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靈 趙云
摘 要:創新型人才、創業型人才的培養,對于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為提高計算機教學質量,筆者從學科競賽出發,在文中對電子信息類“雙創”人才培養進行了相應探討。
關鍵詞:人才培養;教學策略;學科競賽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創業教育這一概念在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研討會上被提出。從本質上說,創新教育、創業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創業技能、適應能力,讓學生掌握創業的方法以及途徑。而目前,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等等問題導致“雙創”人才的培養成效不顯。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秉承“以賽促教”的理念,通過學科競賽來引導教學改革,讓電子信息類課程教學的質量以及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一、學科競賽在“雙創”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速度較快,為促進計算機教學事業的發展,國家在計算機競賽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大學生計算機軟件競賽、硬件競賽層出不窮。學科競賽是大學生鍛煉自身實踐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對于鍛煉大學生團隊合作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賽促教”就成為了電子信息類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
(一)創新意識的培養
縱觀我國計算機教學課堂,不難發現,多數計算機教學課堂的教學內容都滯后于社會企業實際應用的技術內容,從而導致學生在畢業后無法快速適應崗位需求,無法保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而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在不斷發生變化,創新型人才成為了社會企業眼中炙手可熱的爭搶對象。學科競賽中的內容較為廣泛,和當前社會技術發展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所以學科競賽能夠有效彌補計算機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并且,計算機競賽往往給學生留出了足夠的創新空間,學生想要取得優異的成績,不僅要靈活應用學科知識內容,同時也要發揮自身的創新思維,故學科競賽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1]。參加學校所組織的培訓,這樣一來,學生的知識儲備就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進一步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以及不足[2]。
(二)創業能力的培養
我國高等院校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和企業接觸的機會少之又少,就算是在實習環節,學生也只能對企業的產品有大概的了解,對其深入的工作流程缺乏卻沒有深入的接觸[3]。既然對行業缺少了解,那么在畢業后“創業”就成為了無稽之談。而在社會企業所組織的學科競賽中,部分競賽在后期會有企業所組織的專業化培訓,學生在培訓中就能夠接觸到社會企業的工作流程以及相關技術的實際應用[4]。通過這樣的培訓,學生對自己未來所要從事的行業、工作就會有一個全面且透徹的了解,其創業能力就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以學科競賽為基礎的“雙創”人才培養策略
學校和建立起和社會企業的長效合作機制,創建高質量的“實踐教育中心”,整合校方資源、企業社會資源,為學生搭建一個條件良好的實踐平臺。高校可改變傳統的四年制教學,將其轉變為3+1教學模式,將學校的教學內容壓縮在3年內完成,最后1年安排學生至“實踐教育中心”學習,在“實踐教育中心”中,學生需要完成畢業設計、生產實習等等環節,從而構建出實踐向理論過度的人才培養方式。
(一)以學科競賽為依托的課程體系
根據學科競賽內容,根據學校課程教學體系,以學科競賽和實踐教學中心為核心,構建3平臺+1學科模塊的教學系統。在大三階段的學生就可根據自身發展需求,以及參賽需求,選擇自己未來的學習方向模塊。模塊的設置要隨著社會企業的要求而不斷變動,各個模塊既相互獨立,同時也相互交叉。同時,可在“實踐教育中心”中,搭建出學科競賽學習平臺,通過委派專業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教師,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訓以及指導,保證“創新、創業”培養計劃的順利開展,開創出結合學科競賽、實踐培養的人才培養路徑[5]。
(二)以學科競賽為依托的教學計劃
對于學校來說,學科競賽中的技術經驗,對教學計劃的調整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賽事內容強調與技術的創新以及使用,所以學校方面可根據學科競賽內容開發校本教材,制定教學計劃。近年來舉行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藍橋杯程序設計大賽”就不失為一個良好的參考對象,這就為高校校本教材的開發和教學計劃的制定指出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同時,學校還可借助“實踐教育中心”增加學生小組合作實踐學習的實踐,適當減少理論教學實踐,以競賽、任務去驅動學生的學習行為,倡導在實踐中驗證理論知識,從而讓理論、實踐教學擰成一股繩,讓計算機教學原本如同“獨木舟”一般薄弱的實踐教學,轉變為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萬噸貨輪”[6]。
(三)以學科競賽為依托的創新機制
根據學科特點、競賽內容,在“實踐教育中心”中成立專業化的實驗室,實驗室可免費對學生開放,其中需要提供較為完善的設備以及工具。同時要建立起良好的教師指導機制、環境建設機制、激勵機制,促使學生利用實驗室去研究、去探索歷年來學科競賽中的技術內容,引導學生在實驗室中共同商討未來的比賽內容。并且,聯辦針對校內教學的內部學科競賽,內部學科競賽需要適當擴大競賽輻射范圍,降低參賽門檻,通過聘請行業專業人士、企業家,對學生進行培訓、教育,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得到有針對性的培養。另外,可將學生的學分和競賽結合起來,通過“剛性”制度要求,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參加競賽、參加培訓,充分挖掘大學生的學習潛力,讓學科競賽真正成為電子信息類課程教學改革的源頭活水。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想要實現“雙創”人才的培養,教學模式改革是關鍵,學校要對學科競賽帶來的積極作用有足夠的認識,為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同時通過學分制度來刺激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讓學科競賽為電子信息類教學打開一個“雙創”人才培養的創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張春鳳,荊立夏.以學科競賽促進計算機"雙創"人才培養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3).
[2]劉鵬,顧曉濱,王雅靜,etal.學科競賽和項目實驗為載體的雙創思維人才培養探索[J].廣州化工,2018.
[3]費蓉,王磊,梁琨,etal.基于“雙創教育”的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8.
[4]王菲,梁劍,饒子龍.京津冀基于校企協同的高職計算機專業"雙創"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34):87-87.
[5]李中華,夏明華,李曉東,etal.基于學科競賽驅動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研究——以IT應用系統開發大賽為例[J].計算機教育,2017(12):39-41+45.
[6]劉超慧,劉晶晶,李玲玲.雙創型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軟件導刊,2017(07):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