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梅 張巖巖
摘 要:工作過程的程式化和文本化對高職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語言能力的培養對高職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職業情境中準確得體地運用所學語言、提高書面語的解讀和產出能力以及培養思辨能力,并將這些習得的能力運用于職業活動中,對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職業情境;語言能力;職業能力;能力遷移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1.046
高職院校展策劃與管理專業是實踐應用型專業,著重培養服務型人才,學生必須具備會展策劃、營銷推廣、接待、處理客戶投訴等方面的職業技能,這對語言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然而從目前工作崗位的語言要求來看,學生不能很好地實現知識遷移。雖然已經系統地學習了會展專業知識,但在會展企業遇到策劃文案、客戶溝通等方面的工作任務時,還是感到難以完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其中,完善體系是制度設計,而完成這一制度設計任務的抓手,凝聚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學生在學校里習得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不可能一到工作崗位就被嫻熟運用,只有在職業情境中才能真正被掌握和使用。通過校企合作,讓學生走出課堂,體驗真實的職業情境,在實踐中學習和反思,間接促進個人學習策略,提高語言能力,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專業的認識,以提升職業能力。
1 高職會展專業的職業情境
職業情境指真實或模擬的實踐性學習環境,是“將學習與情境相融合并通過情境演化而優化課程教學的教育活動范式。其主要意圖在于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通過職業情境中的學習,學生習得專業實踐知識,獲取職業性經驗,實現能力的遷移,構建與工作世界的關聯。高職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的校內會展實訓室為學生提供了模擬的職業情境;專業的會展公司、企業的市場營銷部門、酒店的會展活動接待部門、旅行社的活動策劃與接待等部門是真實的職業情境,學生學習招展書設計、布展、展臺解說、項目介紹和推廣、客戶服務、前臺接待等專業知識。在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學習,學生可以接觸會展行業企業,掌握會展活動的組織、接待、管理等活動,熟悉會展市場環境、主要會展場館及接待設施,在職業情境中發展職業能力,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基礎。
2 職業情境中的語言能力內涵
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以及更高的質量標準,導致工作過程的程式化和文本化,對讀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學生須具備較強的輸入和產出語言知識的能力。理解工作指示,在團隊會議上提出建議,與同事交往中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同事的批評作出回應,這些都是通過語言實現的職業能力。良好的語言能力有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并拓寬其職業生涯的廣度與深度。
法國著名思想家福柯認為:沒有特定的話語實踐就沒有知識,而任何一個話語實踐都可以由它所構成的知識來界定。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專業語言的使用,在職業情境中建構語言體系,以獲得專業知識和提高語言能力。2003年底,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推出了包括8個模塊的核心技能體系。其中,對交流表達能力作出明確規定:通過口頭或者書面語言形式以及其他適當形式,準確清晰表達主體意圖和他人進行行雙向(或者多向)信息傳遞,以達到相互了解、溝通和影響的能力。在職業活動中,語言是交流溝通的重要途徑,語言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務、協調工作、解決問題中不可或缺。
對語言能力的定義,最具權威性的是歐洲41個成員國共同研制的《歐洲語言教學與評估框架性共同標準》(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于2001年11月成為全歐洲語言學習、教學、測評的共同框架,從交際所需要的語言能力、語言知識與技能、交際語境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描述,指出語言能力包括語言學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言邏輯能力和策略能力。
德國萊布尼茨終身學習中心的職業教育專家根據此框架標準,結合職業情境對語言能力的要求,提出職業情境中語言能力的三個維度:即功能性、文化性和思辨性。功能維度包括語言學方面的內容,如語言結構、語法、專業術語、語言的正規和正確,在職業情境中正確理解工作任務,并作出相應反饋。文化維度涉及溝通中對企業文化的適應度,如跨文化交流,上下等級關系處理,但也包含對文本類型的確定(如何書寫正確的報告),如邀請函、招展書、活動日程安排等。思辨維度要求理解社會文化環境、企業中明確宣布及未宣布的規定,認識并判斷特定的溝通環境中語言的使用,以及擁有足夠的語言和溝通方法,去改變現有任務中的不合理之處。如對展會行程安排細節疏忽處提出改進意見,為招展說明書補充內容,對上級安排的不合理任務提出異議等。
只有語言的三種維度共同作用,在職業情境的語言學習中獲得必要的語言和溝通能力,把真實的工作情境置入于實習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才能體驗到這三個維度的要求。
3 高職會展專業學生語言能力現狀及成因
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對職業情境中的溝通起著橋梁作用。學生對專業知識和中西方文化知識背景越了解,越能在工作中得心應手。特別是舉辦國際大型展會,或到境外參展,語言能力強的會展專業畢業生占明顯優勢。
