶的特點,是中國國防安全的前沿陣地。〔2〕〔3〕因此,西部邊境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民生意義。
經典的反貧困理論認為,貧困首先表現為“收入低下”,因此“滿足人類基本需要”的反貧困措施注重對窮人尤其是對農村貧困人口提供基本商品和服務,包括基本食物、水、衛生設施、健康服務、教育以及住房等。這一反貧困戰略的實施首先需要貧困人口要有足夠的收入,能夠買得起這些基本的商品和服務。這與我國農村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中的“兩不愁、三保障”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中的“兩不愁、三保障”,“兩不愁”是指吃、穿不愁,“三保障”是指住房、教育、醫療有保障。是密切吻合的。從當前邊境民族地區的農戶貧困態勢來看,其主要貧困類型依然表現為“收入貧困”。因此,面向農戶的“兩不愁三保障”需求進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邊境民族地區精準脫貧的核心所在。
本文所研究的云南省勐海縣是一個典型的傣族聚居縣,該縣與緬甸接壤,是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南部的一個山區邊境縣。長期以來,勐海縣社會經濟發展較為滯后,產業基礎薄弱,整體發展水平處于云南全省中等水平,農村人均純收入與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明顯,貧困人口數量多,貧困面積大,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截止2016年,勐海縣仍有2個貧困鄉、18個貧困行政村、63個貧困自然村,在冊建檔立卡貧困戶4000戶15264人,其中“直過民族”貧困人口占總貧困人口的比例高達62.41%。
二、勐海縣貧困農戶的扶貧需求分析
1.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采用客觀題法設計問卷,按照全面性和典型性原則,于2016年6月~12月對勐海縣6鎮5鄉建檔立卡貧困戶致貧原因、精準扶貧需求、精準扶貧相關政策實施情況進行調研和實地考察。共調查32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以下簡稱“貧困戶”或“貧困農戶”),共1390人,完成326份有效調研問卷。
2.數據分析
(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從調查問卷反映的情況來看,受訪貧困農戶中少數民族人口比例較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特征明顯。經樣本統計,本次調研農戶涉及的1390人,均屬少數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學及以下1196人,占比86.04%;初中152人,占比10.94%;高中18人,占比1.29%;大專及以上7人,占比約0.50%。有些農戶沒有作出回應。在健康狀況方面,健康1300人,占比93.53%;患大病17人,占比1.22%;患慢性病66人,占比4.75%。在從事行業方面,從事務工989人,占比71.15%;從事務農101人,占比7.27%;從事個體經營及其他300人,占比21.58%。
(2)貧困農戶需求分析。據對調查樣本統計發現,勐海縣貧困戶的脫貧需求表現出“需求類別多樣、資金技術需求集中”的特征。32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扶貧的首要需求如下:資金需求119戶,占比36.5%;技術需求52戶,占比16.0%;勞動力需求40戶,占比12.3%;醫療服務保障需求40戶,占比12.3%;土地需求37戶,占比11.3%;教育保障需求14戶,占比4.3%;交通基礎設施需求10戶,占比3.1%;社會救助需求2戶,占比0.6%;其他需求5戶,占比1.5%。
資金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最主要的需求因素,占比為36.5%。這說明勐海縣絕大多數貧困戶在脫貧過程中面臨著資金短缺問題,這與勐海縣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該縣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相對滯后,政府的扶貧投入依賴于國家的財政轉移。貸款等渠道存在較高門檻,農戶受申請條件、還款期限、利息等諸多因素制約,很難有效獲得貸款資金。
技術是貧困戶第二大需求因素,占比為16.0%。貧困戶家庭大多存在著中青年勞動力身體健康,但受教育程度多為小學及以下水平、文化程度明顯偏低的現象。貧困人口普遍缺乏專業技術和謀生技能,在發展社會生產和勞動力輸出就業過程中處于弱勢。因而,提升技術水平也是貧困戶脫貧的強烈需求。
醫療服務保障需求是第三大需求因素,占比為12.3%。勐海縣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服務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貧困人口患病以后難以得到及時有效治療、農村醫保服務能力有限、農戶面臨醫療費用較高等問題。
土地是貧困戶第四大需求因素,占比為11.3%。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下,勐海縣山區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其耕地數量少,耕地面積不足的現狀,土地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要素之一,農戶需要更多土地來擴大生產,取得收益。
三、勐海縣精準扶貧的成效分析
1.扶貧項目實施狀況分析
基于調查問卷的量化統計,326戶受訪貧困農戶中不同脫貧需求的農戶享受到與之匹配的精準扶貧項目、政策的幫扶情況如下(詳見表1)。其中,有資金需求的119戶農戶中享受到金融扶持政策的有101戶,精準需求幫扶率為84.9%;有技術需求的52戶農戶中享受到就業培訓政策的有42戶,精準需求幫扶率為80.8%;有土地需求的37戶農戶中享受到轉移就業政策的有25戶,精準需求幫扶率為67.6%;有醫療需求的40戶農戶全部享受到新農合政策,精準需求幫扶率為100%;有教育需求的14戶農戶中享受到教育幫扶政策的有12戶,精準需求幫扶率為85.7%。總體而言,貧困戶脫貧需求的精準幫扶率超過60%,除醫療服務需求外,并未達到100%。
以資金需求為例,受訪貧困戶中存在資金需求的有119戶,針對資金問題實施的金融扶持項目惠及101戶,意味著大部分存在資金需求的貧困戶享受到了金融扶持的幫扶。主要是通過金融扶持,發放產業和項目貸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貧困戶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增強了貧困戶自力更生脫貧增收的信心和動力。
