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潔
【摘要】大學英語教學是高校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需要通過四六級考試才能畢業,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也會將英語等級考試納入考量范圍,這些都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內在動因,學習意愿比較強烈。但是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教師在教授語言的同時,也是在傳輸語言背后所傳達的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防止西方意識形態過度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傳統文化 ?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8-0119-01
1.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涵
“意識形態作為社會意識的內容,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且以文化的形式而出現,是系統化、理論化了的階級意識的文化”(樊瑞科 2010:37-41)。“主流文化的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就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社會的‘粘合劑和‘混泥土,具有引導、規范和整合社會生活的重要功能”,意識形態被文化所表現,并且是文化的核心內容,因而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依托和滋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意識形態問題及其原因
大學英語教學因其課程的特殊性:在教授語言的同時,更是對文化的輸入,教學中必然存在一些意識形態的問題。教材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相應的字詞句的表達,但是教材中的文化輸入卻是單項的,語言背后傳達的意識形態是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意識形態,長久以往,必然會導致“中國文化失語癥”,即許多英語學習這在與西方人交流的過程中,始終顯示不出來自文化大國的學者應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文化人格”(從叢 2000)。例如,在講到festival這一主題時,比起我們的農歷新年,學生對西方國家的圣誕節明顯要感興趣得多,同時用英文表達的內容也豐富得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教材更側重于英美文化,對英美習俗有系統的介紹,介紹中國文化習俗的材料相對欠缺;另一方面,傳統教學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比較片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中西方文化的輸入不平衡,我們對英語教師的傳統認識是要有一口標準流利的英語并且熟知英語語言知識和英美文化知識,中華文化的傳播則是漢語教師的主要責任,因此,在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師必然會更加偏重西方文化的介紹。另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全球化的到來,信息的交流已經毫無障礙,學生為了體驗真實的語境,可以在網上進行英語學習,這對英語教學來說是福音,幫助學生更好的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互聯網的發展讓各種文化進行融合的同時,也讓各種思想進行碰撞,沒有教師正確引導的情況下,西方意識形態極易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3.英語教學中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培養
(1)增強教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引導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已經明確規定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英語的教學不僅要傳播語言知識,還應包括文化知識的傳播以及對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因此,單純地傳播西方文化的教學理念已經不符合當前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了。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首先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明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雙向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客觀地、具有甄別性地傳播以西方文化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同時,更應該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提升自己的民族文化自覺,將傳播中華文化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引導學生進行跨文化研究和學習,對比文化異同,在對比學習的過程中,強調民族文化的優越性,讓學生自覺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制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
(2)克服“中國文化失語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要克服“中國文化失語癥”,關鍵是要加強學生的跨文化雙向意識,教師對教材的選擇要有一定的側重,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適當增加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系統的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引導學生積累有關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的同時,也要促進學生對文化多樣性的學習和理解,樹立多元文化的理念。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和繁衍了五千多年, 在文化百家爭鳴的當今社會仍占有一席之地,足以見得中華文化的優秀,因此,教師應該在英語課堂中多導入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增加學生的探索興趣,舉辦“中華文化英語說”的活動,可以有效地避免“中華文化失語癥”,同時,學生在學習、對比和探索的過程中會提高文化自信,清醒的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優越性和西方文化中的不足之處。
4.結語
全球化的到來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對于高校的英語教學,在全球一體化的環境下更應當引導學生通過英語的學習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提升文化自信,守住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陣地的同時,讓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9.
[2]樊瑞科.大眾文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J].理論學習,2010(4):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