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過瑞
摘 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實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活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物理概念、規律、結論往往都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歸納總結概括得出的。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地位和實驗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在物理教學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物理教學;物理實驗;能力培養
一、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曾經指出:“成功的秘訣是興趣。”興趣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心理表現,是人獲得知識,開闊視野推動學習的一種強勁內部驅動力。興趣是求知之源,鮮明生動的實驗,可使學生喜愛學習物理。實驗對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很重要。
對初中學生,第一次接觸物理,物理實驗有很強的吸引力,極易喚起他們的直接興趣。中學生天生好奇好動,讓他們觀察生動有趣的實驗,他們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新奇的實驗現象常常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使他們興趣盎然。
實驗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操作行為,學生觀察實驗,自然也會產生自己動手的欲望。設法讓學生多動手做實驗,不僅可以滿足學生操作的愿望,更重要是可以讓學生不斷體會和品嘗到“發現”和“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獲得成功”后的喜悅,從而提高興趣,增強信心,增強學習的欲望,進而轉化為一種熱愛科學的素質和志向。
二、創設學生有效掌握知識的學習環境
許多物理概念和規律都是從大量的具體事例中抽象出來的,在教學中,必須重視感性認識,使學生通過物理現象、過程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是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基礎。
實驗能夠展現典型的物理現象。實驗能創造一個確實的,排除了干擾的環境,它對產生多種現象的條件進行了嚴格、精密的控制,排除了次要因素的影響,突出了現象的本質規律。
實驗能讓學生體驗到物理學的趣味性。實驗能充分運用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心情舒暢的狀態下自覺主動地學習。
三、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首先,實驗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除此之外,通過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等。例如,在研究原因、結果和形成概念的過程中,要進行概括、抽象的邏輯思維和辨證思維,通過分析、比較、判斷、推理等能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想象、假設能鍛煉和發展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在實驗操作和匯報實驗結果的過程中,還能培養組織能力、語言表達及團結協作能力等。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實驗除了對知識的掌握,智能的提高有明顯的作用之外,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也有顯著的作用。實驗不僅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而且能有助于形成正確的觀點、觀念、優秀的道德品質,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做任何一項實驗,從設計實施到分析總結過程,得出結論,都與觀察操作、思考等活動密不可分,并要求聽覺、視覺等器官高度興奮,是手與腦的密切合作,想象與現實的奇妙交融,起著任何其它教學方式都無法替代的作用。為此,在物理教學中,應加強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參與,通過觀察實驗動手動腦,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基本素質。
由于多種原因和條件的限制,國家政策的初衷是好的,而在農村物理教學中實驗教學難以順利展開。
五、硬件設施不和新課程理念不相匹配,設施老舊
很多學校的實驗室只是擺設,水電都不通,做一次實驗需要多方面準備。我經常遇到在準備室還可以成功的實驗,拿到教室演示,就需要重新調整,電路實驗導線老舊,劣質,接線不方便,不僅影響課堂效率,更甚者,打擊學生做實驗的信心和熱情。久而久之,學生將失去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六、專職教師資源缺乏,沒有專職實驗員
由于農村鄉鎮中學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學校的各個實驗室室,基本沒有專職人員。尤其理化生實驗室,一般都是任課教師兼任實驗員。任課教師既要備課,上課,又要做到開足開全實驗課,一節實驗課幾乎需要物理老師一周的非課上時間去準備。任課教師多重角色,讓老師們顧此失彼,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老師的工作效率。進而,影響整個學校的理科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
七、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碰撞, “做實驗”變成“講實驗”
一面是學校大力推進素質改革,以生為本,提倡素質教育,把課堂還給學生。另一面是中考的壓力,成績的上升。一種新的教學理念的推廣到成熟,需要過程和時間。這個適應的過程我們需要耐心的等待和觀察,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成績必然有浮動。這種雙重的壓力,讓好多老師想放手,卻又不敢放,陷入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對實驗這種耗時又低效的課程,老師為了升學率,將“做實驗”上成“講實驗”。在實實在在的實驗面前,再優美的文字都那么滑稽,那么的蒼白無力,
這種城市和農村的差距是可怕的,近的來看,會影響一屆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可是長遠來看,會影響國家的一代人,影響研究性人才的培養,阻礙科技的發展。如何改善這種尷尬局面需要多方面努力,需要打一場持久戰。
首先,擴充教育的軟實力。教育部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尤其是專職教師的培養和補充,給老師學習和成長創造更多的機會。如果可以實現城鄉老師的交流和輪崗,可以大大緩解這種城鄉差距,帶動農村貧困地區教育的整體發展。
其次,加強硬件實力,更換陳舊設備,同時,各實驗室水電等都到位,配備達到國家的標準。
再次,改變以升學率為標桿的考核機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想讓一線教師敢于放手,大膽放手,改革對教師的評估模式,改變對學校的評估模式,支持學生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中學時期是人才的培育期而不是人才的選拔期,如果過早的要求知識成績,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反而不能達到提高升學率的目的,使學校的教學工作陷入惡性循環。
最后做好實驗課程落實過程的監督工作。任何一項舉措的落實,都必須有相應的監管舉措,否則會有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最后又徒勞無功。各地教育水平參差不齊,一時間不能均衡發展,同時政策的落實,需要一定的時間,必須敢于迎接挑戰。
只有這樣,才能縮小城鄉中學生的差距,讓“實驗”真正走進課堂,讓教育事業百花齊發,各盡所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國家培養研究性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