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要】小學語文作為素質教育中的基礎性課程,其能夠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推動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語文課程教學內容正是小學語文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要求語文課程教材內容能夠實現創新化、生活化、現代化發展,因此實現對小學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發展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詞】小學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策略
隨著小學語文新課程理念的發展,傳統的小學語文課程教材內容得到了重新編寫設計,但是該過程仍舊存在一些阻礙,如教材內容的滯后性,缺少生活化特點,國家課程呈現出單調性特點,無法實現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導致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自主性都受到較大的打擊。因此要求能夠在小學語文國家課程發展的背景下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旨在提高小學生語文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一、小學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相關概念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國家課程改革創新提供了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在既有的小學語文課程設定中,還有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內容,同國家課程相比較,這二者不屬于國家統一編制的、組織實施的課程,其不具有兼容性、權威性特點。但是國家課程也存在問題,如小學語文國家課程是基于整個國家的語文教學平均水平所編制的,其無法滿足各個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的需求。而小學語文的校本課程主要是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當地的文化傳統等所展開的語文課程的變更。可以說,小學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發展能夠實現教材內容、教師水平、學生個性化等因素的統籌優化,創造符合地區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情況的教材內容、作業內容,等等。
二、小學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意義
(一)帶動小學語文的多元化發展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活動能夠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特點,實現教與學的雙主體發展。而語文國家課程教材中,其教學內容并不符合所有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情況。如語文國家課程教材要求學生閱讀一定的國學經典,其中涉及《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而在有些山區小學中,學校欠缺這方面的教材內容,因此無法很好地支持小學生語文的學習活動。在語文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中,教師通過導入學校能夠找到的國學經典,從而展開一系列的教學計劃安排,通過輪流閱讀的方式,讓小學生都能夠掌握語文經典。所以說,實現小學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的發展能夠帶動教學形式的發展,有利于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增強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
小學語文學習的內容很繁雜,單純利用課堂引導教學的方式并不能夠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只有充分發揮小學生的自主性,將語文教材內容當作一個踏板,借此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才能夠讓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全面發展。不貼切的教材內容是無法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在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過程中,能夠基于學校教學的現狀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改革,實現教學內容校本化、語文作業校本化等。對于小學生而言,基于實際生活的語文學習,其效率更高。基于學生實際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更容易展開探究性學習。這樣一來,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能夠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小學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策略
(一)實現語文教材內容的創新補充
在既有的語文國家課程教材中,教材內容主要是以語文的技能、語文素養的培養為標準展開設計的。如在小學拼音教學中,教材設定是以聲母、韻母分類學習,再實現組合并且對應漢字學習的流程,在這一教材內容的指導下,小學生學習的語文拼音成為“散裝”拼音,即分開聲母和韻母都能夠很好地完成拼讀,但是一旦要求小學生看拼音讀漢字,大多數學生表現出“散裝拼音”的學習狀態。如拼讀“夜”,小學生會硬生生地讀“y-e-ye ”。因此要求改變教材中的內容,教師要根據實際生活中的情況來導入拼音學習,讓學生不僅掌握拼音的拼讀技巧,而且能夠將拼讀能力應用到生活中。如教師通過收集大街上的各種廣告,將其標注成拼音,保留其廣告牌的原來模樣,通過豐富教材內容的方式,讓小學生更加輕易并且主動接受該內容。另外,要能夠拓展語文教材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語文基礎知識是博大精深的,語文教材中所呈現出來的教學內容都是淺層的,而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語文要求能夠通過教材內容提高語文技能和語文素養,因此擴展語文教材內容成為當務之急。教師要能夠基于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實現教材內容的深度挖掘。如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一課時,教師先通過收集關于廉頗和藺相如的人物形象和背景的方式,引導學生對人物展開情感評價,然后再讓學生學習課本內容。通過豐富課文故事背景的方式,增強學生對課文的歸屬感,從而積極主動地展開學習活動。
(二)推動語文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發展
在進行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的過程中,不能單純采用一種教學形式來展開各種內容的教學,要能夠基于素質教育的發展背景,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優化創新。如對于城市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而言,小學生接觸到新事物、新的教學內容的機會較多,采用傳統的教學形式來開展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都不佳,教師要能夠根據學生的語文課后積累情況、個性化情況等,充分利用多種教學形式結合的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在開展《臥薪嘗膽》這一故事的教學中,由于小學生早就已經積累了“臥薪嘗膽”的故事素材,教師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讓小學生展開語文知識的開拓性學習,并且通過微課的方式,讓小學生能夠展開討論和分析,賦予該故事現代意義,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保證語文教材內容的有效整合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國家課程教材編寫采用的是單元的方式,即一個單元內所選用的文本的主旨具有統一性特點。這就忽視了整本教材中內容的整合性特點,甚至忽視了語文這一學科必須同其他學科相整合的特點。因此,在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過程中,教師要能夠結合數學、思品等其他學科的內容,實現對語文教材內容的開拓創新。
四、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課程編寫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針對目前小學語文國家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滯后性、單一性等問題,要能夠實現小學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發展,從而讓語文教材內容更豐富,讓教學方式更靈活多樣,讓語文教學能夠實現生活和理論的整合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汪樂.小學語文閱讀校本課程實踐的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2]黃健萍.基于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教師課程領導力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8.
[3]李雪萍.小學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策略[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17(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