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改革逐漸推動著我們對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學,從原來單調的思想品德教學轉變為思想品德與法治知識同等重視。為了切實實行十八屆四中全會上對初中生學習了解法治知識的有關需求,從2016年開始把初中的“思想品德”整體變為“道德與法治”。只有做到了內在的交流與表達,才能夠突破人性的隔膜,實現人性的分享與互動。而這恰恰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法治教育;研究戰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0-003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0.025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社會對初中生的品德要求越來越高,促使學生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不斷學習思想道德相關知識。但目前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法律意識淡薄,他們還不懂得法律的莊嚴,也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來保護和約束自己。十八屆四中全會后教育部門為響應政府關于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將傳統的思想品德更名為“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志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
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與基本的法律知識,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最為重要的時期,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更多正確的引導。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法律基礎的建立負責,必須嚴格把握課堂進度與課堂秩序,整體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與法律常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和交流中樹立相應的自我保護意識,才能做到遵紀守法維護自己合法權益,才能最終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益的好公民。
由于多數初中學生對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課程存在的理解誤差,他們認為思想品德課程可有可無,學習主要科目的知識才是重要的,并且覺得這種“豆芽科目”不重要,這就導致了學生在思想品德課的課堂上做其他科作業、講話、睡覺現象普遍存在。加之部分思想品德教師教學態度消極,對于這種課堂秩序并不管理和約束,最終導致這門課程越來越不受重視,也使得教育學生樹立良好思想道德觀念的目標沒有達成,使得部分學生在中學畢業后由于沒有強大的思想道德約束,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一)展開道德認知教學
良好的道德教學需要依靠良好的道德認知,只有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認知才能支配自身的道德情感、意志與行為。教師在教授學生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以及學生行為守則規范的同時,還應當通過適當的案例分析來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讓學生做到明辨是非,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
例如:近幾年校園暴力行為多發,但是這種行為在最初是部分同學采取的極端手段,通過網上媒體的發酵,部分是非觀不明的初中學生會認為這種行為很酷,他們甚至覺得別人都沒有受到懲罰自己也不會因此受到懲罰,所以就開始模仿那些極端的同學實施校園暴力行為。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有關視頻案例,告知學生因此會受到的法律處罰,還應當告知學生遇到相應的事情的解決辦法,并運用法律知識告訴學生犯法所應當承擔的后果。
(二)升華學生道德情感、引發學生道德共鳴
正確的道德認知不是促使學生做出正確道德行為的唯一條件,學生還需要具備共鳴性的道德情感的指引。道德感包含了社會道德的情感及自身情感在內。在道德法治課程中教師不能僅僅靠單薄的理論知識來樹立學生的思想意識,還應當引發學生共鳴,在課程中插入具有情感共鳴的教學環節,使學生在親身體驗后進行交流思考,在借鑒學習中學會分辨善與惡、美與丑。
(三)開展道德教育活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論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得多么有趣、生動,多么動人心弦,都是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學生們永遠都不能身臨其境去體驗、感受其中最直接的感受。所以學生可以運用寒暑假的時間來完成有關的實踐。比如寒暑假去敬老院幫助老人的活動,讓學生去真實地感受,去真正接觸這些年邁的老人,提升學生的吃苦能力,培養學生敬老愛老,喜歡勞動的優良品格。讓學生在真實的自我感受中反省自身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的綜合表現,以此提升自身道德水準。
我國11周歲到25周歲的犯罪行為都可以稱作青少年犯罪,且我國現在的法律規定年滿14周歲就可以受刑事懲罰。依據相關科學探究來看,14—17周歲是學生步入犯罪的高峰期,大部分學生在這個時期法律意識非常薄弱,如果沒有明確的法治知識的引導就很有可能在不自知的狀況下出現違反法律的行為。對于教師而言,面對阻止學生違法犯罪跟防止學生成為法盲兩方面的要求下,需要展開有關的法治教育專題活動,給大家普及最基礎的法律知識,提升學生有關的法律認知。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作為學校對重點學生的思想素養的培養有很大的推進作用。教師必須要了解該模式的培養目標是什么,學生的實踐活動意義,如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只有理清了教與學的關系,學生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明白知識獲取的意義,實現思維的突破、理解的頓悟,以主動、積極的心態投入到知識的交流、學習、獲取過程當中。
參考文獻:
[1]王桂芳.淺談新課改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6).
[2]徐立穎.淺談新課程改革下初中思想品德課之備學生[J].引文版(教育科學),2015(4).
[3]陳勇,武曼曼,穆斐.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2).[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張成林(1966.10— ),男,漢族,甘肅永登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生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