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寇長華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調研獲取了相關數據,通過恰當的數據分析,研究消費者的不同消費特點對末端冷鏈配送的認識和期望,基于KANO模型探討消費者對末端冷鏈配送不同層次的需求,并構建高校、寫字樓以及居民社區的末端冷鏈配送模式。
關鍵詞:生鮮電商? ?末端冷鏈? ?KANO模型
末端冷鏈配送常見模式分析
即時冷鏈末端配送模式。即時配送利用前置倉模式,前置倉指將倉庫設在社區、寫字樓、高校等消費者群周邊,通常采取“城市配送中心+前置倉+消費者”模式。前置倉包括明倉和暗倉兩種形式,明倉即“前置倉+門店”的結合方式,典型代表如多點、盒馬鮮生等;暗倉即倉庫形式,典型代表企業為每日優鮮。
傳統冷鏈末端配送模式。此模式包括城市大倉與快遞合作模式以及自營物流模式,與快遞合作模式具體為“城市配送中心+合作配送站點+消費者”模式。自營物流模式為“城市配送中心+分撥中心+配送站點+消費者”模式,根據客戶密度設立配送站點,縮小配送半徑,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比如沱沱工社等(張夏恒,2014)。
便利店自取模式。該模式包括直營開店或者合作其他店鋪兩種形式,店內配置冷藏冷凍設備,客戶下單后,可在方便的時間自行取貨,比如京東便利店、蘇寧易購云店等。
調研問卷數據分析
通過問卷星,本文針對生鮮電商網購人群進行了小范圍的問卷調研,調研內容包括年齡、職業、單次訂單金額、周做飯頻率、能接受的最長配送時間、生鮮商品配送的重要性以及最需要改進方面七項內容。本調研旨在探討年齡、職業等對生鮮商品末端配送的不同看法和需求,繼而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搭建與之相配套的末端配送體系。
此次調研共取得有效問卷268份,按年齡來統計,其中20-35歲的160份,占比59.7%;36-50歲的100份,占比37.31%;50-60歲的8份,占比2.99%。按職業來統計,學生66人,占比24.63%;上班族174人,占比64,93%;自由職業者18人,占比6.72%,全職太太6人,占比2.24%,其它職業4人,占比1.49%;
(一)調研數據整體分析
生鮮電商單次訂單金額的數據如表1所示。周做飯次數的數據如表2所示。網上購買生鮮商品后,能接受最長配送時間的數據如表3所示。對于生鮮商品配送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的數據如表4所示。由于此調研題目為排序題,使用以下公式自動計算得出,它反映了選項的綜合排名情況,計算公式為:
備注:頻次由選項被選擇的次數決定,比如排在第一的次數、排在第二的次數,以此類推;權值由選項被排列的位置決定,例如本題有5個選項參與排序,那排在第一位置的權值為5,第二位置的權值為4,以此類推。對于生鮮配送“你認為最需要改進方面的數據”為多選題,如表5所示。
(二)調研數據交叉分析
在本文中,主要將生鮮電商消費者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以“個體”為購買單位的消費者,第二類是以“家庭”為購買單位的消費者。第一類選取高校學生與20-35歲的上班族為研究對象,第二類選取36-50歲的上班族與全職家庭主婦為研究對象,分析這兩類人群的消費特點以及對末端冷鏈配送的看法。
第一類人群的消費特點分析。高校學生的消費特點分析。選取高校學生數據進行分類和交叉分析,此項調研中,學生樣本人數為66人,全部為高校學生,數據分析如表6所示。表6數據顯示,高校學生單次訂單金額較小,70%在0-50元之間,平時消費集中在水果、飲料、冰淇淋類,一般為即食產品,會在短時間內消耗完畢,高校學生要求較快的配送速度,80%的學生要求最晚送貨時間為當天,39.5%要求2小時以內送貨。20-35歲上班族的消費特點分析。此處的消費是指以“個體”為購買單位的生鮮電商網購,對數據進行分類和交叉分析,本調研中20-35歲的上班族樣本為88人,數據分析如表7所示。表7數據顯示,20-35歲上班族單次訂單金額依舊不大,90%在0-100元之間,近55%在50元以下,與高校學生一樣,消費也主要集中在水果、蔬菜及冰淇淋類,一般為即食產品,會在短時間內消耗完畢。要求配送時間短,78%的比例要求最晚送貨時間為當天,52%要求2小時以內送貨,此比例甚至高于高校學生。
