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北海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也緊隨時代步伐做出了許多新的變革。作為中學德育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立德樹人”的時代要求中培養合格的、優秀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而農村教育一直以來都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仍存在許多不足。本文將針對新課標要求,結合當前農村教學現狀,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作出策略探究,以期為當前教學一線教師提供些許有益思考和啟發。
【關鍵詞】新課程 ?農村 ?初中道德與法治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081-02
受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在教育教學水平上長期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素質教育得到較大的推進,在與時代的接軌上,尤其是在當前新課改的背景下,農村教育還有存在脫節的現象。而今對“立德樹人”根本教育目標的反復強調,如何在農村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上實現更為有效的教學,提升農村學生的道德品質,是當前教育教學研究應當重視的一大課題。所以,本文將重點從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出發,以期為當前農村日的教育教學提供一些實際的策略建議。
一、當前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承擔著初中學生德育、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務。是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然而,就當前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來看,其教學效果還是不夠顯著的。首先,農村地區受經濟的、地理的、歷史等因素影響,思想觀念比較保守,見識不廣,對新事物的接受需要一個較長的緩和期;加上受到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影響,這極大地阻礙了當前有效的教育教學。其次,受到教學資源的限制,農村初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途徑呈現出單一化、固化的教學模式,在傳統的“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下,有些教師在教學中一味地“照本宣科”,導致課堂教學十分枯燥乏味,較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許多學生無法理解,存在許多疑惑。
二、新課程背景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
結合以上對當前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的整體把握,筆者綜合多年教學經驗,從教學的理念、內容及形式等方面,提出了以下幾點有關新課程背景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
1.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師素質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素質教育強調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作為學生成長中的引路人,首先就應當在觀念是上保持較高的先進性,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正確的指引。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農村初中教師容易陷入應試教育體制的桎梏中,缺乏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的重視,使得相關教育教學多數停留在口頭上,無法深入開展。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更應不斷地提升自我的修養,及時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課外教學上都給予重視,積極引導學生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以身作則,保持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為學生傳播正能量。
2.豐富教學資源,結合生活實際
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和知識較為理論化,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不足,導致對相關知識理論的學習存在障礙。所以,初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多了解外面的事物,關注生活和政治生態,收集這些教學資源來引入課堂,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體驗和理解。例如在教學一些基本的法律條文時,初中教師可以結合當前時事或者經典法治案例,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法律條文的內容和運用,同時,也能讓學生在相關案例中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法律道德。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生活的接軌,教師還可以更多地讓學生談談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進行碰撞,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加以解決。
3.開展多樣活動,激發課堂活力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內容相對枯燥和乏味,許多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初中教師絕不能一味地進行理論教學,而是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使課堂“活”起來。教師可以圍繞“自主、合作、探究”主要形式開展多種教學活動,例如在教學“法不可犯”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設置“我是小法官”的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對具體的案例進行評價。有些章節比較容易理解的,讓學生課前自主備課,做“小老師”自主上課,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設計《名言警句的查找與理解》,要求學生課前通過查找資料來理解,在課堂上請學生進行解釋。這樣既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也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容,活躍了教學氣氛。
三、小結
綜合以上分析,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還存在許多不足。在新時代的快速發展時期,初中階段是青少年道德品質、意志情操得以塑造和培養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無論是在教學觀念上,還是教學手段形式上,初中教師都應保持較高的素養和意識,與新時代接軌,為我國初中農村道德與法治教學做出更為有效的教學響應,培養在道德與法治意識上合格的社會公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