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磊 祖廣浩 郝衛
摘 要:課程的開發與設計要緊跟企業崗位的需求特點進行規劃、設置,課程理論知識要始終融通實踐技能。文章從理論與實踐課程開發的必要性、理論與實踐課程開發的依據、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構建三方面,對能力本位視角下高職理論與實踐課程開發進行探討。
關鍵詞:能力本位;課程開發;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942;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5-0001-01
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課程的開發與設計要根據企業崗位的需求特點進行規劃、設置,課程理論知識要始終融通實踐技能。下面,對能力本位視角下高職理論與實踐課程開發進行探討。
1.能力本位課程模式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
能力本位課程在西方國家最先實施,近十幾年來受到我國高職院校的關注并被引入到教學實踐中。特別是德國的雙元制,更是融合了職業崗位能力與專業理論知識,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能力本位課程模式,使得其培養出的人才更加側重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為產業結構的高層次人才需求和社會發展的應用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和教育保障。同時,這種實踐教學模式加快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有效實施,培養出大量符合社會企業崗位需求的專業技能型人才。
2.能力本位課程開發能更好地培養應用型人才
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創新離不開人才的培養,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輸送具有一定知識與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這類人才經過崗位能力培養,能樹立能力本位課程價值觀,并通過自身能力的提升更快地適應社會,進入崗位角色,從而實現自身價值、企業價值并推動社會的發展。
3.能力本位課程開發是職業能力提升的助推劑
當前,高職院校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都有各自獨立的體系,在教學中,學生往往被動接受理論知識,獨立進行實踐操作。而能力本位視角下課程開發設計著力于從學生被動接受理論知識、獨立實踐操作轉變為以崗位項目為導向,師生共同構建學習情境,完成課程的學習。教師在前期要進行專業基礎知識講授,設置能力崗位讓學生自主完成崗位項目的資料整理,制訂實施項目的計劃,并自主完成實踐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幫助其修正,然后由學生組成的團隊自行配合完成,以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能力本位課程的內容選擇不再像學科式課程那樣關注知識的系統完整性,而是把來源于職業崗位的具體工作任務作為課程學習內容,體現出工作過程的系統化。
1.以學生專業綜合能力為基礎
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具體包括四部分課程內容: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因此,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以學生專業綜合能力為基礎,培養學生的職業通用能力、職業專門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
2.以崗位需求為導向
職業教育的優勢在于能根據行業崗位需要來設置課程,一切課程以滿足相應需求崗位(群)技能為出發點和歸宿。這樣的理論與實踐課程的結合,能形成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就業。
3.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
高職院校作為學生職業學習和職業生涯的起點,必須讓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才能使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和社會生活中不斷成長和進步。教師要把學生培養成身心健康、品學兼優的應用型人才,從而為他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能力本位視角下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構建,要以全面分析職業活動中從業者的活動內容、素質要求為出發點,以提供學生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能力為基本原則,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具備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需的實際能力。能力本位思想要求在教學活動中突出能力的培養,強調學校與社會、理論與實踐的聯系,這是職業教育本質的必然選擇,是職業教育特點的反映。因此,教師要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社會崗位為架構,強調能力本位輸出,按照學生的能力層次來實施教學,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及時調整教學模式。同時,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實訓為主,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總之,能力本位視角下高職理論與實踐課程開發要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兼顧學生的學習成績、動手能力以及職業資格,依據職業的特點來組織和實施。教師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通過能力視角下高職理論與實踐課程體系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培養更多的高層次、應用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春生,宮雪,米靖.能力本位職業教育與培訓理論和實踐探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5).
[2]梁瑩.能力本位視角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開發研究[D].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