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熙



【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要做到“三個注重”:注重針對性,注重擴展性,注重趣味性。讓課堂練習真正成為學生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發展智慧、形成能力的手段。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練習;三注重
新課標中明確數學教學要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中練習就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數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而課堂練習又有別于其他練習,課堂練習即是檢測學生掌握新知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幫助老師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的方向標,更是學生回去完成其他練習的范式和參考。在現實教學中,很多教師卻不把課堂練習設計當一回事,只是簡單的完成課后的配套練習或者現成課件中的補充練習,無設計而言。于是課堂練習的呆板、雜亂、量大便成了常態,學生做起來索然無味,大大降低了教學質量。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既讓低差生“吃的下”,又讓優等生“吃的飽”,最大限度的發展學生的智慧,形成能力呢?這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練習,努力做到三個“注重”。
一、注重練習目標的針對性
課堂練習首先是教師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的教學活動,是檢查學生知識、技能、方法掌握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在準備課堂練習時,應該明確練習的目的,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練習的內容和練習的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并且有能力向上跳一跳,挑戰更高層次的練習,思維得到相應的發展。
1.不用跳夠得著
課堂練習作為教學目標達成的一種有效手段,鞏固基礎是起點。因此,練習的設計必須把握準教學的目標,從而確定練習的起點,在鞏固知識基礎中,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設計的第一層次練習:
(1)計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積
(2)下面圖中面積計算不是4×3÷2的有(? ? ?)
第一層次的練習,重在于利用公式正確計算,鞏固面積公式的計算方法,尋找三角形中相對應的底和高。除了必要的計算練習,有限的課堂時間中,課堂練習也可一改往常相對單一的解題方式,以選擇題的方式,把不同形狀三角形的底和高作為選項讓學生去思考、辨析,淡化了繁瑣、重復的計算,更突出考察“把握三角形中底、高相對的關系”這一核心目標。這樣的練習,兼顧到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幫助學生從“會”過渡到“熟”。
2.跳一跳夠得著
學生理解、運用知識必須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在學生已經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設計有一定思維含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設計的第二層次練習:
(1)已知一組的底是3厘米,高是3厘米,另一個底是4厘米,求另一個高是多少?
(2)已知平行四邊形的底是6分米,高4分米,求涂色部分的面積。
(3)已知平行四邊形的底是6分米,高4分米,求涂色部分的面積。(課件依次出示:5個不同形狀的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第二個層次的練習:重在計算發現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以及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積的不變性。已知三角形的一組底和高,要求另一組的高或者是底,是教學的難點,也是學生的易錯點。這樣的遞進練習,大部分學生跳一跳是能夠解決的,不僅能感受到圖形變化規律的奇妙,在老師的適當鼓勵下,學生也能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成就感。
3.跳幾跳夠得著
練習設計的好壞,直接體現在練習的層次性中。在循序漸進的練習中,變式的練習更能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促使學生進一步從“熟”到“活”,使知識結構更好的往結構化發展,優化所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設計的第三層次練習:
(1)圖形變變變
已知平行四邊形的底是6分米,高4分米,求涂色部分的面積。(課件依次出現下圖)
(2)比較下列涂色部分圖形的面積
第三個層次的練習:重在啟發學生利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積相等”解決問題。在變與不變中,引導學生用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積相同來解決問題。在第二層次的練習的基礎上,繼續改變三角形的形狀,乃至個數,在變中尋找不變,突出“等底等三角形面積的不變形”。這樣的練習,需要學生具備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是一種較高難度的練習,但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訓練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個層次的設計,由易到難,拾階而上,為學生提供思考的階梯,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即能讓學困生夯實基礎,又啟發中等和優生的思考,一節課做到下保底,上不封頂。
二、注重練習內容的擴展性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存在簡單處理“練”的問題,比如,練得習題不夠精選,隨意性大,甚至在習題課上只是簡單的就題講題,讓學生依葫蘆畫瓢的訂正。練習設計中,教師應該精選練習素材,打通知識點的隧道,增加知識的深度,擴寬知識的寬度,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1.易混、易錯的改進策略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對知識理解的偏差。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要抓住學生對知識的薄弱點下功夫,避免思維定勢形成錯誤。除了教師提前預測學生的錯誤,提前暴露“錯處”,讓學生防范于未然的避免。還有一種方式:教師可以將這些易錯點和學生的前知識練習起來,將易錯的概念置于更大的知識體系中,站在高觀點理解,實現知識的結構化。
例如,在教學“倒數的認識”時,倒數的意義和找倒數的方法是學生易混淆點。當問倒數的意義是什么時,學生給出的回答往往是“分子和分母相互顛倒”,而不是“乘積是1的兩個互為倒數”。在課堂中,為了讓學生真正了解倒數的意義,我就設計了兩道擴展性的練習,將倒數的知識與數軸、直角坐標系聯系起來,挖深知識的深度擴展知識的廣度。
練習一:找倒數,并指出倒數在1的什么位置。
將倒數的知識和數軸知識聯系起來,課件中依次出現,,3,4這四個數,借助想象,學生思考這些數的倒數和1的位置關系,再逐一出示答案。借助一維的數軸模型,學生能直觀的感受到一個數和它倒數(除了1)均分布在1的兩側,但乘積始終為1。接著借用數軸模型,學生還可以進一步理解真分數的倒數都小于1,假分數的倒數大于等于1。
練習二:借助圖形,將一組組倒數描在直角坐標系中。
最后,溝通倒數和數對間的聯系,通過在方格圖中描點連線的方式,得到反比例函數的一支曲線。盡管學生還未研究過反比例函數,但借助直觀體驗,這種此消彼長的關系豈不更能深深的印入學生的思維中。再借助這些面積是1的長方形,學生總結出只要長方形的面積是1,無論長有多長,寬有多短,但終究存在,永遠也不會是0。
2.一題多練的策略
數學練習,不是靜止地、孤立地的解決一個問題,而是應該加以研究,通過一題多變,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探索圖形》的配套練習中,有這樣一個問題:
下面是用8個小正方體拼成的,如果拿走其中的1個,
它的表面積會發生變化嗎?
借助情境和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學生會總結出拿走上面一層中的任何1個正方體,拿走的小正方體露在外面的3個面消失,但又會出現3個新的面來彌補(也有的學生能用平移的觀點來解釋),它的表面積是不變的。到此,題目中呈現的問題似乎解決了,但是如果教師深入挖掘,更能激發出本題的本質,啟發學生的思考。
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拿走2個,表面積是否發生變化?如果拿走3個,表面積是否發生變化?為什么拿走1個、2個、3個表面積的變化不一樣呢?”在學生原有問題的基礎上,挖掘的新的問題,實現一題多變,一題多練,學習走向深入,真正實現減負提質。
總之,在小學數學中,課堂練習是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培養和發揮學生智慧和能力的關鍵。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有效整合和挖掘知識內容,從而實現有效高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