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敕
[摘要]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不斷提速,中外合作辦學形式應運而生。中外在護理教育課程上的差異決定了有必要對合作辦學護理專業中外課程的銜接進行研究,尋找促進中外課程銜接的策略。本論文梳理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護理專業課程開設現狀,提出了促進合作辦學項目護理專業中外課程銜接的策略。
[關鍵詞]合作辦學 護理專業 課程開設 課程銜接
一、引論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不斷提速,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教育輸出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作為對我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補充和提升,中外合作辦學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和加快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形式之一(金之亮黃桂榮長江,2006)。《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在主要任務第七條中明確提出,要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開展護理領域與國際及港澳臺地區間的合作交流,學習和借鑒先進護理理念、實踐經驗、教育和管理,按照國際交流部署和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衛生與健康合作要求,加強在護理人才培養、業務技術、管理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實現經驗共享、互利共贏。中外合作護理專業培養的是具有熟練技能和國際視野的人才,能夠勝任涉外護理等工作。由于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教育體系等方面的不同,中外在護理教育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護理專業課程開設現狀
通過對幾所開設有中外合作辦學護理專業院校進行調研,發現當前我國的中外合作辦學護理專業課程開始有以下特點:
第一,課程體系基本沿用“公共課-醫學基礎課-護理專業課”模式。基礎醫學課在課程內容上沿用醫學教育的內容體系而且比例較重,護理專業課程的內容組織基本上采用疾病加護理的模式。在課程體系上仍沿用中國傳統的醫學課程體系,沒有體現出中外合作辦學的特色,也沒有對國外課程體系的吸收借鑒。
第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各類課程的學時比重上與普通護理專科差別不大。通過調查發現中外合作辦學護理專業基礎課程占總學時比重為23.00%-31.48%,醫學基礎課程的比重為17.20%-34.72%,專業課比重為37.00%-50.40%,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比重為0%-6.37%。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與幾所國外高校進行聯系,獲得了一些國外高校護理專業教學進程表。國外院校基礎課程學時比重為7.30%-17.60%,醫學基礎課比重為16.01%-32.99%,專業課比重都在50%以上,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比重在7.45%-20.81%。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國外高校存在差別。
第三,專業課程構成沿用國內普通護理專業體系,與國外專業課程構成存在差異。中外合作辦學護理專業的專業課程體系按臨床學科劃分包括基礎護理及臨床各科護理課程,如護理學基礎、健康評估、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國外院校多采用綜合課程類型結構,較少單獨開設康復護理、危重癥護理、五官科護理、傳染病護理等臨床各科護理課程,而是將臨床護理核心課程進行整合,或是按年齡階段將相關疾病的知識、技能整合在一門課程。
第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護理專業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與國外高校差別較大,不能有效銜接。國內人文與社會科學課程多為護理與人文科學的交叉課程,如護理禮儀、護理人際溝通、護士人文修養、護理倫理、護理管理等,普通人文與社會科學課程較少。而國外人文與社會科學課程科目豐富,絕大多數為普通人文與社會科學課程,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批判性思維、溝通學等課程。
第五,中外合作辦學護理專業課程的理論學時與實踐學時分配與國外高校存在差異。中外合作辦學護理專業課程的理論學時與實踐學時比例都大于1,而國外高校理論學時與實踐學時比例則小于1。國內中外合作辦學護理專業的實踐相對集中,一般是在最后一年,平時則是在實訓室進行練習。而國外高校護理專業實踐貫穿于整個學期的學習,學生每個學期都有去醫院見習鍛煉的機會。
