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翔凌
摘要:服裝藝術設計的不斷發展,使其具有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特征,在服裝藝術設計教學中融入接受美學理念,能夠將教學實現得更加具體化和整體化,從而完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本文通過對接受美學的意義進行解讀,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對創新式服裝設計教學的影響進行研究,進而在教學中從重視差異性、開展設計實踐創意教學、了解消費者心理需求三個層面提出服裝藝術設計教學的創新路徑,并針對具體可行性創新教學策略進行論述。使接受美學角度下的服裝藝術設計能夠不斷發展,完成服裝設計的最終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美學角度;服裝藝術;創新教學
中國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碼:1672-7053(2019)06-0032-02
此課程研究是基于接受美學角度來研究服裝藝術設計的教學創新,在教學中要重視接受者與創作者之間的關系,使接受者對創作需求重新思考,對教師的教學理念重新定位,結合消費者實際需求和市場變化,指導學生設計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服裝。由于接受美學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為世界上傳播的美學流派之一,在服裝設計領域并未深入研究,使服裝藝術設計不能有效依據接受美學理論進行發展.成為服裝設計專業的一個缺憾。
1 接受美學對創新式服裝設計教學的影響
1.1 接受美學影響服裝藝術設計思維模式
接受美學反映消費者對于作品的內心活動方式,有利于設計者分析創作設計過程,是創作者的指導原則,接受美學在創作實踐以及創作評價方面提供理論啟示,從而影響著作者的創作思維模式。由于藝術創作具有自由性、發散性、個性化的特點,而接受者或消費者具有復雜性以及保守性和多變性的特征,所以要充分解讀消費者心理活動,為藝術創作提供清晰地認識。接受美學理論為我們分析了藝術創作的思維模式與消費者心理活動選擇的差異性,這種理論有助于創作者對于自身作品的衡量,為復雜性的設計創作提供創作方向和思維模式。接受美學強調藝術創作的本身意義,在創作中根據外界環境以及設計實踐,轉化創作思維模式,在設計思維基礎上,從而培養出綜合創作能力。由于服裝設計教學復雜性的特點,教師要基于接受美學角度進行創新式教學,融合其他學科思維模式,解讀服裝設計與服裝市場文化和消費者審美特點,開展服裝設計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多角度認識服裝設計創作形式,從而形成創作的理想效果。
1.2 接受者的再創造影響創新服裝藝術設計教學方向
基于接受美學的角度進行服裝藝術設計創新,要充分考慮接受者的需求,接受者有權利對設計師的作品提出異議,服裝藝術設計是設計者與接受者互動的并存,只有接受者產生需求影響時服裝的設計價值才能充分體現出來。接受者對于服裝設計者的創作方向和創作意圖不僅存在欣賞層面的理解,還存在于自身品位對設計作品的具象化再創造。例如,接受者可以通過服裝穿著的再創造表明接受者對于設計的作品并不是單純的欣賞和理解,還包含自主意識的再創造過程。接受者服裝的再創造包括服裝色彩再創造和服裝風格再創造,服裝色彩再創造是接受者利用自我意識將服裝色彩結構進行二次搭配和改造,突破設計師原本的藝術構想局限,實現服裝結構和色彩結構的再次創新;服裝風格再創造是不同接受者的審美和思想會將服裝穿出不同的效果和風格,通過不同的配飾對服裝做加法或減法,從而再次改造服裝的符號意義。服裝接受者再創造使服裝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彩,這就要求在服裝設計教學中,要充分考慮接受者二次創造環節的構成,在設計中要充分考慮給予接受者二次創造的設計空間,打破傳統的、固定的服裝風格搭配設計,重視服裝接受者對服裝的詮釋與理解,利用接受者參與服裝設計的過程實現服裝藝術設計創新,清楚理解接受者對服裝設計的影響,尊重接受者個性情感的表達和抒發,從而使服裝藝術設計貫穿于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接受者的現實生活之中,實現服裝藝術設計的開放式創新。
1.3 接受美學揭示服裝藝術設計教學評價原則
隨著服裝藝術創作教學的方式轉變,以及教學范圍和教學模式的拓展,使我們對服裝藝術設計教學評價也不斷完善。服裝消費者對于服裝需求的反映,使人們將對于美的需要及情感進行傳遞,并希望得到認同,或者其他人的審美思想引起自己的共鳴。服裝具有結構完整以及美化的特點,使其表現效果不能通過作品優劣評價來表示,單純的評價使作品完整性被破壞,評價也不具有全面性。從接受美學的角度進行服裝藝術教學評價,依據接受美學理論基礎,從人的直覺角度去探討設計作品的優劣,是根據接受者的審美在創造活動中進行分析,而不是單純評價作品的表現形式。這種評價形式體現出藝術設計的主動性,還表達了消費者審美再創造的主動性。服裝藝術設計教學評價原則以消費者主體接受為作品設計的最終目的為主,使藝術創作服務于人,使創作者服務于接受者,讓創作者以新的角度去看待創作活動,為服裝教育帶來深刻啟示。
2 接受美學指導下的創新式服裝藝術設計教學
2.1 教學中重視消費群體復雜性和創作多樣性差異
