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迅速發展的現代科學管理類新興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專門為政府機關、非政府社會組織和各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念,掌握專業管理技術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目前,公眾對公共服務攀升的需求與該專業學生的實際就業流向之間的矛盾暴露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綜合能力上的不足。該文站在高校育人的視角,分析了復合型公共事業管理人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提出了針對性的培養對策,以期該專業學生實際從事管理工作的能力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 專業能力? 人才培養?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3(b)-0215-02
公共事業是負責從公民教育、體育建設、醫療保障、環境保護、社會救助、文化創建等多方面,提高公民生活水準、保障公民基本權益的國家服務性事業。1998年開始,我國各高校陸續建設起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截至目前,該專業已在300多所高校得到發展,處于比較熱門的地位。原國家教委對該專業學生能力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兩方面:(1)知識能力,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習任務,特別要掌握學科的專業基礎知識;(2)實踐能力,畢業后能在公共事業領域應用這些知識,從事管理工作。而調查顯示,社會對公共事業專業人才的要求為:要能以社會與市場為導向,在短時間內為企業創造持續的經濟效益。教育機構與社會在公共管理人才的評價尺度上存在的差異需要有效地加以協調。
1?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面對我國建立社會主義事業單位的現實需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公認的就業面最寬的10大專業之一[1]。但就目前的形勢來看,該專業的就業前景并不十分明朗,甚至一度被大學生就業報告歸為就業問題專業。
1.1 交叉專業功能模糊,學生水平參差不齊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作為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的交叉專業,與“正統”的行政管理、企業管理等老牌專業相比,專業性明顯較弱。在招生方面是文理兼收,相當一部分理科生本身又是調劑進來的,這難免會出現理科生對該專業缺乏興趣和不夠重視的情況。
1.2 教育體系不完善,課程設置不合理
這樣一門新興專業,教學過程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高校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照搬傳統的教學形式,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的相關課程都有安排,但實踐教學環節卻非常薄弱。教學體制上更是缺少創新設計,沒有將專業教育與教學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1.3 人才培養定位與實際市場就業脫節
在政府機構精簡和改革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受到限制,大量學生流向企業從事市場、行政管理或人力資源管理崗。依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從專業知識的角度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僅是寬泛涉獵,知識面廣而不專,在求職就業的過程中和其他經管類及市場類的畢業生比缺乏競爭力。
2?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大學生核心能力分析
相關機構從用人單位和學生自身兩個維度出發,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核心能力開展問卷調查。針對用人單位,調查說明將人才的核心能力定位為能為組織帶來競爭性利潤的、不易被效仿的知識和技能。數據統計顯示,用人單位需求中體現的最為看重的核心能力居前4位的依次是實務能力、創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溝通能力。另一方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校生認為在各種情境下本專業畢業生最應該具備但又最缺乏的核心能力則集中在事務操作能力、參與能力、開拓意識和能力3方面。由此,可以得到綜合性結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大學生最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有兩種:一是思維能力,即在面對無特定解決辦法或程序的問題時,綜合運用常規知識,探究并形成創新性解決辦法和思路的能力;二是實踐能力,即大學生能到現實環境中去認識問題,運用已學知識應對、處理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2]。
3?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大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路徑
3.1 無特定方向的探究學習活動
目前的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教學多采用單向的教學模式,老師對理論性知識的講授占據了大部分時間,互動不足,以學生為主體的環節更是少之又少。學生被動聽講,存在嚴重的思維惰性。即使講課過程中存在明顯的錯誤點,也很少有學生主動質疑。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可以采取無特定方向的探究性學習活動。老師在備課時,可以多花點心思,設定一些開放性的情境,強制性地促使學生思考。同學們在解決問題時沒有特定的解決辦法或程序可以用來參考,只能調動經驗,開發獨創性方法。當個人陷入思維瓶頸或產生無數種想法時,可積極組織無領導小組討論等參與式討論方法,開啟頭腦風暴,形成擇優后的小組方案。
3.2 積極建立校外實踐活動的機會平臺
學校的各項實踐活動能夠為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提供平臺。校園單純的學習環境可能使部分學生畢業后難以離開象牙塔的生活去適應社會。通過建立和完善社會實踐機會平臺,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提供可取而且有效的課程實習和畢業實習,以促進工作鍛煉。在具體的工作中,為得到相應的跟蹤和反饋,掌握學生的實踐情況,每一次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都應該建立起完備的學生社會實踐檔案,方便教師從實處幫助學生,在寶貴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得到不斷的發展和提升。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利用校外實踐活動的機會增加與學生的課外接觸,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觀察其處理具體事務的能力和管理能力,加強對實習學生的監督和指導。
3.3 設置特色課程,轉變教學方法
在專業方向細化之后,學生培養領域及方案也要做出系統的調整。為保證教學實施效果,需要有充分的市場調研,制定具體可行的行動要求。圍繞目標設置的相關課程,切勿大而空,而要選擇能夠突出人才培養特色的相關專業課程,如房地產評估與管理。特色課程的開展應注重把握采用現代教學工具,實現教學數字化和網絡化。授課方式則要靈活而有針對性,應重視學生的認可度,轉變傳統的被動式、單一式的教學方法,采取一些新型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教學錄像、情景模擬教學、專題辯論等[3]。以教學方法的不同讓學生感受到該專業特色課程的獨特之處,由此增加學習興趣,在輕松有益的教學氛圍中提升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
3.4 增設公共事業管理教學實驗室
除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以外,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系統工程,增設公共事業管理教學實驗室也不失為改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傳統的、單一的理論教學模式的有效途徑。教學實驗室應利用學校的優勢教學資源,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搭建支持案例教學和情景模擬教學的虛擬環境。使教學實驗室成為應用廣泛的信息資源和軟件資源進行公共事業管理教育教學的綜合性場所。
4? 結語
公共事業涉及到對國家經濟中基礎設施的管理,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高校作為公共事業管理人才供應的主要基地,必須重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學。就當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而言,必須把握市場需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教學方法,加緊探索該專業大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路徑,鞏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中的薄弱環節,加速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文君.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科研檔案的管理藝術淺探[J].科教導刊,2010(3):59-60.
[2] 陳琳琳.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相關理論綜述[J].北方經貿,2014(6):240,242.
[3] 陳泳.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公共事業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福建工程學院為例[J].雞西大學學報,2013,13(6):3-4,12.①作者簡介:肖京京(1991,3—),女,仡佬族,貴州鳳岡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公共事業管理(衛生事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