在會展職業情境中,展前業務員突然離職,展商交接問題需要通過電話、電郵等口頭或書面方式溝通;展中因展出場地原因,展商位置臨時調換,招致展商不滿,需要向客戶解釋;展后客戶對展出效果不佳而投訴,必須提出合理的改進方案,這些問題都需要使用得體、禮貌和專業的語言靈活處理。但學生沒有較強的語言能力,碰到問題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應對,缺乏與上級、同事、客戶的語言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目前高職院校的生源來自高考統招生、高職注冊生和中職注冊生,一個班學生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參差不齊,語言水平和語言能力差異較大。尤其是中職(注冊)生,大部分學生的語言知識不系統,學習習慣差,學習興趣低。城市出生長大的學生,由于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學習缺乏主動性。來自農村的學生,大多性格內向,交際能力差,不敢開口,缺乏溝通能力。這些學生普遍沒有吃苦精神,意志力薄弱,一遇到困難就畏懼退縮。
4 提升會展學生語言能力的途徑
高職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根據專業特點,結合將來的工作崗位以及學生在職業情境中需要運用的能力而設定,歸納總結所需的知識點和語言能力點,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學生在職業情境中能夠不斷學習,從而實現能力的遷移。
4.1 開發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語言專業課程
實習企業為學生提供的會展實習崗位多為展臺接待、前廳服務員、迎賓禮儀、客戶聯系等。因此,教師應充分了解職業語境要素,在語言課程的學習中創設職業情境,使職業情境中的語言和溝通能被感知,在學生的學習任務中建立職業任務情境和職業話語社群,使學生融入職業角色。
德國職業教育研究專家提出了質量三角模型,用于設計和檢查與職業情境有關的語言提升措施。首先了解并分析企業的實際操作(需求導向),在課程開發和培訓措施的實施中始終明確職業實踐的內容(行動導向),最后考慮學習者的資源(學習的前提條件和時間)、目標和學習態度(學生導向)。把這三者結合分析并放到職業情境中考慮,開發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契合職業情境的語言課程,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使學生順利完成工作崗位任務。
4.2 學習得體禮貌的語言
學生必須學習在會展接待、展覽講解、對客服務等職業情境中準確、得體地使用語言。禮貌原則在職業情境中使用頻率較高。通過創設不同的職業交際情境,特別是向參展商發出邀請、推薦展位等的情境中,要求學生體驗禮貌原則的運用。任務的實用性既是職業要求的體現,也能引發學習者的興趣,在會展市場營銷、會議組織與管理等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分組模擬角色練習,使學生感知禮貌原則的重要性。
4.3 提高書面語的解讀和產出能力
口頭文本固然重要,但在會展職業情境中,書面話語的生產與解讀必不可少。因此,提高書面語的解讀和產出能力同樣重要。策劃和寫作會展文案是會展公司的常規工作之一,學生應接受系統訓練,如要求學生根據將要舉辦的真實展會,策劃一份中英雙語的文案;提供一封展后客戶投訴信函,要求學生回復;“結合學生的寫作,講解關于書面話語分析相關的內容,如銜接與連貫、情景性與互文性、語篇修辭結構等”,再用該展會發布的招展書等文本資料進行對比剖析,使學生對文案策劃與寫作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4.4 培養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包括認知和人格特質兩個維度,認知包括思辨技能和標準兩個部分。思辨技能由分析、推理和評價三個主要類別構成。在職業情境中,學生不僅應該按流程要求做,還要具備發現錯誤、質量缺陷等的思辨能力。特別是針對有些客戶的無理要求,學生應學會找出漏洞,合理解釋,采用靈活手段說服客戶。對展會講解或文案中的問題,學生應學會運用專業知識識別并加以糾正,并創新性地制作文案,在職業情境中訓練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4.5 重視學生在企業的培訓
與實習單位緊密合作,共同制定實習管理制度和實習方案,培養和管理學生。這其中除了企業導師(師傅)指導學生的具體工作外,學校應指定專業教師負責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評估不同崗位對語言能力的要求,分析語言掌握到何種程度才能完成工作任務,并引導學生在職業情境中解決語言難點。同時,在每個階段指導學生反思,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和考核,評估其語言能力提高的程度。
5 結論
職業情境中的語言能力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過程中就應有意識地植入真實的工作案例,在不斷地練習中把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專業能力,并把能力和知識遷移到真實的職業情境中,以提高職業能力,減少學生對工作崗位的不適感,盡早融入工作世界中,這需要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同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文秋芳,張伶俐,孫旻.外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遜色于其他專業學生嗎? [J].現代外語,2014,(06):795-796.
[2]吳剛.論中國情境教育的發展及其理論意涵[J].教育研究,2018,(07):31.
[3]Faukult,Michael.The archeology of knowledge trans[M].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72:183.
[4]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解決問題能力(訓練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Dott.Matilde Gruenhage-Monetti.Sprachlicher Bedarf von Personen mit Deutsch als Zweitsprache in Betrieben[EB/OL].2018-08.https://www.die-bonn.de/id/32389/about/html/.
[6]馮莉.面向職業語境的語言學課程設計—以《話語分析》為例[J].現代語文,2015,(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