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運
【摘要】政治課程肩負著開發學生智力與提升學生道德品質水平,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教育重責,需要堅持核心素養教學宗旨,保證高中生在政治學習中積累實現終身發展所必要的關鍵能力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政治認同感是指高中生對黨中央、我國社會主義國情以及中華文化等多個方面的認同程度,也是培養高中生政治素養的重要內容。本文將從引入社會時事新聞、組織學生參與政治實踐、借助生活實例引發學生共鳴三個角度分析高中政治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感,為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做好準備。
【關鍵詞】高中政治? 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感? 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080-01
政治是目前高中文綜科目中的基本組成部分,關系著高中生的高考成績,所以大多數教師都將基礎理論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重要的政治觀念。政治學科本身就屬于文科,記憶是學生學習政治知識的基本方法,所以教師、學生都無意識地忽視了政治認同感的重要性。在近些年來,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頻繁性與開放性讓高中生接觸了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部分學生已經產生了過于推崇外來文化與國外先進技術的不良意識,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很低,嚴重影響了我國的民族凝聚力與團結力,不利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必須要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感,為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與高中生的長遠進步做好準備。
一、引入社會時事新聞
時事新聞原本就是高中政治課程的重要資源,是學生將政治觀點與現實發展聯系起來的基本媒介,便于學生理解與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意識到我國走向社會主義特色化改革之路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另外,對于高中政治課程來說,教材是實施政治教學的基本依據,但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的多元性與動態性使得政治教材收錄的內容不夠完整,需要以時事案例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政治認同感,感受中華民族的繁榮與昌盛。
就如在“信用卡、支票和外匯”一課教學中,筆者便引入了近期人民幣大幅度貶值這一社會新聞,引導學生分析人民幣貶值所帶來的具體影響。本班學生對人民幣貶值這一經濟概念的理解不深,但是卻能切身感受物價的變化,所以他們可以結合某個時間段內人民幣的升值、貶值情況來分析本地物價與外匯水平,由此得出較為科學的經濟結論。為了培養高中生的政治認同感,我以“人民幣貶值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人民幣貶值將帶來什么影響”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預習了“信用卡、支票和外匯”一課的知識。在本課教學中,我還借助這一新聞案例引導學生分析保持人民幣面值穩定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作用,借助我國經濟與外交政策激發出了本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如此一來,學生內心深處便有一種振興國力、報效祖國的愿望,能讓學生形成強烈的政治認同感。當然,涉及到貨幣流通知識,那么必然會關乎學生的消費觀。所以,筆者也借助本課知識引導學生學習了正確對待外匯、匯率變化,以及合理使用信用卡這一政治觀點,希望學生可以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與經濟觀。
二、組織學生參與政治實踐
常規的高中政治課程教學以教室、教材為中心,并不關注學生的實踐應用,所以學生所學到的政治知識是空泛的、虛無縹緲的。但是,如果學生可以參與政治實踐,那么則可在現實環境中形成一定的政治思想,自然而然地形成政治認同感。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就需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政治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體驗中實現思想進步,使其形成穩定而持久的政治認同感。
就如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一課教學中,筆者便鼓勵本班學生以實踐調查的方式調查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實現的經濟發展過程,結合我國歷屆領導人所提出的經濟發展政策分析我國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本班學生的生活環境使得他們從小不愁溫飽,享受著優渥的經濟條件,并不理解我國自建國以來各位經濟學專家與科學家為了復興中華民族所付出的努力與貢獻。在實踐中,高中生可以了解自己所享受的物質條件背后,各行各業人們所付出的艱辛努力與無私貢獻,為我國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感到驕傲與自豪。在本輪調查實踐中,學生可以通過真實的情景感受到中國的強大與變化,甚至有許多學生將這些變化整理成PPT,以生動、直觀的聲像資料演示了我國近三十年來的改革變化。在學生分享調查成果的過程中,我可以從學生自豪、驕傲的語氣中感受到學生對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而且許多學生也借此抒發了自己對強大中國的驕傲之情。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收集了我國面對其他發達國家不卑不亢的交往視頻,讓身為中華子孫感到無比自豪。
三、借助生活實例引發學生共鳴
生活是學生行程道德認知與思想情感的基本來源,而政治認同感的本質是學生的精神反映與心理認同,所以在培養學生政治認同感的時候,教師也應該借助生活實例喚起學生的生活記憶,使其在熟悉感與親切感引導下產生更加積極的政治思考。但是,教師在選擇生活資源時需掌握生活資源的選材,要同時兼顧教學任務與學生需求兩個問題,而且還要靈活將生活資源轉化為政治問題,保證生活資源的啟發性與感染性。
就如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課教學中,筆者利用2017年網購雙十一、雙十二的淘寶交易額導入了本課知識,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真實案例組織學生分享自己的消費經歷。比如,有的學生認為,合理購入必需品才是正當的,如果沒有必要的消費需求,那么則不應因為打折、滿減等誘惑產生不必要的消費行為;但是,有的學生則認為,雙十一、雙十二節日中,雖然商家依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消費者卻可以通過這些節日節省花銷,購入自己的必需品;有的學生則固守一套“囤貨”理論,認為自己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節日購買多種不過期、遲早能用上的商品,等等。根據學生的真實表述,筆者引出了理性消費這一觀念,希望學生可以理解正確消費對于我國經濟建設的積極作用。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需要從政治認同感、科學精神、法治參與和公共參與四個角度出發,而政治認同感是促使學生形成政治素養的基本內涵。高中政治教師應以優化學生的政治認同感為基本,使學生形成牢固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使其為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而努力奮斗,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改革建設培養一批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陳亞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以高中政治教學為例[J].名師在線,2017(18):14-15.
[2]鄭月君.如何提升學生對高中政治課的政治認同感[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