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昭
摘 ? ?要: 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一種重要且富有特色的模式。本文梳理大學生社會實踐主題,分析社會實踐現狀與不足,就如何規范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及創新相關指導方法做出論述。
關鍵詞: 社會實踐 ? ?主題規范 ? ?指導方法
當前,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大部分高校都要求大學生在校期間開展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社會實踐在大部分高校教育體系中已變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一種重要富有特色的模式。如何規范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并且創新相關指導方法,成為時代擺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分析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符合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國情。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技能型與應用型人才需求比例不斷增加,同時,要求培養創新型人才。高校教育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能夠幫助大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活動中,不拘泥于課堂學習,勇于創新,從而開拓出廣闊的第二課堂。社會實踐能使學生對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認知,并遵循社會發展要求,有針對性地提高綜合素質。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強化學生就業力的重要舉措。
招生和就業是學校的重要生命線。對于廣大在校生而言,除了選修就業指導課,接受就業咨詢等,更切實的方式就是實習及社會實踐。大學生可以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社會實踐對于大學生實現生涯覺知、規劃職業未來、生涯長遠發展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社會實踐促使大學生提前接觸社會現象,培養團隊精神、溝通能力,使其暫時離開長期生活的象牙塔、舒適區,激發面對困難與挫折時的勇往直前精神,有利于培養健康的就業心理。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目前,部分大學生對現實社會認知不夠,難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觀與責任感較弱,不利于未來服務社會。通過社會實踐,可以引領教育廣大青年學生勇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以實際行動助力精準扶貧,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切實感受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的新成就、新面貌。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大學生作為知識分子的一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統擔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可以引導大學生作為黨員或者團員,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建設小康社會添磚加瓦,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題研究
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在很多高校,無論形式與內容,都已經發展得趨于成熟,下面從主題內容方面研究社會實踐發展現狀。
(一)理論之路:弘揚時代旋律。
1.理論普及宣講主題:此類社會實踐主要圍繞黨的十九大重要報告精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展形式多樣的理論研究、實地探尋活動。不忘初心,傳承革命精神,凸顯紅色主題,致力于加強黨對新一代青年學生的精神引領作用。
2.共青團工作調研主題:此類社會實踐發揚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調研當代青年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借助校內信息反饋系統,對學生反映的問題進行歸類分析,并進行后續的調查研究跟蹤,形成對在校學生需求特點的分析報告,以及對學校建設治理可行性的工作方案。
(二)家國之夢:關注社會熱點。
1.國情社情觀察主題:此類社會實踐深入城鎮、鄉村及各類企業事業單位等,在深入觀察和調研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基層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方式,深刻理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面貌、新成就,觀察社會問題,探求社會現象,挖掘發展規律,積極建言獻策。
2.科技支農幫扶主題:此類社會實踐深入廣大城鎮鄉村開展農村現狀研究、先進農技推廣、農產品市場開發、生產實踐指導等服務活動,貢獻出切實可行的研究成果,致力于提高農民收益,建設農村新面貌,扎實開展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的實踐活動。
3.美麗中國實踐主題。此類社會實踐依托相關專業優勢和特色,到農村基層、縣域城鎮和城市社區圍繞環境污染防治、水資源保護、垃圾處理、氣候異常應對、資源開發、自然災害預防等開展社會調查研究,積極參與各類學術科技類活動,諸如學術會議、學科競賽、科研項目、發明創造等。
(三)文化之旅:發揮專業特色。
1.文化藝術傳承主題:此類社會實踐深入祖國各地,走進民俗風情,增強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開展社情、民情、家史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尋訪、口述歷史采集等形式的實踐活動,詮釋優秀傳統文化魅力,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增強大學生弘揚文化自信和建設文化強國的意識和能力。
2.專業調查研究主題:此類社會實踐依托學生專業背景,通常在相關專業課授課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專業性比較強的問卷調查、理論研究、科學實驗等,一般以比較專業的數據分析或者調查報告作為實踐成果,是與課堂教學結合比較緊密的一類實踐主題。當然,此類實踐成果會盡可能貼近社會需要,如城市規劃方面的實踐,可能結合房地產市場,如化學類實踐,可能著力于環保等。
(四)關愛之心:共建和諧社會。
1.教育關愛服務主題:此類社會實踐重點到基礎教育薄弱、教育資源匱乏的縣(鄉)學校,發揮大學生的智力優勢和專業特長,面向留守兒童、貧困家庭兒童傳播知識、傳遞溫暖,開展課業輔導、素質拓展、親情陪伴等教育扶貧關愛活動,倡導互助精神,營造和諧環境。
2.養老扶貧關愛主題:此類社會實踐基于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配合新時代精準扶貧的大政方針,深入養老院、邊遠農村,關注改革開放帶來的民生變化,密切結合社會道德法制敏感問題如“老人跌倒怎么干預”,著重關注社會弱勢特殊群體如老人、貧困人群、殘疾人,通過自身社會實踐力圖喚起社會環境對此類人群的更多關愛,為建設和諧社會助力。
