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虹英
【摘要】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猶如一對親兄弟,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閱讀好似吸收、輸入的過程,寫作就好比輸出的過程,寫作的能力的高低與閱讀有著直接的關系。古語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對閱讀、寫作這兩者關系最好的見證。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寫作根基的重要階段,因此,本文簡單闡述了小學語文中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 ?寫作 ?關系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098-02
閱讀與寫作既有相對獨立性,又緊密相連,閱讀為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是寫作的基礎;寫作往往是個人對生活、對世間萬物的看法,其寫作手法、技巧、素材往往來源于閱讀。尤其是小學語文,是學生養成閱讀習慣的重要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閱讀與寫作的結合。
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小學階段的閱讀積累語言的重要階段,只有勤于閱讀、善于閱讀,才能在寫作時做到信手沾來,不至于無內容可寫。當前小學生面對作文時,往往面漏難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個人生活經歷有限,另一方面是閱讀量過少。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歷,鑒于小學階段閱讀與寫作的認識,認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只有對閱讀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的去閱讀,這比老師、家長布置作業效果要好很多,小學階段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至關重要的階段,但當前大部分小學生對于閱讀缺乏興趣,一方面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生課業仍是比較重的,加上各種輔導班,孩子們幾乎沒有太多的時間來進行閱讀,另一方面是教師對于小學閱讀興趣的培養不夠重視,對于素質教育的理解不夠深刻,最終造成小學不善于、也不喜歡閱讀。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對于如何培養小學閱讀的興趣有以下幾點認識:
1.讀物的挑選
對于小學生讀物的挑選,教師或是家長應依據當前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來挑選讀物。據統計,不同階段的孩子閱讀能力、閱讀的喜好有所差別,幼兒園的孩子文字基礎薄弱,比較喜歡一些色彩豐富的圖畫類圖書;小學階段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文字功底,對于一些神話故事、冒險探險類的圖書比較喜愛。當然,由于生長環境的不同,同年齡段的孩子對于讀物的挑選也是有所差別的。教師應多接觸學生,深入的理解學生當前的心理特點,為學生挑選合適的讀物,培養學生的閱讀的興趣。
2.營造讀書的學習的氛圍
教師可祖師在班級里建立“讀書角”、或開展“故事會”、“知識競賽”等等多種活動形式,鼓勵學生多多參與進來,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所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同時,讀書的氛圍不應僅僅局限于學校,家庭的熏陶也很重要,這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學校與家庭環境的有效結合,為孩子培養良好的讀書氛圍。尤其注意的是,在當今的時代,隨著網絡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推廣后,很多人都是比較癡迷網絡的,整天抱著手機不放,這嚴重妨礙了學生健康發展,作為家長,應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注重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
3.教師多鼓勵、表揚
我們做某件事最大的自豪莫過于別人的認可,小學生也一樣,他們最高興的事情就是教師的表揚與鼓勵,這是對于學生最大的認可。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一些鼓勵、表揚,讓學生的努力得到認可,這是學生繼續學習最大的動力,可能僅僅是教師的一個淡淡的微笑,學生一天的心情就會很愉悅,學習積極性升高,有助于課堂效果的提升。
4.名人效應激勵
孔圣人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的就是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我國有著近五千年的文明史,期間有著太多令人膜拜的偶像,教師應多給學生講一些名人軼事,激勵小學生讀書的欲望,以此來培養讀書的興趣。比如:西漢時期,有個窮人家的孩子名叫匡衡,為了讀書而鑿壁借光,最終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還有我們偉大的周總理,兒時就有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抱負,他的一生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民族鞠躬盡瘁,受萬人敬仰。
二、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有的學生雖然讀書量很大,但是質不佳,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好的閱讀習慣。對此,教師應加強引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很多學生在閱讀時往往一目十行,走馬觀花式的閱讀,根本沒有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沒有走入作者的精神世界,這樣的閱讀毫無效果。對于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
1.教師制定閱讀要求