由于學生對于服裝創作具有自由性的特點,在具體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創作的多樣性和消費者復雜性的特點,并能重視這種差異。由于目前市場環境的變化,傳統的消費結構體系被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結構也在變化,消費者對于服裝的需求不斷增加,使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逐漸變成細化演變,群眾對于服裝消費越來越具有個性化和時尚化,在重視服裝整體風格的基礎上,對服裝的面料、款式、色彩搭配等也更加關注。由于消費者對于服裝的要求不斷提高,使服裝設計學生們在進行服裝創作中,要充分考慮消費者心理特征。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也要重視對于消費者審美變化以及消費者心理變化的研究,使教學活動能夠重視消費群體的復雜性和創作多樣性的差異。例如:在職業裝設計課程中,學生容易在創作中進行個性化的設計,但卻不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將設計落實到實用性上,提出對設計效果做減法的要求。由于消費者需求的局限性,學生容易產生對于設計缺乏積極性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進行創新教學,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校園,搜集學生感興趣的圖案,對圖案進行整理,并形成屬于自己的圖案設計,這種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性,使學生在充分理解職業服裝的特點基礎上,尊重不同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2.2 開展設計實踐創意教學
在學生設計作品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作品的功能性納入到創作中,并能夠開展針對消費者心理的實踐創意教學。在服裝藝術創作實踐中要充分考慮到作品的實用性,重視其實用功能,讓學生明確服裝設計是藝術的傳遞,也是一種全面的藝術行為。在具體實踐創意教學開展中,要重視服裝的新形式、新內容,避免創作出現拷貝歷史和照搬傳統的問題,要了解消費群體的審美和愛好,讓學生關注到消費者最深層的需求,使服裝創作能夠在市場中得到合理轉化,使實踐教學能夠落到實處,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和水平。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設計主題,然后將學生分為設計小組,進行小組內責任分工,共同完成設計目標。教師可以進行模擬招標現場,學生將設計做成PPT標書,每組派一名學生對設計理念和設計內容進行闡述,其中要包括對市場的調研和消費者的分析,并對設計作品進行著裝展示,教師對設計作品進行評價。這種創新式實踐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創造力,并有利學生未來工作的發展。
2.3 了解消費者心理需求
接受者在選擇服裝時,具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在創新式服裝設計教學中,要充分了解到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保障服裝設計能夠滿足消費者對服裝的要求。理想中的消費者,是對于服裝有要求的,而且不同群體消費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其中包括直接心理需求和潛在心理需求,直接心理需求是指消費者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款式的衣服,在進行消費時目的性很強,在購買中發現符合理想的款式會直接購買;潛在心理需求是指無規劃無具體要求,在服裝消費時并無針對性,如果能夠發現產品潛在心理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如果沒有購買欲望,那潛在心理需求將會一直存在。例如童裝設計,由于學生對于兒童對服裝需求不夠了解,使學生對童裝設計存在偏差。在教學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了解消費者心理需求,可以利用學校資源聯系一所幼兒園,讓每個學生聯系一名兒童,專門為這名兒童設計服裝。學生通過對兒童的特征和喜好的了解,制定出設計樣稿,并與兒童進行溝通,結合兒童自身對服裝的需求不斷完善設計稿件,進行打版制作,讓兒童進行著裝展示,使設計作品能夠滿足兒童的需求。在這一教學實踐中,學生能夠體會到消費者需求的重要性,從而設計出符合不同群體需求的作品。
3 結語
綜上所述,服裝設計作為物質產品,是一種文化的體現,服裝設計離不開其主體即人。因此在教學中,設計者要針對接受者多元化的欣賞特點,考慮接受者接受服裝和再創造的過程,利用設計開放性思維進行服裝設計的創新轉變。要根據時代發展和消費者需求不斷進行調整,并對服裝藝術設計教學進行創新,在接受美學理論基礎上,發揮創作實踐和教學指導作用,更好地適應當今服裝藝術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張曉黎,陳艾.立足于性感美學的現代服裝藝術研究[J]四川戲劇,2016 (04):110-112+122.
[2]陳文強.服裝藝術設計教學研究[J].大舞臺,2015 (08):200 201.
[3]楊敏華,高等院校公共服裝藝術教學探討[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2,41 (06):131-132+119
[4]李天應.中國美學視角下的服裝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17,30 (08):150.
[5]李學偉.從接受美學角度創新服裝藝術設計實踐教學體系[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03):144-145+153.
[6]何人可,肖狄虎,袁翔,全球化視野下的藝術與設計專業實驗實踐教學[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 (05).
[7]王斐.項目驅動模式下服裝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的探討[J].才智,2019 (11).
[8]孟恂民,現代服裝藝術的視覺美學解讀[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2).
[9]包曉蘭.在服裝藝術教學中引導學生多元性設計思維[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02).
[10]劉小玲.服裝基礎理論課程在設計教育中的重要性[J],湖南包裝,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