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珊珊
【摘要】校園欺凌現象在校園屢見不鮮。教師實際扮演的角色在校園文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少數教師角色的或多或少的失當,卻成為了欺凌行為屢禁不止的實際助推者。
【關鍵詞】校園欺凌? 教師行為失當? 實際助推者
【基金項目】本文是區級重點課題《龍華區初中校園欺凌現象的學校預防策略》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186-02
校園欺凌現象在校園內外或重或輕發生,屢禁不止,這是對學生個體成長的不公正的對待。這種不公正對待可能限制學生的自我期望,阻礙學生自我能力的實現,甚至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陰影。分析校園欺凌現象滋生的原因,大家往往忽略了教師的一些不當行為在校園欺凌境現象中所造成的影響。教師實際扮演的角色在校園文化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言語、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但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少數教師的言語、行為或多或少的失當,使本應該維護正義、及時終止欺凌現象發生的教師卻成為了欺凌現象屢禁不止的實際助推者。
教師失范行為對校園欺凌事件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應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導致地位與保障偏失的教師成了除了教授知識別的就一概不加過問的“售貨員”了。對于未成年的違法,由于法律規定未滿14周歲未成年人免除懲罰,過去還可以給予開除學籍、留校察看等處分,現在提倡正面引導說服為主,而不能剝奪受教育權。如今絕大多數學校再不敢輕易地處分一個學生,這一現象在義務教育段特別明顯。與教育懲戒功能的喪失同步的,是“師道”的尊嚴掃地,在經濟浪潮的沖洗中教師失去了昔日神圣的“光環”,在學生中,特別是青少年的心目中,教師僅僅是一種只會讀書的人,在相當多的家長心目中,老師成了單一的出售知識、不能賺大錢、沒有權力的“低能”人。家長學生與老師間的關系,就是一種“顧客”和“銷售員”的關系。特別是一旦學生出現問題社會、家長就向學校、老師施加壓力,教師被家長、學生辱罵、甚至被殺的事件屢見不鮮,更可悲的是當今社會輿論往往偏離正確的導向,嚴重扭曲教師形象,打壓和摧殘教師管理職責。這種“扭曲”的教育環境下,影響著老師們的工作情緒,使得一些教師也自動地進入家長和學生劃定地這個“售貨員”的角色中,只教書不育人的現象依然存在,導致對學生管理,思想德育教流于形式,使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沒有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把對同學凌辱當作一種權利,一種勝利。沒有懲戒的校園,并沒有出現想象中的那種人人遵紀守法的好現象,反而是因為沒有了高懸在頭頂的“達摩克里斯利劍”,更使不少教師放棄管理職責,更多的學生“肆無忌憚”向著“小霸王”發展。放縱和妥協只能縱容少不更事的學生更加的囂張。
二、教師對校園弱勢群體關懷的缺失,導致弱勢群體成為校園欺凌的“眾矢之的”。關懷倫理學家內爾·諾丁斯認為,關懷是一種關系,是一種關懷者發出關懷行為,而被關懷者給予回應的互動行為。關懷與被關懷是個體生存的基本形式。學校中的弱勢群體一般為家庭條件不佳、個人自身帶有缺陷的學生,校園弱勢群體本作為學校存在的特殊群體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懷。但目前,學校教師間的功利爭奪主要是以“成績”為中心衍生出的評優評獎爭奪。這種對成績的追逐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鑄就學校成績的光輝,但是長期處于以成績為導向的工作環境下,老師對學生必然會出現以成績為基礎的地位分層。對于處于成績優勢的學生教師會因為錯誤的教學成就感繼續關注其成績的提升,分散對其他學生道德情感的關注,而對處于成績弱勢地位的學生出現教師不愿付出更多的關愛、教育幾次無效便冷落一旁甚至取笑其缺陷和泄露其隱私的情況,這些現象的發生不僅會傷害弱勢學生的自尊,更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該生成為被欺凌的對象,例如許多學生間的外號是根據老師后進生的“玩笑式”的批評中獲得“靈感”。這些行為最終導致教師缺乏與學生情感的溝通,出現教師缺乏對學生間欺凌與被欺凌等道德問題的觀察與糾正的現象。