在小學生閱讀的初期階段,閱讀往往是盲目的,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單純為了閱讀而閱讀,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這階段對于閱讀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在這階段,教師應制定相應的閱讀要求,訓練學生正確的閱讀方式,倘若單憑說服教育,是很難讓小學生養成的閱讀習慣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于學生的閱讀要嚴格要求,不能放松,同時要監督檢查,為學生良好閱讀的習慣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小學的不同階段,教師應依據其心理特點、認知規律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循序漸進,能力得到層層提升。比如:低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閱讀,教師關注的重點應在于學生閱讀的習慣、學習態度的培養,這階段主要問題在于學生詞匯量不足,經常有不認識的字,教師應培養學生利用工具查詢生僻字的技能;中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升,這階段教師應關注學生思考的能力,不應只為了閱讀而閱讀,要養成勤做筆記、勤于思考的閱讀習慣,逐步由閱讀向寫作轉化。高年級的學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增強,這階段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基礎的寫作技巧的培養,同時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為寫作積累更多的素材,從閱讀中汲取更多的營養。
3.培養孩子書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任何事情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像魯迅、徐志摩之類的大文豪、詩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也是從一點一滴做起,通過自身努力的結果。作為小學教師,從學生最初接觸文學作品的階段,就應注重培養孩子書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就算是萬丈高樓也得從平地起,小學階段習慣的養成很重要,甚至會影響到學生之后的文學之路。
我們閱讀一篇文章,或多或少總有些感悟,情感豐富者可能會對文章中文物的遭遇痛哭流涕,如果把這些感悟記錄下來,那么這將是學生日后寫作的素材來源,因此,教師應有意識的加強學生這方面的練習,不要求讀后感規格,只要學生能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即可,否則,將適得其反,打消孩子閱讀的積極性。
三、引導學生由“讀”到“寫”的轉化
閱讀的過程讓小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情感也更加豐富,并且,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也習得了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積累了大量的精美詞句。但是,這些詞匯量都是死的,只有應用到合適的語境中,才會散發出應有的光彩,寫作的過程就是創造的過程,是小學生抒發個人情感、個人的看法的一種方式,在初級創造階段,教師要注重的就是引導學生又“讀”到“寫”的轉化,也就是將閱讀中積累的素材做到為我所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1.引導學生將“讀”中所感悟轉化為“寫作靈感”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乏善于發現的眼睛。寫作也是一樣,對于剛剛接觸寫作的小學生來講,往往感覺沒東西可寫,一方面是生活閱歷有限,另一方面是缺乏一定的寫作技巧。對于此,教師可布置一些寫作練習,比如以日記的形式讓學生把實際生活中的樂聞趣事寫出來,或是將平時閱讀過程中以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學生最終呈現的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學會尋找寫作靈感的方式。所以,對于學生的初期寫作,教師不應過分質量,多給予學生一些鼓勵、表揚,讓學生增強寫作的自信心,善于通過寫作表達自己的看法。
2.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養成做筆記的好習慣
當前很多學生閱讀僅僅就是閱讀,泛泛而讀,沒有摘抄做筆記的習慣,也不懂得如何做筆記,過段時間可能就忘了所讀內容,這對于小學生詞匯量的積累、寫作技巧的學習是相當不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做筆記的好習慣。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筆記類型:a.摘抄形式:對于閱讀過程中的優美詞句進行摘抄,對于小學生詞匯量的積累有很大好處。b.讀后感: 讀完一篇文章,多多少少總有些感悟,就算是小學生思維能力不強,理解文章內容不深刻,但也總有自己的感想及其認識,讀后感重在培養學生養成筆記的習慣,當前階段教師不應對于質量有過高要求。c.總結形式:小學生讀完一篇文章,把其中的重點內容及其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進行總結分析,意在讓學生真正了解作者的創作思路,能夠走進作者所構建的精神世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閱讀過程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對于很多內容都有著意想不到的想象,這是孩子的天性所在,孩子們的思維沒有成人般的條條框框的限制,相比成人思維更加活躍。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孩子們的這一特性,在閱讀的同時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思維能力也是影響寫作水平的重要因素。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其實就是個人思維、經歷的差別。比如青年作家韓寒,面對一團浸沒在水杯中的紙團,寫出了“杯中窺人”,將人生比喻成了投入水中的紙團,隨著歲月的流失,人生好比水中的這團紙一樣變化,作者的思維可謂極其敏捷。
總而言之,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相輔相成,通過閱讀為積累大量的素材,是學生寫作的源泉所在,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隨著寫作能力的提升,閱讀會更加有效率、有技巧,會讓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圖所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教師應注重學生閱讀習慣、寫作能力的培養,適應新課改需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鄧冠蘭.淺談如何實現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有效整合[J].新課程(小學).2017(09)
[2]楊為鳳.強化寫作訓練,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J].讀與寫 (教育教學刊).2012(09)
[3]劉靜.以讀促寫——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J].課程教育研究.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