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成 林立清
摘 ?要:近年來,國家層面持續推進綠色發展,并將綠色發展作為國家五大發展理念之一,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正是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生態工業園區在我國開展建設實踐已有十余年,但當前國內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多以生態化改造為主,該模式對新建開發區適用性不強,因此文章以江蘇某開發區為例,探討新建開發區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路徑,以期為新建開發區提供有效借鑒。
關鍵詞:江蘇;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15-0139-0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national level has continued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and green development has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ive major national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industrial park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Eco-Industrial Park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but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industrial park in China is mainly based on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model to the newly built development zone is not strong, so this paper takes a development zone in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eco-industrial park in the newly-built development zone, 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newly-built development zone.
Keywords: Jiangsu; Eco-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path
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要求“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國家五大發展理念之一;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再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是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當前,國內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主體基本是發展成熟的工業園區,建設途徑多以生態化改造為主[1-5],而新建開發區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案例較少[6]。由于新建開發區處于工業發展初始階段,故當前生態化改造的建設模式并不適用,因此本文以江蘇某開發區為例,探討新建開發區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路徑。
1 開發區基本概況
開發區位于江蘇省蘇北某縣,2018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復正式成為省級經濟開發區。根據發展規劃,開發區擬打造健康產業、新能源及裝備產業和新型建材產業等三大主導產業,同時,開發區也積極發展包括電力熱力供應等其他行業。作為全新規劃的開發區,需要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實踐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但開發區如何按照生態文明理念,在全新區域建設中體現自然生態文明,即實踐保護中發展和發展中保護的理念,是需要突出解決的矛盾。
2 開發區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路徑
在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總體框架設計上,擬通過頂層設計奠定綠色基調,注重生態、科技和產業的融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構建以節約資源、清潔生產和廢棄物循環利用等為主要特征的生態工業體系,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同步提升,促進開發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良好的宜居環境,以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本質要求。
2.1 生態產業鏈設計
健康產業方面,開發區所在縣是農業生產大縣,依托本縣區及周邊優質的農副產品生產資源,發展壯大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的生產規模,并引入生物發酵、乳業生產等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生產企業,以及依托周邊良好的港口區域優勢,引入運動健康設備、醫療保健設備等生產企業,最終形成產業門類齊全、產業鏈完備的健康產業。重點培育起點高、帶動強、功能全、輻射廣、潛力大的龍頭加工企業,推進產業前延后伸,鏈接補齊,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將來可以形成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乳業全產業鏈、健康食品、生物發酵、運動健康設備、醫療保健設備等不同產業分類。
新能源及裝備產業方面,開發區所在區域具備優良海岸線和沿海灘涂資源,因此要緊抓江蘇沿海開發的國家戰略機遇,重點發展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新能源裝備制造、新材料等不同產業分類,重點招引世界500強、國內前五強的風光電上下游產業鏈項目,形成新能源及裝備產業優勢產品群和新的生態產業鏈。
在企業建設過程中,突出綠色制造,在設計、工藝規劃、材料選擇、產品包裝、回收處理、設備利用等方面應用綠色制造理念,同時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工業廢水等資源重復利用率,加強污染物控制水平,完善生態工業廢物鏈。其中,健康產業企業生產的原料大多來自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水產業,原料本身不具有環境危害性。因此,開發區健康產業企業將農作物種植、飼養以及半成品加工過程的環境友好性和資源使用效率作為原材料選擇的主要依據。同時,要加強農副產品有機廢物的綜合利用,如糧油生產的菜籽粕可以進行再利用。
2.2 資源集約和污染減排
在加強節能降耗、污染減排、提高環境質量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開發區通過雙管齊下,一方面推進完善集中供熱和推廣試點光伏發電示范工程,另一方面對企業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優化生產工藝,逐步降低開發區產業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進一步強化開發區產業低碳發展,以期實現資源集約利用水平較大提升,污染排放水平總體較低,產業生態效率全面優化。
能源集約利用方面,完善集中供熱體系,推進LED路燈改造,試點合同能源管理和能源審計,提高工業能源利用效率,推廣綠色建筑,推廣清潔能源示范,加強節能宣傳。水資源集約利用方面,加強用水定額管理,試點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推進建筑樓宇節水,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制定節水激勵政策。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方面,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充分挖掘土地集約潛力,建立統一的土地管理標準。
水污染控制方案方面,實行嚴格的水污染物總量控制,推進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改進企業生產工藝,提高企業水循環利用率,開展地表水環境整治。大氣污染控制方面,加大治理設施監管力度,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加強揚塵污染控制,防治汽車尾氣污染,建立重污染天氣預警和應急工作機制。固體廢物減量及資源化染方案,推進生活垃圾資源化、工業廢物資源化利用、危險廢物安全處置,加強廢物綜合管理,適當發展靜脈產業。此外,開發區臨近自然保護區,需做好生態監測和生態防護林建設。
2.3 生態宜居環境建設
生態工業園區應以生態為準繩,本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統一的原則,打造生態宜居環境,全面提升區域生態服務能力。圍繞全面提升開發區生態服務能力,做好生態景觀規劃,塑造美學景觀美化開發區環境,增加開敞空間提升開發區精神品味。開展低碳社區建設和綠色學校,綠色生活培育,建設低碳人居環境。同時引導生態文明行為,加大創建綠色細胞工程,結合開發區特色,加大力度建設區內綠色社區、綠色賓館等系列工程。在區內大型道路電子宣傳屏幕及各企業內宣傳生態工業園建設理念,加大財政對生態工業園建設的投入力度,如環境友好型企業可采取減免部分稅收等經濟措施鼓勵及補助。
2.4 強化環境管理
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需要社會、經濟、環境各個部門進行觀念的創新、制度的創新、體制的創新,用全新的視角和手段對其進行綜合的、全方位的管理,從而為規劃實施創造良好環境和支撐保障。規劃的實施需要相應的內部和外部的條件作為保障,這些保障措施包括規劃的組織機構、政策體系、管理制度、技術保證和實施手段等方面。其中,重點做好環境管理和風險防控工作,強化環境管理方面,嚴格執行環境保護各項法規制度,實施清潔生產審核,開展循環經濟試點,推進企業ISO 14001體系認證,建設生態工業信息平臺,定期開展環境質量監測;強化風險防控方面,開展風險評估和應急預案編制,建設開發區環境風險防范預警系統,嚴格安全生產管理,企業環境安全達標建設。
3 結束語
新建開發區尚處于工業發展初始階段,企業相對較少,縱向分工和橫向合作的產業鏈較短,各企業相互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上下游依托關系,互補性不強,集聚效應較弱,因此重點是在頂層設計階段做好工業鏈建設、產業布局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同時在開發區開發建設過程中做好規劃的貫徹落實,從而保障開發區綠色發展,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丹丹,康婷婷,林立清.傳統開發區轉型升級過程中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路徑——以蘇北某開發區為例[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8,11(11):15-17.
[2]包惠玲.中國生態工業園發展現狀研究[J].特區經濟,2019(01):59-61.
[3]趙滿華,田越.貴港國家生態工業(制糖)示范園區發展經驗與啟示[J].經濟研究參考,2017(69):42-50.
[4]郭辰,黃付平,李澤鵬,等.廣西生態工業園區發展對策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7(5):85-88.
[5]田金平,劉巍,臧娜,等.中國生態工業園區發展現狀與展望[J].生態學報,2016,36(22):7324-7334.
[6]臘孟坷,劉會成,林立清,等.生產性服務業主導的生態園區建設模式及實例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6(2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