第二類人群消費特點分析。35-50歲上班族的消費特點分析。此訂單是以家庭整體消費為目的的生鮮電商網購,特指調研樣本里36-50歲上班族的數據,對數據進行交叉分析。本調研中36-50歲的上班族樣本為80人,如表8所示。表8數據可以看出,與第一類人群比較,第二類人群的單次訂單金額、周做飯次數以及能接受的最長送貨時間這三項指標都明顯提高,83%訂單金額在50元以上,40%訂單金額在100元以上,80%以上可以接受2小時以上的送貨時間,37.5%的比例可以接受次日送貨。為了滿足日常家庭生活需求,網購訂單商品種類更加豐富多樣,水果、蔬菜、奶制品、肉類等涵蓋了所有的生鮮商品種類,這些商品不會被及時消耗掉,會在冰箱臨時儲存以供食用。全職家庭主婦的消費特點分析。本調研中全職家庭主婦樣本為6人,樣本人數雖然過少,但收集上來的數據也具備一定的代表性,如表9所示。表9數據顯示,全職家庭主婦100%訂單金額在100元以上,100%的周做飯次數在6次以上,100%可以接受的最長送貨時間為次日送貨,這些數據完全符合大眾對這類人群的認知。
兩類人群的消費特點對比分析。根據以上數據,將以上兩類人群的消費特點以及對末端冷鏈的看法總結為表10,進行直觀對比。
基于KANO模型構建末端冷鏈配送模式
(一)KANO模型介紹
KANO模型定義了三個層次的顧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興奮型需求。基本型需求:顧客認為產品“必須有”的屬性或功能。當其特性不充足時,顧客很不滿意;當其特性充足時,對客戶滿意度沒有多少影響,顧客充其量是滿意。期望型需求:要求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比較優秀,但并不是“必須”的產品屬性,有些期望型需求連顧客都不太清楚,但卻是他們希望得到的。興奮型需求:提供給顧客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產品屬性,使顧客產生驚喜。客戶在看到這些功能之前并不知道自己需要它們。
(二)基于KANO模型分析消費者需求
1.建立KANO模型需求曲線。對于生鮮商品配送的重要性,第一類和第二類消費人群均認為排在前三位的是商品品質、配送速度和商品的新鮮程度;對于最需要改進的方面,第一類認為前三位為配送速度、全程冷鏈和配送安全性,第二類認為前三位為全程冷鏈、配送速度和配送安全性,可見第二類更看重全程冷鏈。依據以上調研分析,總結出兩類人群對末端配送的基本需求、期望需求和興奮需求,如圖1所示。
2.解讀KANO模型需求曲線。基本型需求。針對第一類人群,要求兩小時以內、甚至更短時間的配送速度;針對第二類人群除了即時配送,可以接受兩小時以上的當天派送,甚至次日配送。兩者都希望平臺保證優良的商品品質,這是保持顧客粘性的重要因素。期望型需求。全程冷鏈是消費者的共同訴求,如何保證商品到客戶端還能保持該類商品應有的溫控,啟用更先進的末端冷鏈保溫工具設備,以保證商品的品質。興奮型需求。電商平臺如果可以提供給客戶一些意外驚喜,將進一步提高客戶對平臺的好感。
(三)基于KANO模型構建末端冷鏈配送模式
1.構建滿足基本型需求的復合末端冷鏈模式。完善末端冷鏈的復合配送體系。各類生鮮電商除已有的傳統冷鏈配送體系外,亟需建立完善同城即時配送體系,以適應懶人經濟和城市生活快節奏的需求,可設置前置倉暗倉,并與達達、餓了么等眾包平臺合作。借助共同化配送提升運營效率。生鮮消費空間巨大,具備較強的即時消費屬性,在某些居住密度高的大型社區,可設立共同配送站,配備冷藏冷凍設施,統一協調為所負責區域配送貨物,以較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服務質量。
2.構建滿足期望型需求的供應鏈全程冷鏈模式。技術升級保證全程冷鏈。相關企業需要加大配置“冷凍+冷藏”的混合配送車輛,建立不同溫控區,升級末端配送的工具設備,可在泡沫箱中進行溫度分區,加強溫控系統全程追蹤監控,以適應不同生鮮產品的儲存要求,最大化地保證產品的品質。運輸途中采取避震的防護措施,減少生鮮產品的損傷等。全過程管控提升商品品質。冷鏈物流對溫控要求較高,物流全過程中常會出現斷鏈現象,導致產品不新鮮甚至腐爛變質,產品損耗率較高。因此,應從供應鏈角度考慮從產出到消費的全程要素,合理配置全鏈條資源,通過技術實施全過程監控,保證商品品質,以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質需求。
3.滿足興奮型需求的創新末端冷鏈模式。提供人性化服務和專業化指導。配送產品的同時,可以提供更專業的指導,比如,按照水果的成熟度進行標識,提醒消費者先吃和后吃的順序,以保證良好的口感;可以通過產品上的電子標簽追溯原產地,查詢商品產出、物流全過程,保證食品安全。提供末端逆向回收物流服務。通過技術促進包裝升級,開發綠色可循環使用包裝,另外,開發更多的逆向回收物流的低碳做法。
參考文獻:
1.王林,趙宇,符曉潔.生鮮電商“最后一公里”配送研究[J].物流技術,2016,35(6)
2.陳耀庭,黃和亮.我國生鮮電商“最后一公里”眾包配送模式[J].中國流通經濟,2017,31(2)
3.張夏恒.生鮮電商物流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J].貴州農業科學,2014,42(11)
4.歐偉強,沈慶瓊.我國生鮮電商O2O模式發展探析[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