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紅
【摘 要】 小學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前沿出發點,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承擔著培養下一代的重任。把握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培養孩子自主性學習的習慣,增強孩子創新思維是小學教育的責任,也是在小學教學進行中必須把握好的教學目標。激勵性教育是達到此目標的一個途徑,如果把此途徑模式化叫做激勵性教育的范式,那么此范式包括三個關聯的階段:激發興趣、激勵質疑、激勵合作。
【關鍵詞】 小學教學 激勵性教育 范式
一般意義上,小學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習成長的起點。就整個國家教育來講,小學教育乃是義務教育的開端,是素質教育的入口,關系著中華民族的未來。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是國家的棟梁,是社會的主人,是人民的財富。所以在面向現代化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是國家教育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關系到科教興國的重大戰略。在此背景下,小學教育作為國民基礎性教育的前沿陣地承擔著培養下一代不可推卸的責任,承受著國人龍鳳心結的殷切期盼。如何使孩子成才?怎樣使孩子成為國家需要的棟梁?與此相關的諸多話題便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和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萬事開頭難,難在有價值。就讓我們從頭開始,讓孩子在體驗激勵性教育的樂趣中健康成長吧。
一、激發興趣
教育家盧梭指出,“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結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年齡特點,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在愉快中感悟。一是用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甚至是教師抑揚頓挫、節奏明快、富有激勵性的語言來創設出一種催人奮發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二是通過觀察、動手操作、投影、實驗等直觀教學手段,給學生以形、聲、色、體的直觀感受,增強教學藝術感染力。三是在課堂中適時插入歌曲教學法,既可使緊張的學習得到舒緩,也可重新把學生的注意力凝聚起來,也排除了因為在單一的形式中學習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而失去學習的興趣。總之,教師要有愛心,給予學生盡可能多的幫助,讓學生獲得盡可能充分而自由的發展,盡力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保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作為教師應該擁有一顆平等待人之心讓每個孩子都擁有自己的閃光點。
二、激勵質疑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同時法國偉大作家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就毫無疑義地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勇于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在提出問題時做到解決問題。一是鼓勵學生自己當老師,在講臺上模仿老師,并且向其他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盡情表述自己的理解與想法,討論、爭論直至面紅耳赤,教師適時、適當地給予解釋或分析,做到啟發式教學。二是教給學生尋找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有問題可問。一般來說,可以引導學生在知識的“來龍去脈”上尋找。深入淺出講解學生提出的問題,用學生愛聽的故事、愛讀的童話、愛看的動畫等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出來。三是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小學生好奇心強,要設置相關的問題激發學習的動力。一方面要有意識地留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學生在質疑、釋疑過程中共同研究、理解、領會所學知識。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障礙,激發學生認識上的沖突,同時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加以引導。
三、激勵合作
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讓人厭倦,學生喜歡花樣,喜歡學習活動,但如果僅限于少數同學能參與,他們的表情就不由得從驚喜轉向失望。于是每次活動,都應考慮設計一些每個同學(包括弱勢學生在內)都參與的活動,盡量讓每一個同學都公平地得到鍛煉與提高。要達到這種現狀必須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這為他們今后繼續接受教育和適應社會提供了重要條件。怎樣激勵合作呢?這需要科學設計。現可提供以下參考:一是搶答合作法。把班級分成固定的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固定7—8個成員,并選定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為組長,每次活動的時候,便由組長負責與組織。在課堂上討論問題時,讓各小組搶答,并且給予優勝者獎勵。這樣各小組為了獲得榮譽,就能夠增強小組內部的合作。二是抽簽合作法。在課堂活動時讓各小組抽簽決定發言代表,打破原來優秀生的壟斷地位,平常那些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學生此時也不得不緊張起來,私下做好準備,把個人的事當作小組的事,從而促進孩子們的內部交流與合作。三是自由結合法。在課堂活動時讓學生自己挑選合作伙伴,打破小組式討論。因為自由結合的同學彼此熟悉,有共同的話題,于是討論起來大膽、開放,沒什么顧忌。于是不論是優秀學生還是弱勢學生,積極性都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文菁,劉如平.21世紀小學教育的理念和方法[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2] 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M].沈陽出版社,2002.
[3] 湯書翔.小學教育學[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