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沁玲
【摘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教育理論也在進一步的完善和進步,并且在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行之下,小學數學的教學策略也在不斷改進。文章主要就新基礎教育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新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對小學數學的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新基礎教育;小學數學;教學新策略
新基礎教育下教學改革不斷推進,教師需要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達到教學目的。小學數學教學在開發兒童潛能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學習,讓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成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改善教學過程[1]。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有不少教師遵循傳統的教學理念,無法擺脫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沒有從本質上接受新基礎教育的內涵。本文就新基礎教育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營造寬松氛圍,鼓勵師生合作
課堂教學的氛圍對于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能夠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味地在講臺上講解理論知識,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學習,課堂氛圍壓抑而又緊張,并不能收獲良好的學習效果。而長期呆板壓抑的課堂氣氛只會一點點地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失去渴求,學習成績自然會一落千丈。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課堂,首先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而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起到引導的作用,負責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和安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參與對課堂知識的討論,盡量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歡快、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自由地發言討論,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學生的回答出現偏差,教師不要一味地指責,而是要耐心地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走到正確的方向上來,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糾正,這樣才能夠讓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興趣,并且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課堂中暢所欲言。當然,小學生畢竟閱歷有限,有的時候對問題的見解和思考難免有所偏差,對某些問題的理解也存在著難度,這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多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同時開拓自己的思路,在和同學的交流中體會合作的樂趣,開發自己的思維,培養團隊合作的意識。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新基礎教育強調的并不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一味否定,而是讓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和活潑,擺脫傳統教育的窠臼,探索新型教育模式。小學生正處于探索世界的黃金時期,他們學習能力強且對外界的一切充滿好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符合小學生的生理發育特點,也表達出了新基礎教育的內涵[2]。自主學習主要表現在積極性、獨立性和自覺性等幾個方面,這是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心理狀態。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就是小學生利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來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機會。教師在教授知識點之前,讓學生預習沒有教授過的新知識點,并且為學生設置具體的問題,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來了解并且解決。比如在學習混合運算中小括號的應用問題時,教師可以在問題情境下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解決問題,先允許學生使用不同的寫法,然后再向學生介紹不同寫法在運算中所起的作用。
三、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要讓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教學活動,以此來發展學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并且能夠條理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鼓勵學生根據材料來理解數學的概念和意義,或者根據數量關系來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掌握最基礎的知識。用語言將思維過程表達出來能夠及時糾正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且對于全班同學來說也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一味地關注學生在某一問題上的是非對錯,并不在意學生能不能有邏輯地、條理清晰地、完整地表達清楚,這樣不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將自己的思維過程清楚地表達出來,注意學生表達的邏輯是否清晰、表達是否流利等等,這樣堅持下去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擴散思維的能力
在新基礎教育中,教師要將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將課堂還給學生。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是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并沒有機會得到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的有效培養,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是一種束縛。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學生創新能力以及多方向思維的形成是課堂教學生命力的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問題,挖掘多方面的案例,充分利用其中的教學故事及情境等,挖掘出能夠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內容,而且多個方向的思維能體現出學生思維的靈敏性。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而多向思維的發展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當深入淺出地運用教材中的知識,引導學生自如運用知識點,將相應的教學內容融會貫通,促進學生多向思維的培養和運用。在進行深化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而且在對問題的解答過程中要嘗試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來解決問題,嘗試變換多種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除此之外,在解答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多種解答方法中找出最優解決方案,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合作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小組內的學生就某個學習任務進行合作互動。新基礎教育改革之后,小學數學課堂中便開始普及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組合作學習獲得了充分的空間和時間,促進了學生的探究、質疑和交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的學習任務無法單憑個人來完成,這就需要教師設置合適的教學情境,通過激發每一位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來達到相應的效果。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會產生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這時候教師就要抓住時機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運用組織、傾聽、激勵和評價的方法,促進小組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3]。
六、聯系生活實際講授知識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會接觸到數學。數學是解決問題的一門學科,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運用策略,其中涉及方法的選擇以及想象的發揮。數學的發展實質上就是不斷創造方法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知識的傳授要盡可能地貼近生活,聯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感覺到數學是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科學,而不是空洞乏味的理論和算式。學生感受到數學貼近生活,就會有更強的興趣和好奇心去學習、應用和實踐。學生親自將數學應用于實踐之中就會充分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自然能夠增強學習的動力。
七、尊重學生,轉變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教師和學生存在著某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只是負責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學生無法有效地、及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提出疑問,久而久之,師生之間就會存在不平等的地位。新基礎教育要求教師打破傳統的舊俗,走進學生,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與學生平等的對話和討論。教師要同學生一起就問題進行交流和探索,并且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教師和學生不僅僅是師生關系,更要建立情感上的朋友關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是真誠幫助自己的,愿意和教師進行互動。教師在備課階段就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好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來掌握知識和技能,并且在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尊重學生在認識上存在的差異,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忽略,并且要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和學生共同解決問題。
八、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新基礎教育對于教師的要求是要進行自我反思和重建,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聽課、說課和評課,就是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進行改正。因而教師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促進自己全方位發展。在新基礎教育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各種教學實踐中,保證學校教育的效果,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也有利于提高整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九、小結
本文以新基礎教育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為主題,探討了當前我國小學數學教育的發展方向。總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式,開發學生的潛力,并且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多研究新的教學觀念和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大膽實踐,不斷積累教學策略,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的素質進步和更好的發展,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任占峰.淺析基礎教育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新理念[J].教學研究,2015(11):13.
[2]王青惠.淺析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課程改革,2013(10):31.
[3]王偉.淺談數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 [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3):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