三、促進合作辦學項目護理專業中外課程銜接的策略
(一)改革創新課程體系,創立以護理課程為主干的體系
為了更好促進合作辦學護理專業中外課程的銜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國內外的護理課程,應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創新改革。作為護理教育國際化前沿的中外合作辦學護理專業,應加強與國外護理專業的溝通交流,改革創新現行的護理課程體系。以整體護理的理念,護理程序的架構,構筑專業課程的框架。以護理知識為主干的課程體系,即以護理的理論與實踐為中心、為線索、為重點來選擇和組織課程,強化護理課程知識的專業性和系統性。
(二)整合關聯課程,構建綜合課程體系
從學生整體知識結構出發,將關聯性大的課程進行整合。例如將護理心理、護理倫理、護理溝通等交叉課程與臨床護理課程綜合,在具體的護理情境中介紹人文護理知識的應用;將健康評估內容與臨床護理課程綜合,構成各系統疾病完整的護理程序;將老年護理與社區護理綜合,將急救護理、康復護理、傳染病護理知識融合到成人護理、母嬰護理、兒童護理中,減少同一系統疾病相關內容在不同臨床護理課程之間的重復。
(三)增大人文社科課程比重,提高學生人文修養
護理是一門復雜的社會活動,服務對象是人,因此護理工作者必須了解涉及人的社會、人文知識。國內護理與人文科學的交叉課程體現了課程的專業化與綜合化相結合的特點,提高人文課程的專業貼合度和實踐性,但內容領域不夠寬泛。國外護理專業課程中人文社科課程比重遠大于國內,強調護理服務人、關懷人的作用。為了讓中外課程更好地銜接,可以考慮適當增設普通人文與社會科學課程,如普通心理學、社會學等。教學方法除傳統的講授以外,還應增加情景教育、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護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增加實踐學時,提高學生操作能力
正確處理好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關系也是建立合理的護理學課程體系的重要方面。鑒于國外護理專業的實踐學時比例大于理論學時比例,且經常是學完一項知識就到醫院進行操作鍛煉。為了讓中外課程更好地銜接,讓學生適應外教的授課模式以及將來留學時更好適應國外的教學模式,中外合作辦學護理專業可以借鑒國外在實踐教學上的經驗,增加實踐課程的比例,加強護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具體到每門臨床護理課程,減少每門課程課堂講授學時,增加實驗課學時比例,或增加臨床見習學時數,靈活地將一些理論性內容遷入病房,開展床邊教學。高校可以利用附屬醫院等資源,安排學生學習完一些知識后就去醫院進行見習、實習,將見習、實習貫穿于每個學期,使學生學會理論知識后就進行了練習,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五)設置符合護理發展趨勢和具有地方特色課程
美國各護理院校根據社會需求及院校情況自主設置、開發課程,力求反映當前社會護理實踐需求的重點,體現衛生保健的變化。其課程發展趨勢是從側重臨床到側重社區,從側重管理疾病到預防疾病。日本也根據國情的發展,增加了老年護理學、災害護理學、家庭護理、地域護理等內容。為了讓中外護理課程更好地銜接,中外合作辦學護理專業也可以開設一些符合現代護理發展趨勢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中外合作辦學護理專業可以適時開設老年專科護理、精神康復護理、家庭特殊護理、護理保健以及符合我國社區醫療特點的社區綜合護理課程。
(六)增加選修課門類及學時
中外合作辦學護理專業目前的課程體系中仍然以必修課為主,選修課比例很少,任意選修課更少。而在美國,選修課比例大,任意選修課和指定選修課占全部課程的1/3,選修課開課的門類眾多,選修課自由度大。為了更好地銜接中外護理課程,在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比例結構上,應增加選修課的比例和門類。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開設一些有利于專業管理發展的課程,如醫學美容、護理人際溝通、就業創業指導等,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擴展學生的發展方向。
四、結語
由于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教育體系等方面的不同,中外在護理教育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本論文在調查研究和教學改革的基礎上,結合調研實際,提出促進合作辦學項目護理專業中外課程銜接的策略:1.改革創新課程體系,創立以護理課程為主干的體系;2.整合關聯課程,構建綜合課程體系;3.增大人文社科課程比重,提高學生人文修養;4.增加實踐學時,提高學生操作能力;5.設置符合護理發展趨勢和具有地方特色課程;6.增加選修課門類及學時。探索促進合作辦學護理專業中外課程銜接的策略,有助于對課程進行合理的設置,讓學生充分掌握中外護理專業的核心知識和技能,為實現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目標提供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