三、教師不當的教育懲罰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道德行為的選擇。暴力的學習主要來自兩種社會學習的特征:替代學習與示范或楷模,也就是說經由直接的模仿或單純的觀察,不僅會產生新的攻擊行為,也會誘發更多舊有的攻擊反應,已有研究發現,喜歡觀看暴力影片的兒童(尤其是男孩),在人際關系的攻擊性上也較強,而施行暴力的后果往往又助長了更多的暴力。在校園中不少老師時常不經意間對學生真誠的問候敬禮習以為常,置之不理;為了順利進行教學活動,教師有時會以冷言諷刺、挖苦、呵斥甚至是肢體沖突等不當的教育懲罰來維持教學秩序:不寫作業罰抄,違紀罰站,沒收雜書,砸壞手機,在全班同學面前作檢討,把家長叫到學校,氣急時甚至動手……教師的這些懲罰行為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教師對學生的言語辱罵以及粗暴的懲罰行為,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約學生“違規”行為的效果,但是教師這種“以暴制暴”的行為,可能引發其他學生的效仿,產生校園欺凌行為。這更是使師生間喪失了一種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學生遇見了無法解決的問題,不再愿意去征詢老師的意見,不愿意向老師敞開自己的心扉;導致了校園欺凌事件的頻發。這種靠力量、財富和容貌等世俗社會用來評價判斷人的地位的標準,眼下正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學生的價值信仰。在此信仰的操縱下,同學間的糾紛便有了新的“處理條例”,也成了裁定問題歸屬的新權威。這“法外法”撇開了所有發生矛盾時該走的正道,刻意地把原本簡單的問題,上升到類似江湖紛爭的地步,使得單純的校園,平添了幾分恐怖江湖的陰云。教學課堂中和諧的關系是應建立在師生相互尊重上的。另外,對欺凌、暴力場面的過度渲染,也強化了某些學生的欺凌意識。
四、教師處理校園欺凌事件多以“壓服”為主,或將欺凌事件簡化,認識模糊,不能“對癥下藥”。傳統的師道尊嚴使教師總是不自覺地將自身放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審視學生的行為,以“壓服”的方式管理和教育學生間的校園欺凌行為。但是,隨著學生民主意識的提升,學生追求的是平等的溝通與對話。因此,對待欺凌事件教師不平等的壓服只能暫時緩解學生間的顯性沖突,學生間的隱性沖突卻不能得到根本的解決,這也是校園欺凌事件屢制不止的原因。另外,也有很多老師習慣在遇到校園欺凌、暴力事件時將事情簡單化,多憑經驗將學生間的打鬧行為簡單區分為“玩笑”和“暴力”兩種,教師對欺凌行為的頻率次數和嚴重程度沒有充分了解,也因害怕被指責監管不周或對學校不利而淡化處理,不能有效干預欺凌事件,甚至要求學生握手擁抱,包辦“友誼”。有調查顯示,有近40%的小學生和60%的初中生認為教師只偶爾或從不阻止欺凌行為;更重要的是家長和教師不能正確區分欺凌行為與一般無害行為,很容易忽略早期欺凌行為的征象,導致沒有采取適時的干預措施,為后來重復性欺凌或強度更大的暴力行為發生埋下了隱患。這樣做不利于問題的解決,相反老師和相關科室一定要嚴肅處理,先從源頭抓起,對輕微的欺凌行為進行嚴肅處理,給受害學生公道。在處理惡性事件時更不應越俎代庖,把公安,司法機關的工作給頂替了。
校園欺凌不僅僅是一個學校的教育問題,它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齊抓共管。作為傳道授業的教師更是責無旁貸!只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共同攜手,關注校園欺凌現象,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就能有效遏制學生之間的相互欺凌,我們的學生才會健康成長,我們的校園才會更平安,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和諧。
參考文獻:
[1]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指導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05)
[2]曹梅靜.心理健康教育C證教程[M].廣州:廣東省語言音像電子出版社,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