3.愛校榮校宣傳主題:此類社會實踐把視野轉移到學生自己就讀的高校,例如結合學校的招生工作展示學校辦學特色、校園文化和學生風采。結合畢業生就業工作,發掘和宣傳優秀校友典型,從對母校的滿意度等視角展開相關調研,獲得專業學習和綜合素質提升方面的啟示,增加學校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方法的規范與提升
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例如學生主體意識薄弱,流于形式化、學校支持力度不足等。要彌補不足,高校必須在社會實踐指導方面進一步規范,并且不斷創新,探索出可待提升的空間。
(一)觀念指導。
1.增強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自覺性和主體意識。目前部分大學生社會實踐積極性不強,有些學生勉強應付,甚至不去實地參加,找熟人幫忙提供證明材料等。部分學生甚至認為社會實踐只為學生干部設置,與自身關系不大。針對此種情況一定要加強校內宣傳、低年級普及,提高大學生對社會實踐重要性的認識,務必使全體在校生認識到社會實踐是大學必須修好的生動一課,從而從源頭上端正大學生的態度,調動其參與積極性,讓正確的理念轉化為自覺的行動。
2.加強思想引領,培育核心價值觀。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了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新時代的社會實踐應該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投身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重點,以扶貧、濟困、扶老、助孤、恤病、助殘、救災、助醫、助學等為發力點,促使青年大學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3.適當引入職業生涯觀念作為指導。本文第一部分分析過,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之一是為自己未來就業做鋪墊,因此高校在指導大學生實踐活動的時候,不妨嘗試融入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理念。例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確定社會實踐的領域、方向,對自己進行相關測評,在了解自己的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特長潛力的基礎上,指導自己在社會實踐團隊里的角色擔當、任務分工。還可以參照職業生涯規劃書的撰寫思路撰寫自己的社會實踐方案,并在實踐中適時調整。
(二)機制建設。
1.做到領導重視、制度規范、加大資金與人力投入力度。目前,大部分高校社會實踐由校團委牽頭布置、各二級學院落實實施,校內其他部門沒有有效參與進來,所以,不可能做到有效整合全校資源,合理分工協作。資金投入方面相對有限,從而大大制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深入發展。針對此種情況,應當把社會實踐適當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在校領導年度工作會議上討論部署,并且制定相關的管理條例與實施細則,切實規范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時,應該增加資金和人員的全方位投入,積極動員全校各個部門的人力資源,促進社會實踐更好地開展。
2.爭取社會實踐和課堂教學更好地融合。目前,第二課堂被大力推行,但第二課堂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模式尚需進一步探索,很多高校社會實踐在整個教育模式中的地位稍顯尷尬,甚至存在被弱化、邊緣化的傾向。高校在教務管理中首先應該重視就業指導相關課程的開展,探索如何將社會實踐宣講與就業指導課程融合,從而加深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普遍了解。其次應該探索社會實踐與思政課相結合的方式,如請思政老師擔當一些紅色主題社會實踐的理論指導。再次應該加強專業課老師對社會實踐的指導,探索社會實踐與專業研究更多的交集,參考畢業論文與設計的要求,規范社會實踐報告的撰寫,提高實際質量。
3.細化獎懲標準,探索激勵機制。合理的激勵機制會形成良好的循環,調動人們參與某一項活動的主觀能動性。首先,要針對大學生群體構建激勵體系,例如制定相關考評標準,綜合考察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進行評優答辯,通過榮譽授予、經費支持獎勵先進,還可以把社會實踐與入黨、評優等結合。其次,應該構建學校指導教師的激勵機制,例如每年評選優秀指導教師、優秀論文指導教師,將老師指導大學生團隊實踐的工作量與成績計入年度考評,與晉升資格、職稱評選等適當掛鉤。
4.建立服務機制,強化風險意識。學校應該擔當起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大后方,盡可能為學生提供人性化的貼心服務,進行好后勤保障,規避相關風險。從選題、人員招募、教師指導、立項到培訓、出征、跟蹤報道、后期評估,高校應該把握時間節點形成一整套規范流程。學校應為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購買好人身保險,做好安全常識培訓,尤其是去比較偏遠的地區支教、志愿服務,要幫忙其落實前期的聯絡對接,充分了解當地的治安狀況、居住情況等。
5.建設實踐基地,爭取社會支持。目前,一些大學生已經具備了社會實踐熱情,但是苦于找不到相關平臺、渠道,有時會出現被單位拒之門外的尷尬,甚至出現少量權益無法保障的事件。若要保證社會實踐活動高效有序地開展,則亟須更多社會支持。因此,基地建設是社會實踐活動夯實基礎、提升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學校應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整合其人脈相關資源,像幫助就業一樣幫助大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高校應立足地方經濟發展,與周邊企業、城市社區、紅色景點等加強聯系,建立相對穩定的合作關系,最終實現產學研互相促進,搭建起“社會—高?!獙W生”三點式社會實踐平臺。
綜上所述,高校只有在觀念上多加引導,機制上加以保障,才能促進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規范化、常態化、專業化,并且取得優質的成效,實現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宋輝.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存在問題及對策[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8,20(01):105-108.
[2]莫盛程.當代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分析與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10):132-135.
[3]劉燁.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問題分析與對策建議[J].經貿實踐,2018(18):325.
[4]吳運卿,李響.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機制模式構建探究[J].現代交際,2018(19):148-149.
[5]吳男,譚紅,穆文歡.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強化社會實踐活動路徑探析.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8(1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