2.精準扶貧的總體效應
勐海縣精準幫扶緊緊抓住貧困戶的脫貧需求,使貧困戶及時有效地享受到了精準扶貧的相關資金、項目和政策支持,最大程度地發揮了精準幫扶的作用。2012年,國家貧困線標準為2300元,按此標準計算,勐海縣有43728人處于貧困狀態,貧困發生率為13.06%,比全國平均水平10.2%高出2.86個百分點。2016年,國家貧困線標準約為3000元,按此標準計算,勐海縣有9036人處于貧困狀態,貧困發生率為2.63%,比全國平均水平4.50%低1.87個百分點。勐海縣在短短的五年內實現了30802人成功脫貧,減貧成效顯著。
2013年,326戶貧困戶的家庭平均人均純收入僅為693元,最低的無家庭人均純收入,最高的為2771元。2016年,326戶貧困戶的家庭平均人均純收入提高到8057元,家庭人均純收入最低的為3103元,高于國家貧困標準;家庭人均純收入最高的為37930元(詳見圖2)。相比2013年,貧困戶家庭平均人均純收入提高了10.6倍。
3.精準扶貧的分項成效
(1)資金、技術方面。資金、技術方面的幫扶成效一方面體現在相關扶貧項目的精準幫扶率上,另一方面體現在貧困戶的經濟收入上。抽樣調研的326戶貧困戶的家庭人均純收入都超過了當年國家貧困標準(3000元),抽樣調研貧困戶的脫貧率達到了100%。這說明金融扶持、產業帶動等政策是行之有效的,改善了貧困戶的生產發展條件,給予資金支持、政策優惠,有效地幫助了貧困戶的增收與脫貧。
(2)醫療和養老保障方面。醫療服務的幫扶成效體現在貧困戶是否參與新農合和貧困戶能否負擔得起醫療費用等方面。統計發現,抽樣調查的326戶貧困戶的新農合參保率為100%,醫療費用的負擔能力明顯增強,達到了100%。兩項數據說明勐海縣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醫療服務幫扶成效較好。養老保障方面,全縣農村養老保險參與率達到100%,喪失勞動力人口納入低保救助率為96.4%。
(3)教育保障方面。教育幫扶的成效體現在貧困戶適齡青少年就學保障率上。統計發現,抽樣調查的326戶貧困戶中,有在讀小學生121人,初中生47人,高中生(含中專職中)14人,大學生(含大專)4人,沒有因家庭困難而輟學的現象出現。
四、主要問題及政策建議
1.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面臨的主要問題
(1)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兩極分化明顯。收入分配關乎社會公平和穩定,直接影響著貧困人口發展的積極性,制約社會效率的提高。經調查發現,勐海縣受訪的32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庭人均純收入差距較大,人均純收入最高的家庭達到37930元,而人均純收入最低的家庭僅為3103元,兩者相差34827元。而對于整個群體而言,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所占比重較大,中等收入家庭所占比重較小。
(2)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夠完善。勐海縣農村水電、網絡通信等都實現100%覆蓋,但農村基礎建設也存在短板,建檔立卡貧困戶居住房屋的結構質量普遍較差,易地扶貧搬遷未惠及到所有貧困人口,公共活動娛樂設施覆蓋范圍較小等問題依然存在。
(3)部分貧困農戶缺乏脫貧的主動性。建檔立卡貧困農戶由于受教育水平較低、自身經濟基礎較差和缺乏專業技術能力,部分農戶在生產生活中有時仍然會表現出一種“靠天吃飯”的落后思想。這類農戶對生活環境中各類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也相對較低,農戶主動地投入脫貧的力量較小,農戶脫貧的主動性不夠。
2.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相關建議
(1)關注貧困戶的需求,加強幫扶的針對性。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都有其特殊的家庭背景、經濟條件和能力差異,不同的貧困戶有不同的脫貧需求,需要針對性的幫扶措施。下一步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應更加關心重視特殊困難的貧困人口,關心低收入貧困家庭,把資金、技術、救助保障等政策向其傾斜。同時,政府應鼓勵經濟條件較好的群體幫助困難群體,有技術優勢、經驗優勢的群體幫助困難群體,實現資源共享,共同增收脫貧。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均衡配置城鄉公共資源。實現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加大農村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為農村貧困戶的脫貧發展創造更加優越的基礎設施條件。完善水、電、氣、信等服務建設,積極開展農村住房、水利、消防、環境衛生等設施改造,生態文明和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結合脫貧攻堅各類項目建設,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政府還應將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支持以城市發展反哺農村建設,讓廣大民眾共享發展成果,改善實際生活水平。
(3)加強對貧困戶的技術培訓和宣傳教育,提高貧困戶的致富能力。建檔立卡貧困農戶徹底脫貧的根本在于產業發展和穩定就業,讓每戶貧困農戶都有穩定持久的經濟收入才是扶貧的最終目的。勐海縣部分貧困人口缺乏專業技術,需要政府加強農戶技術培訓的力度,提高農戶的生產創造能力,從而創造更高的經濟收益。針對貧困農戶的態度消極問題,還需要及時加大宣傳教育,加強各項扶貧惠民政策的宣傳解讀,讓貧困戶知道政府扶貧的重大現實意義,鼓勵貧困戶勇于拼搏、改變生活現狀。
參考文獻:
〔1〕趙?曦.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反貧困與社會穩定對策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89-90.
〔2〕趙?曦.中國西部農村反貧困模式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04-05.
〔3〕熊理然,成?卓.中國貧困地區的功能定位與反貧困戰略調整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8,(02).
(責任編輯?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