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大學英語教學涉及知識面廣泛,包含歷史、哲學、科學、新聞、藝術等知識,故而也會接觸到相關的單詞。以往死記硬背的記憶方式令學生畏懼英語,對英語學習興致不高,且學習效率低下,借助文化導入的教學方法能夠在學生心中形成一個立體全面的形象,在觸類旁通或者合理聯想下一掌握單詞規律,帶著思考去記憶單詞,讓單詞在腦海中深刻留存。本文就對如何有效進行文化導入進行探析,以促進學生單詞的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關鍵詞:高校英語;詞匯教學;文化導入
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國際地位逐漸提高對外政治、貿易的加強,英語文化知識的教學成為如今高校教學一大重點,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的應用型人才是現在各大高校教學的發展目標。而作為英語學習關鍵基礎,文化導入下的詞匯教學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也是如今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為英語單詞學習的切入點,以學生熟悉而感興趣的方式落實高校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
一、高校英語詞匯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
盡管都屬于教學,但漢語言與英語教學自己教學內容上還是存在本質的差異性,這個差異性表現在對應語義場的詞語空缺和對應詞語的內涵不同,高校英語教師也通常從這兩個差異性入手,展開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一)對應詞語義場的詞語空缺
由于漢語言與英語二者母語使用者的國情、科技發展、傳統文化觀念以及宗教信仰的差異,這也造成了事物理解方式的不同,導致在英語與漢語中單詞使用情況的不對等。
從地理環境角度看,英語首先母語國家的英國處于四面環水的島上,所以在英文單詞中可以看到有不少形容海浪的詞語,如wave,breaker,surge,roller等,而在中文里,漢字的形成多為象形而成,而非單受地理環境影響。
而西方國家的信仰不像我國這樣豐富,以基督教和天主教為主流,在英語單詞和諺語中有啊少是源于《圣經》的故事,在漢語中是無法找到相對應的詞語的,這也就是詞語空缺的含義。除了宗教信仰外,還有道德文化的差異以及日常生活環境的不同,例如,英語中的Yuppies(雅皮士)、Lazy Susan(一種自助餐的轉盤,顧客可以隨意取食)等詞語是美國特有的文化,漢語中是沒有相對應的詞匯的。當然,漢語中也有英文無法對應的空缺,如步搖、花鈿、披帛等中國特有的物品。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風俗習慣的不同,這是需要千秋萬載的歷史歲月沉淀,在人類文明發展和演變中,形成民族特有的飲食習慣、穿著服飾、節日文化等等。
(二)對應詞語所表達的含義不同
尤金·奈達(Eugene Nida)認為“各種語言往往在表示具體事物的語義層上區別不太明顯,而越往上,區別就越大。這是因為,語言在語義結構下層的區別,主要取決人們的感性知識,取決于他們對物體形狀、大小的感知;而在上層歸類方面的區別,則取決于人們的思想觀念,取決于他們對事物及其性質的認識?!彼?,在不同語言中所要表達的概念往往表達的方式和被賦予的深層意義不盡相同。
在英語和漢語中,常見的如“家庭、個人主義”在英漢中也存在著褒貶差異,在西方國家如在美國,individualism這個單詞是肯定和褒義的,崇尚自由、平等與個人主義化的美國認為,
Individualism能夠充分體現出個人人格價值,是獨立與完整人生的代表性行為。但與之相反的是,Individualism在漢語中被翻譯為“個人主義”,代表著自私自利,個人利益至高無上的錯誤表現,所以這是一個貶義詞。類似于此類的概念詞語還有很多,如liberalism(自由主義),empiricism(經驗主義),sophisticated(深諳世故)等,這些知識需要學生和教師在熟悉英語國家的文化下,日積月累中去了解、豐富和拓展,并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去運用它。
顏色的含義在不同地區也有著不同的解釋,像是在舊時代歐洲,長輩贈予后輩綠色的帽子以表鼓勵和贊賞,而在中國,綠色的帽子則代表感情的不忠;在西方國家中,象征純潔、美好、公正的白色被運用到婚禮的婚紗上、救護人員的白大褂上,也可以說是對美好生命的一種盼望,但在中國,白色則是死亡的代表;也存在如黑色這種特殊的情況,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都認為這是一種不吉利的顏色,但不同的是,黑色在西方國家中也可以表示對亡者的尊重,常出現在葬禮上。
另外,由于生活習慣和勞作方式的不同,動植物在中西方中所表征的含義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西方國家看來,狗是人類最忠實的好朋友,所以在英文當中,與dog相結合的不少詞匯都有著褒義的色彩,如lucky dog用來形容幸運的人,an old dog是指經驗豐富的人,work like a dog用以形容辛勤工作的人。但在中國,“狗”一詞被戲謔且帶上貶義的色彩,如狐朋狗友、狗仗人勢、狡兔死,走狗烹。
二、高校英語詞匯教學中文化導入的方法與策略
(一)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導入
科技發展下,各個學科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借助多媒體等工具提高教學效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技術能夠讓學生以更加直觀的體驗吸收西方國家的文化知識,感受強烈的文化差異,實現文化教學的有效滲透。如可以讓學生觀看相關電影視頻,教師在一旁適當補充和講解,讓學生愛上英語的學習。另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自行去外網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感受符合現代化、地道化的英語,學生可以在外網上結交外國朋友,具體學習和感受西方的文化知識。
(二)綜合性導入教學法
在過往的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通常不會特意指出單詞中的文化知識,而以講解知識點為主要教學內容,文化知識僅作為錦上添花的補充部分。這也就導致學生對英語的認知定位在“工具”而非文化內容上,所以英語四六級的學生并不稀罕,但其中少有能夠真正熟練運用英語去處理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合性導入教學法能夠在教學中巧妙的融入文化知識教學,豐富了教學課堂也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聽課興趣,它有機結合“直接講解詞匯中所富含的文化知識”的直接教學法,與“對比兩國文化差異,從對比總結出學習文化知識”的間接教學法,適用于當前高校英語教學,也有效提高了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習英語就像建筑房子一般,單詞是一磚一瓦,在單詞的堆砌上,再進行更多的如閱讀、寫作的教學和訓練。當然,房子的選材也要根據房子的建筑風格而定,從學習西方文化的角度作為教學引導,讓學生掌握記憶單詞的技巧。同時,高校英語教師也要積極響應教育部對大學生的能力要求提升,做好教學的引導,增強學生的英語文化適應性,真正學會英語學習的方法,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在文化學習中主動求知與積累,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蔡基剛 .英漢詞匯對比研究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 沈銀珍.多元文化與當代英語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3] 楊胡宏.淺析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西方文化導入[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5):182-183.
[4] 王耀利.淺議英漢詞匯文化差異及其教學 [J].考試周刊 ,2009(35):375-376.
【作者簡介:黃登嫻(1982.8—)女,漢,四川廣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