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可以++胡建波
摘 要:為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通過理順“雙師型”教師的發展歷程,界定“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分析“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及問題,從政府、企業、學校、教師四個層面提出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措施和方法,提升“雙師型”教師培養效果。
關鍵詞:“雙師型”;教師;校企合作;專業能力
一、“雙師型”教師的內涵
目前教育界對“雙師型”教師的理解,簡單的可以概括為:既能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專業實踐的能力特征,同時獲得中級職稱后又取得本專業或相關專業的技術應用能力的職業資格證等證書或職稱,能夠反映教師在本專業領域的實踐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
盡管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經過了多年的建設有了長足發展,很多職業技術學校 “雙師型”教師的比例迅速提高,有的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高達90%,然而,教學質量依然難以獲得質的提升,顯然,目前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效果并非像我們期待的那般高成效,通過分析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影響因素。
(一)政府主導作用缺失,缺乏資格標準及相應制度。職業教育相關行政部門雖然出臺了促進職業學校教師發展的系列相關政策,以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但缺乏符合高等職業教育要求的“雙師型”教師任職資格標準,目前只有高等學校教師資格標準,而缺乏針對高等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任職資格的界定,政府權威部門缺乏具體、嚴謹、細致的規定,沒有形成統一的科學的可操作的評價標準,這樣使得高等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評價和選拔缺少制度保障,增加了教師隊伍建設的難度。
(二)企業對參與雙師培養缺乏積極性。校企合作是雙師教師隊伍建設的必由之路,企業的深度參與是構建雙師教師培養體系的重要支撐,目前,校企合作的現狀不容樂觀,企業和學院在各自追求的目標上存在著較大差異,企業的目標是通過各種手段降低成本爭取盈利,并不具備為高職院校培養和訓練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學校和企業合作,其目的是想應用企業的人力和設備資源,強化教師和學生的培養,兩者目標不同,即使互相合作也只是停留在較淺層次,并不具備解決教師實踐能力這種實質性問題的合作程度,這些問題既導致“雙師型”教師企業實踐鍛煉的缺失,也影響“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引進渠道的暢通。
(三)學校雙師來源渠道不暢,培養機制不夠完善。在當前情況下,培養“雙師型”教師的主渠道還是學校自身培養。由于學校缺乏“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政策和管理機制,存在培訓資源少,時間短,專業難對口等諸多問題,導致培訓質量不高。其次,一些職業院校把教師擁有“雙證”等同于“雙師”, “雙師型”教師演變成了容易被量化和計算的“雙證”教師,教師只要取得了本專業或相近專業的相應的資格證書,加上教師原有的的教師資格證書,就是“雙師型”教師,但現有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并不能有效地解決教師的“能力”問題。這種情況導致雖然雙師教師比例提高,但實際教學效果卻并不明顯。
(四)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缺乏動力。隨著職業學院辦學規模的逐步擴大,招生人數不斷增長,專業教師不僅要完成大量的教學任務、指導學生技能實踐、技能競賽,還要完成課程改革、專業建設、項目申報等多項工作,工作任務繁重,教師缺少深入企業學習鍛煉的主觀意愿,“雙師”能力提高缺乏動力,
三、“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措施
(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發揮引導和協調作用。行政部門應建立和完善雙師教師為導向的職稱評價體系,政府部門要推進職稱制度改革,構建符合實際需要、有利于職教發展和職教師資隊伍成長的職稱評審制度。高職院校教師的職稱評審應區別于普通高校教師,突出職教特色,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體現“雙師型”職教教師特點的教師任職條件,統一組織職稱評審,逐步建立獨立的職業院校教師職稱評定體系,要減少教師學術科研水平的要求,增加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標準,以此提高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提升職業技能的積極性。
(二)企業著眼全局,主動參與雙師隊伍建設。企業應該建立長遠的利益觀,企業以自身長遠利益為基礎,通過與學校建立相應制度,既解決學院教師企業實踐的實效性,又解決企業盈利性的問題,把與學校的深度合作作為“雙贏”的有效途徑,積極采取措施,參與職業院校師資培養,通過與學校合作建立“教師企業工作站”,把學院優質的師資資源作為企業新產品研發、項目開發、產品試制及職工培訓的智力支撐,如江南工業集團,多年以來通過與湖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互相合作,與學院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教師企業工作站,通過與“校中廠”合作,利用專業教師的產品制造工藝能力及先進設備的加工能力,完成某中程殺爆彈關鍵部件“折疊舵翼”的選型、工藝、制造、定型工作,為企業新產品研發試制起到了關鍵作用,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
(三)學校與企業建立互惠互利機制,強化校企合作深度。學院進一步完善資源共享、過程共管、責任互約、互利共贏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機制,充分發揮學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體作用,建立開放的運行保障機制,企業共享學校的生產場地、設備、師資等資源,學校共享企業的企業信息、用人需求信息、生產管理、生產項目和研發技術等資源,通過共同構建開放的教學體系,確保學校按照企業及社會需求組織教學。同時建立適應校企合作要求的服務體系,為教師下企業鍛煉、為企業開展科技服務,建立開放的運行保障機制,廣泛吸引和鼓勵企事業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員到職業學校擔任專、兼職教師,鼓勵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到企業參加專業實踐。
(四)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提高自身專業實踐能力。(1) 教師積極參加各類技能競賽。技能競賽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是職業教育的質量檢測,是師生成長和學校發展的助推器。職業院校教師不僅指導學生參加技能競賽,也要求自身積極參與到行業及企業的各類競賽中,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水平,做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練的目的,如湖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要求教師和學生參加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分別有學生組和教師組,學院從2004年第一屆大賽開始,至今參與了六屆,共有5位專業教師參加了全國總決賽,獲得過全國第五、第六、第十的優異成績,通過大賽極大的提高了教師專業技能。(2)教師和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生產,提高實踐能力。根據職業教育規律和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應用“真設備,真崗位,真產品”的育人環境,通過共同完成真實產品的生產,促進教師主動探究新知識,新技能,新技術,提高專業實踐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工作習慣和認真敬業的職業素養,如湖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數控專業教學團隊利用生產性實訓基地,通過向合作企業 “接單”的方式引入企業真實的產品來作為教學內容,形成了“教、學、做合一”的“實戰式”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的職業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通過師生共同參與真實產品的生產,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和崗位適應力,同時也鍛煉的專業教師服務社會的能力。
總之,教師隊伍是職業院校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的關鍵因素,“雙師型”教師是教師隊伍的建設重點,通過從“政府主導、企業主動、學校主體、教師主力”四個方面借力,強化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充分協調四個方面訴求,共同破解“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中的難題,從而實現職業院校專業教師職業能力的提升,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夢卿,張碧竹.“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制度的回顧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2(2):15-18.
[2] 廖海平,徐鐵鋼,寧振武.“理實一體雙師型”教師校本培養模式創新研 [J]. 機械職業教育,2015(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