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恒
摘要:小學音樂課是一門引導學生感受音樂和藝術魅力的課程,但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因而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有效提高音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對此,有必要改變灌輸式教育,適當加入體態律動教學,進一步提升音樂教學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基于此種背景,本文將對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體態律動;小學音樂;音樂教學
一、達爾克羅茲教育體系介紹
達爾克羅茲教育體系以其強烈的生命力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和發展,啟迪了無數的音樂教師,并以開放的姿態融入到世界各國的音樂教育之中。在 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人們意識到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借鑒外國音樂教育的經驗,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已是必然趨勢。因此我國開始在系統研究中小幼音樂教育的同時,介紹引入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和制度。
19 世紀末正是一個對舞蹈、體操、體育有無限熱情的時代,動作成為時尚,一個與傳統芭蕾相反的、新型的、更自由的舞蹈正在發展中。在 1900 年左右,達爾克羅茲在瑞士日內瓦音樂學院擔任和聲教授,他發現學生在音樂上、身體上、情感上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常常與枯燥乏味的教學材料緊密相關。這促使他開始懷疑那個時代的教育哲學與教學方法。他認為以往的音樂教育是非音樂性的,學生沒有能力感受和表達音樂,他們聽不見紙上的和聲,在演奏音樂時錯誤理解音樂,甚至連最簡單的節奏問題都無法解決,并且很少有人喜愛和享受音樂。因此他提出,學生在運用耳朵外還可以運用身體的其他部分學習音樂,這可以使學生對音樂的反應充滿強烈的生命力。
二、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思想的基本觀點
達爾克羅茲認為就音樂而言,能喚起人們感覺的就是節奏和動作。他將節奏作為第一教學核心,也是他最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體態律動教學法有兩個基本的前提,一是以節奏作為音樂的主要元素,二是以在人類身體的自然節奏中能夠找到所有音樂的節奏來源。在達爾克羅茲看來“節奏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時間安排,而更是一種不斷變化的流動運動,在西方音樂中,節奏能夠賦予節拍以活力、色彩和趣味性,這是因為節拍是一種有規律可循的事物。”
三、體態律動在我國基礎音樂教育中的現狀
由施瓦茲教授靈活的教學中也看出,即興創作必須要首先就消除學生們對教師進行模仿的心理習慣,切斷學生們對于教師為何如此進行教學的好奇心,并讓學生們清楚,他們的即興學習僅僅是為了他們自己,而不是為了滿足教師的想法,更不是為了獲得教師的贊揚,這在即興教學的起步階段是相當重要的。教師應注意盡量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常見的消極—復制的活動模仿,將重點放在學生積極性、獨立性及其主動性的培養方面。因此,教師應通過訓練學生們的獨創性,不斷鼓勵、激發他們的想象力,不斷觀察和調整學生的即興,避免無意義的機械模仿。“正如通過肌肉練習可以強化學生們的肌肉能力一樣。即興是在大腦的指令和肌肉的理解間進行一種直接關聯性的學習,其目的是為了表現個體自己的音樂感受。通過發展學生們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記憶能力,以推進表演的發展與完善。但這并不是以直接模仿教師的表演為基礎的。”
四、對教師的要求
即興教學的目的就是在富有想象力的、個性化的結合上進行音樂創作,創造出更多靈巧、熟練的音樂表現方式。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創造性思維,同時養成敢于想象、創造的習慣,和流暢的表達自我的勇氣。如果教師本身不具備一種自由表達的胸懷和不斷追求創新的理想,又怎么能鼓舞學生釋放自我呢?在不斷提倡學生展開想象的同時,教師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同樣體現出自身的創造價值,向學生展現自己勇于嘗試的努力,成為學生的模范。
施瓦茲教授以一首德國小詩“一片落葉的故事”為課堂教學的素材。首先由教授聲情并茂的講述一個關于一片落葉的故事。一片樹葉靜靜的掛在樹枝上,風輕輕吹拂,樹葉在風中微微搖擺。慢慢的風越來越大,突然一陣狂風吹來,樹葉被風卷起,在空中隨風上下翻飛,被吹的很高,很遠。漸漸的,風變小了,樹葉在空中來回飄蕩、下落,最終靜悄悄的躺在了泥土里。然后教授用啟發的口吻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如果自己是樹葉該如何掛在樹枝上,會選擇身體的哪個部位作為與樹枝的接觸點,身體的重心又要如何調整。在這一過程中教授始終沒有給出任何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求學生不斷想象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扮演靜態的樹葉。接著教授要求學生跟隨著詩歌編創動作,仿佛自己就是那一片樹葉。雖然學生都沒有舞蹈基礎,但根據之前教授的講解,和對于扮演靜態樹葉的嘗試,學生們還是大膽的用肢體語言表達著自己對于詩歌的理解。有意思的是,語言并沒有成為課堂中的障礙,似乎教授口中充滿激情的語調和詩歌中平實、自然的內容早已超越了語言,融合為了學生們愉快而流暢的肢體表達。
五、基礎音樂教育中的即興教學
在我們的傳統基礎音樂教育中,音樂課多以按譜唱、奏這樣的活動為主,長此以往學生只懂依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的機械方式來表現音樂,離開了樂譜便不會歌唱、不會演奏,所有的音樂都是出自樂譜而非出自內心。動作和即興都是雅克—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核心內容,但人們對其的了解往往還停留在通過動作體驗音樂這一層面上,在運用的過程中也更重視將動作元素吸收到實際教學中,卻忽略了即興這一具有重要價值的教學手段。雖然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嘗試使用更為豐富的教學方式來拓寬音樂教學的領域,并不斷積累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教學經驗。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即興音樂創作本身對于教師能力存在較高要求,在眾多音樂活動中對學生綜合音樂能力的要求也較高,使得這一內容還遠沒有歌唱和音樂欣賞這么被普遍重視和采用。因此我們目前還十分缺乏這一方面的實踐經驗、教材,這使得體態律動教學法中的即興目前還未能在我國的基礎音樂教育中廣泛展開。
六、體態律動中即興的訓練
即興教學,通常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反映的情況迅速地改變樂思和調整即興的材料。這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反應—調整—再反應的過程。在課堂中,教師運用突然地停頓或開始,持續或變化來促進活動的發展。這常常會給學生和教師都帶來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的效果不僅能激發創造性的行動,而且能促使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即興音樂的使用,給了教師一種根據學生課堂現場反應情況不斷調整教學計劃和手段的可能,能夠促使教師從簡單向更為復雜的練習進行逐步過渡。即興,也可以促使學生在相互作用的方方面面感知、感受和吸收音樂的發展,將與音樂相關的各種信息都完全展現在學生面前。在雅克-達爾克羅茲的課上,他總是自己彈奏即興的音樂,而擅長體態律動的教師更是要使用即興的音樂——聲樂或器樂,因為即興的音樂更能夠準確的符合課堂教學中不斷變化的需要。
面對學生的即興創作時,教師們一定要擁有一種能夠包容學生錯誤的能力,幫助學生們通過即興的手段獲得更多的音樂技能技巧,而不是去壓制他們自然而流暢的創造潛能。所有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體驗,只有當我們真正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時,我們潛在的創造力才能得到完全的釋放,從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有當教師創造出真正意義上的良好教學條件時,當教師向學生提供心理上的自由時,給予學生充分的創作性自由空間時,學生內心的閘門才被完全開啟,一條通往無盡想象的道路才被真正開辟;只有自由才是藝術創作活動所需要的特種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