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青玲
摘 要:所謂工匠精神,其基本內涵是崇尚勞動、敬業守信、追求完美、勇于創新。為了在高職教育中培養工匠精神,必須要建立學生的職業素養標準體系,以及重視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教育,從而激發出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并培養其對職業的信仰。在培養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途徑方面,需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使其發揮出專業課程在育人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同時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明確的職業道德,并且還應重視學校精神和學風建設。通過正確認識工匠精神,并且把其內涵融入到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過程中,不僅具有很強的兼容性,而且還可以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提高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9-0138-02
一、重拾工匠精神的時代背景
1.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對工匠精神來說,它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并且還具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4月安徽考察之時曾經提出:“不論是從事何種工作,都必須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如果你是從事工廠車間工作,那么就需要發揚工匠精神,對每個零件要精心打磨,方能生產高質量的產品;如果你從事的是在田間地頭,那么就一定要精耕細作,努力贏得豐收;如果你從事的是在商場店鋪工作,那么就要做到笑迎天下客,做到童叟無欺,為其提供優質的服務。”
2.中國工匠與工匠精神。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熱播的《大國工匠》已經引起了人們對于工匠精神的重視。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指出:“鼓勵企業實行個性化定制與柔性化的生產,著重培育工匠精神,增加品種,提高質量,創造品牌。”高職院校與教育、民生、經濟等息息相關,直接對產業的素質起著決定性作用,并且象征著民族品牌,呈現著人民的溫情。如果想要使全社會都能形成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圍,那么就要采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戰略,進而培養出數以萬計具有高素質技術和技能型的人才,經過不斷的精雕細琢,以及逐漸增強的工藝水平,方能使從制造大國邁進制造強國的愿望得以實現。
3.工匠精神現狀分析。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比較低,對商品的供應需求相對比較缺乏,人們只要求“更多、更快、更好、更省”來滿足自己的溫飽問題,通常都沒有追求工匠精神的心思與能力。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海南精神與深圳速度漸漸地變成了時代的象征,而后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有很多人并不想花費更多的時間對某一物件進行精雕細琢,以及精益求精地完成某一件事。
高職院校肩負著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那么如何加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這在工匠精神的領域下則顯得特別重要。如果想要培養出現代能工巧匠,就必須在職業素養教育中突出工匠精神,只有這樣才可以使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得到全面提高,并且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二、工匠精神對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性
1.促進學生增強自身職業意識。所謂的職業意識,主要指的是職業人員在相應的職業環境中會形成一定的職業理解、認識、態度、情感等,具體表現在職業理解和職業情感以及職業認知水平方面,并且對高職院校亦是如此。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必須要建立良好的職業意識,通過培養學生明確的職業意識,為學生的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從而為今后的就業、擇業以及職業發展和創業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在對學生進行職業意識培養的過程中積極融入工匠精神,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職業意識有耳濡目染的影響作用,只有把工匠精神放置于思想意識的高度,讓學生將工匠精神的真正內涵深刻地理解和內化之后,才可以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對自己的行為給予有效規范。
2.有助于學生加強自身職業道德。對于職業道德來說,主要指的是在職業活動范圍內所形成的有著明顯的習慣傳統、行為規范、職業道德觀念等職業特征。一般情況下,職業道德相對會傾向于行為規范。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要明確職業道德的范圍,切入特定的職業道德層面,進而協調好義務與責任之間的關系,以便于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主要是以工匠精神作為基礎,可以有效明確責任體現,遵循職業程序和規范。這將會有助于學生擁有高強度責任心,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可以高質量和高水平將工作任務完成,并且在崗位上實現自我價值,為企業的經營與發展做出真正的貢獻,進而有效地推動行業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三、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路徑
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由于高職院校的特殊性,教育教學是為了對學生的技能操作更好地培養,是一種以就業為導向為基礎的教學體系。因此,在高職院校中實施校企合作教學模式,不僅與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需求相符合,同時與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也比較符合。在實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過程中,必須要堅持以培養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把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和企業文化精髓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方能使學生更好地吸收企業文化,讓學生可以將工匠精神的內涵真正感受到,最終實現工作經驗在企業環境中的積累,實現職業價值,以及提高學生自我職業認同感。此外,高職院校還需要嚴格根據企業經營規范與量化行為規范來對學生進行培養,糾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職業態度,才能使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得以提升。
2.定期舉辦職業規劃比賽及其他類型的職業活動。高職院校要定期組織學生參加一些職業規劃等類型競賽活動。第一,通過對高校的優秀學生代表求職經驗和成功企業人士經驗的介紹,才能夠帶動學生初步掌握和人士職業規劃的有關內容。第二,在活動中,高校通過聘請一些專家和企業家到學校進行演講,積極舉辦一些有關職業規劃論壇,并且聘請些就業指導教師或是大企業的人事部門總監等對學生在擇業、面試、自主創業、職業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指導。第三,論壇結束之后,可以組織學生舉辦一些有關的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或是模擬招聘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工匠精神是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所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指導職業教育改革的出發點。職業教育需要將觀念變為行動意識,克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急躁與急功近利的思想傾向,既要培養學生“做事”專業技能,又要培養學生“做人”的職業精神和職業信念,方可以為畢業生的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定的道德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德文.“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路徑研究[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39-41.
[2] ?劉增安.以工匠精神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14-16.
[3] ?曹暢.“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6,(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