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彥昌
摘 要:數學是小學階段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其教學特征主要為邏輯性較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良好的作用。學生不但要在數學課堂上獲取知識,鍛煉數學思維能力,同時還需積累很多的數學文化,逐步加深對人生的感悟。教師應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既要為學生傳授數學基礎知識,也要注意對人文素養教育的滲透,在完成課堂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真正達到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人文素養;滲透措施
一、小學數學人文素養概述
人文素養的靈魂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在物質文明相對發達的今天,人們精神領域內涵的匱乏格外的顯眼。教育提高和注重的不僅是人的能力,還有人的素質,因此我國的教育強調加強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是人文素養的培養不是由一個學科就可以包攬和承載的,數學同樣需要和人文相結合,因為缺乏科學和人文任何一種的教育都不是健全的教育,所以人文素養在基礎教育階段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就是指將人文知識或人文精神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在一起,在數學知識中彰顯其魅力,避免人們錯誤地認為數學只是少數天才腦子里想象出來的“自由創造物”。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實踐
1.創設以人為本的課堂氛圍。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需要關注學生的人格主體,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并注重改善師生關系。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氛圍,讓人文素養教育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為了讓教育獲得成功,教師要與學生建立相互信任與尊重的關系,注意改善教學氛圍,尤其是要創設良好的課堂人文環境,在教學中體現出寬容、信任、理解、平等和民主等人文因素,在和諧、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會感受到更多的人文關懷。為了讓課堂上充滿人文因素,教師必須盡快樹立起學生的主體觀,既要熱愛每個學生,還要具備一定的親和力,注重讓學生養成健康的身心,在愉快的氛圍下,讓學生的心理與學習狀態都處于最佳的水平。此外,教師在課堂上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有的學生具備較強的表現力,但是不太遵守課堂常規,這是他們創造性的體現,需要予以保護,并努力挖掘這些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其敢于表達自身觀點,能夠在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下積極發言。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應多采用激勵的手段,對學生行為持非批判的態度,不能貶抑學生,特別是有的學生缺乏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師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逐步深入學生內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感受學生真實的思想情感。唯有如此,教師所創設的課堂情境氛圍才能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為構建人文數學課堂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2.打破傳統教學方式,開展多樣化的教學。由實際課堂教學情況可知,很多教師在教學時,通常都是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不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在課堂上以自己為主導,學生只能被動聽,不能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互動和探索的機會。其實,教學需要讓學生從做中學,由此加深對各種事物的感受與體驗,逐步積累豐富的知識經驗。在數學教學中采用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測量、圖形與幾何、概率與統計等知識,不僅輕松理解了抽象的數學知識,也在學生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學生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并有效發展了學生的創造力。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觀察與實踐的機會,通過讓學生參與猜測、計算、推理和驗證等過程,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活動,更多地進行合作與交流,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都保持著濃厚的興趣,這樣掌握的知識才能為己所用。
3.對教材人文內涵的挖掘。教科書并非圣經,僅僅是一種教學材料,并不是所有真理的載體,但很多內容是被塑造和挑選過的,學生能從中獲取部分客觀知識與真理。因此,教師應重視對教科書的分析,對其中缺少的內容可以和學生共同進行填補,一起對教材進行挖掘,這樣才能使原本靜的教材活起來。這需要師生都要將人文素養的作用體現出來,教材內的暗含意義才會得以深化與靈活展現,特別是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注重對教材的挖掘和拓展,確保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而對教材的挖掘需要師生一起進行,真正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在數學教材里含有大量的人文因素,教師應注重發掘里面的人文資源,以此在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人文教育,讓學生的人文素養與人文精神都能逐步獲得提升
4.把握數學人文力量,文理結合促發展。其實,數學知識里面隱藏著無窮無盡的人文力量,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將其中的人文內涵挖掘出來,把語文、歷史、藝術等內容和數學知識有機融合在一起,加強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聯系。這樣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數學人文力量的感悟,并受到濃厚數學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