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社會發展對傳統文化繼承發展的要求,傳統工匠精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也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傳統工匠精神根植于我國社會生產領域,成就了中國制造的歷史輝煌。我國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當代技術技能人才秉持著傳統工匠精神,為現代的技術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工匠精神更多呈現出現代意義的表達。本文嘗試揭示傳統工匠精神的現代職業化表達,及其在高職教育完善教育教學內容方面的意義。
【關鍵詞】傳統工匠精神 ?現代職業表達 ?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022-01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6年4月,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2016年行動計劃》指出:“開展質量素養提升行動,塑造精益求精、追求質量的工匠精神”。2017年10月18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國家主流平臺一直倡導工匠精神,引發社會對工匠精神產生更多的思考,并且逐漸在國內各行業形成了大國尚技的濃厚氛圍。高職教育為了更好服務于產業發展,厘清工匠精神的現代職業化表達內涵,構建完整科學的高職教育內容至關重要。
一、傳統工匠精神的傳統特征
中國傳統工匠,是在手工業發展的社會歷史進程中出現的,主要指具有高超生產技藝和高尚人格魅力及精神品質的專門人才。工匠在傳授和發揚傳統手工藝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和止于至善的工匠精神也逐步穩定,并由一代一代工匠的傳承下來。我國傳統的工匠精神主要追求的價值就是,通過自身對于實際技藝的探索而逐漸使其自身的技術以及所生產的產品達到真善美的境界,對工匠的行為有很強的約束力。
傳統工匠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工匠精神要求工匠在進行實際的工作的過程中能夠有敬業奉獻的精神,同時在自身利益的考慮之外,還需要將國家的利益放在其思考范圍的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次,由于在古代進行技術的學習一般都是通過拜師來完成的,有師傅才有徒弟,才存在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我國工匠也一直保持著尊師的優良傳統。其三,傳統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對技術有著更高的要求,所以具有不斷改進創新技術的優良傳統。
二、傳統工匠精神的現代特征
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帶來社會分工的巨大變化。工匠的內涵依然沒變。但新時代對于工匠精神的認知與解讀并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傳統層面,畢竟社會生產變革帶來了諸多方面的變化,包括生產方式和技術工具及人員分工的變化。理解現代工匠精神就應該充分考慮到以上一些因素,在消除誤解的情況下,對傳統工匠精神進行現代職業化表達。
(一)對現代工匠精神的誤讀
雖然現代學術界和教育界都沒有對“工匠精神”有一個理論系統的闡述,但沒有學者和教育者否認“工匠精神”是一種正能量的職業精神。誤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只強調“工匠精神”的人文特性,忽略其生產技術技藝方面的要求。
2.只強調“工匠精神”的技能特性,忽略其人文特性。
3.片面認為,“工匠精神”只存在制造工業領域,而忽略了其作為職業精神,對于現代職業工作的通用價值。
(二)對現代工匠精神的正確解讀
現代工匠精神主要表現為對其所負責的產品生產保持更加精益求精的態度,用嫻熟的技能生產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新產品,主要表現為對產品品質的追求和創新改革的能力。現代工匠精神已經不僅表現為手工業者個人的價值訴求,而是表達為對職業工作的精益求精: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更加遵從自己的內心,根據現代科技發展趨勢,進行周密計劃管理,并且腳踏實地執行和實施。
現代工匠精神突出了職業與謀生的手段的巨大區別,秉持著傳統工匠精神敬業以及樂業的精神起點,更鮮明表現為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堅定、勤勉和精益求精,從而培育出職業工作的內生動力。工匠精神的現代職業化表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概括性闡述。一是工匠之術,就是不斷改革創造新技術與方法的能力;二是工匠之神,就是執著的態度與堅定的信念;三是工匠之心,就是用熱愛創造價值;四是工匠之行,就是嚴謹踏實的持久實踐。
三、以現代工匠精神引領高職教育與時俱進
工匠精神是職業精神與職業能力最鮮活的詮釋。高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高等教育,以培養能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己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全面認讀工匠精神的實質,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貫穿其中,從而提升人力培養的質量。
高職教育培養畢業生職業能力的強弱,關系到學生進入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也關系到社會技術技能發展的大局。畢竟社會生產與經濟的發展依賴人才素質的提升。隨著文明程度及科技發展的進步,社會對新生代就業人才的要求,已經跨越了單純的職業技能需求,進階到對職業道德的考量。
自2016年以來,工匠精神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是因為它切中時弊、符合時需。中國社會已經走入新時代,中國已經站起來、富起來,會逐步走向強起來。中國政府為了推動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于2015年5月19日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其核心內涵就是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將已經走入世界的“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將中國打造成為“制造強國”。完成這個任務,人才是首要因素。2017年8月7日人民網轉載了《人民日報》文章《新知新覺——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文章特別強調“樹匠心”、“育匠人”、“出精品”。只有與時俱進的“大國工匠”才能助力實現這個宏偉目標。而“大國工匠”的培養和成長都是一個長期復雜的工程。高職教育責無旁貸。
正確認識傳統工匠精神回歸,正確認讀傳統工匠精神的現代職業化表達——現代工匠精神,并把之自然融匯到高職教育內容中去,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在高職教育過程中弘揚與傳承工匠精神,為“Made in China”打造精致美好和質量可靠的內涵,是高職教育與時俱進的應有之意。
參考文獻:
[1]王星.技能形成的社會構建:中國工廠師徒制變遷歷程的社會學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71.
[2]余同元.中國傳統工匠現代轉型問題研究——以江南早期工業化過程中工匠技術轉型與角色轉換為中心(1520-1920)[D].復旦大學,2005:36-37.
作者簡介:
余芳,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研究生,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文化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