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霞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各項知識和技能的啟蒙時期,在這一階段,對他們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能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促進他們未來的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是新課程改革重要的任務之一,也是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重要的方式之一,對于小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接下來,本文就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符號意識的培養措施,以供相關教師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符號意識;培養措施
前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符號是一種簡潔性、抽象性的數學語言,它具有準確性和清晰性的特點,能簡化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進行數學練習的效率,同時還便于學生的交流,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最主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符號意識,使他們掌握數學符號的意義,幫助他們靈活運用數學符號并應用數學符號解決學習和生活實際中的數學問題。小學數學新課標也明確了培養學生符號意識的重要作用:“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并用符號來表示;理解符號所表示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能選擇適當的程序和方法解決用符號所表示的問題?!币虼?,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遵循新課標的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符號感,強化他們的符號意識。
一、喚醒學生潛藏的符號意識
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符號,例如:商店和商場的招牌、醫院的紅“十”字標記以及道路上各種各樣的交通標志……可以說,學生們在學習小學數學知識以前,就已經廣泛接觸到生活中的各種符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符號意識。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就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及知識背景,為他們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這樣能有效激活小學生們潛藏的符號意識,這是培養并發展他們“符號感”重要的基礎。
二、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符號的含義
(一)逐步對學生滲透數學符號知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必須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符號的含義。為此,教師必須有計劃地逐步對學生滲透數學符號知識,并將這種滲透教學貫穿在教學的始終,特別是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這種滲透教育更是十分重要。例如,到了小學高年級階段,教師就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幫助他們發散自身的思維,使他們借助聯想和想象由符號“1”聯想到分數或小數,然后在回歸到事物的整體;再如,由除法符號“÷”聯想到乘法知識;由減法符號“-”聯想到加法知識……通過這樣有意識地滲透和引導,能幫助小學生們更快、更好地解決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復雜的應用題,并降低這些題型的難度,提高他們解題的速度和準確率,同時,這樣還能幫助小學生們加強與數學符號、日常語言符號之間的轉化。
(二)加強學生的數學符號體驗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符號的含義,除了對他們滲透數學符號的知識以外,還應加強學生的數學符號體驗。因為小學數學知識相對其他學科而言,更加抽象和枯燥,而且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仍以具象思維為主,因此,對這一階段的小學生而言,學習數學符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在他們學習的過程中可能存在著很多的困難與障礙,尤其是很多小學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模式,使得部分學生對數學符號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是很扎實。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并給予學生們一定的時間,組織、引導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下,加強數學符號的體驗,從而促使他們在小組成員的互幫互助下,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數學符號的含義,培養并提升自身的符號意識。
三、深化學生的符號認識
(一)為學生提供操作素材
在實際的教學中,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符號知識時,也必須遵循“感性→理性→運用”的這一辯證過程,這樣才能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數學思維,更好地利用數學符號解決具體的問題,此外這樣還能提升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從而強化他們的符號意識。比如,在學習“分數乘法”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可以操作的數學符號素材,然后引導他們在小組合作模式下,進行數學模型的構建,從而深化他們對數學符號的認知。
(二)加強學生的符號拓展訓練
除了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們進行數學知識操作以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拓展訓練,以強化他們對數學符號的認知。在進行拓展訓練時,教師應設計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抽象化的數學式子,從而幫助他們根據具體的生活問題,抽象出相應的數學符號知識,并闡述其相應符號的含義,進而強化學生的數學符號意識。
四、結束語
綜上,數學符號知識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應喚醒學生潛藏的符號意識,并幫助他們理解數學符號的含義,在此基礎上,還要深化學生的符號認識,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培養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促進他們未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洋.小學數學教學中符號意識的培養策略[J].名師在線,2019 (02):28-29.
[2]周妮.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符號意識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 (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