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亞平
摘要: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呼喚中職語文教師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只有先進的大語文教育觀,才能幫助中職語文教學走出困境,給學生一片飛翔的藍天。我通過實際的教學體驗,體會到了大語文教育觀在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方面的舉足輕重。
關鍵詞:大語文教育觀 ? 職業教育 ? 改革 ? 中職語文
一、中職語文教學呼喚大語文教育觀
語文教學是中職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教學內容包括兩點:一個是作為交際的工具,一個是作為育人的文化;在培養學生具備自立自強、勤勞質樸、誠實守信、敬業愛崗、勇于進取等高素質勞動者的優秀品格以及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高尚的文化素養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中職學校的專業性和市場化傾向決定了諸如語文課在內的文化基礎課尷尬的處境,甚至干脆淪為“副科”,為了讓中職語文教學走出困境,發揮正能量,更好的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已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改革才能適應職業需要,向市場傳輸適合的優秀專業人才?這是每位中職語文教師應研究的課題。我認為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是培養這類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樹立大語文教育觀也應成為衡量當今中職語文教師素質高低的一個標準。也只有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才能真正將中職語文從應試的樊籬中徹底解放出來,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學習空間里翱翔;真正提高學生的技術和動手的能力,培養出實用型人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必須樹立大語文教育觀。[1]
二、大語文教育觀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一)舉行課前演講活動
語文課前三分鐘演講的歷史由來已久。我認為,課前三分鐘演講不僅可以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鍛煉他們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以老舍《我的母親》為例,我要求學生提前以母愛為話題準備演講稿,結果上新課前主講學生就以《濃情五月,感恩母親》為題目進行了一次聲情并茂的演講,并且以詩收尾“孩兒的成長是母親再生的希望;孩兒的失敗,是母親酸楚的淚水;孩兒的成功,是母親幸福的微笑……”,作為聽眾,我和其他學生一樣均受到觸動;因為這個學生并不是平日里表現突出的一個,所以他能準備的這么充分,盡管沒有脫稿,卻也很讓我很欣慰了。
還有一個學生,講的是兩兄弟爬八十層樓梯的勵志故事。他從這個象征了人的一生的故事里,剖析出了似水流年和青春夢想的彌足珍貴,話音落到每個學生的心坎上,講臺下的每一個人都被他的話語感染……雖然此類的優秀主講并不多,但是我能從課前演講的幾分鐘里,看到學生的努力,看到他們的潛能,看到他們不一樣的一面,作為教師,每節課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我感到欣喜,期待著每次的驚奇。
(二)情景教學法的運用
較早提出“大語文教育觀”的張孝純老師設計了“一體兩翼”語文教學整體結構模式,強調語文課堂的主體性。[2]所以我認為課堂需要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講授《我的母親》一文時,伴隨學生充滿激情的課前演講,我趁熱播放閻維文的歌曲《母親》創設情境,在濃濃親情的熏陶下展開教學。情景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經常被采用,多半以多媒體教學手段為依托,例如講朱自清《荷塘月色》時,我播放的是鳳凰傳奇的同名歌曲。無論是《母親》還是《荷塘月色》,都為學生熟悉,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情不自禁的跟著哼唱,思緒包括感情,都被吸引到了文本當中,品讀賞析的興趣自然而然的激發了出來。
(三)以“閱讀鑒賞”為重心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在大語文觀的“一體兩翼”教學結構模式中,“兩翼”其一便是以課外閱讀為重心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多種多樣的語文課外活動。[2]結合這個理念, 我會定期開展閱讀鑒賞活動,指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包括各類勵志刊物、中外名著和報紙雜志,積累和吸收不同層次的文化和營養,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同時引導學生能在課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時時學語文、用語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養、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以一個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會、服務于社會。
(四)讓課堂留下生活的足跡
“大語文教育”觀的核心是確認語文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和契合。1991年,顧黃初編輯的《語文教學方法論》一書提供的論文中也提出: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3]語文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是最終還是要回歸生活,應用于生活。因此,學習語文不能不食人間煙火。我定期和學生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每期結合單元導航都有不同的話題。有兩次實踐讓我印象深刻。
其一是我在教學過程當中開展了一次“家鄉風采交流會”,聘請任課教師擔任嘉賓,各地區學生代表盛裝上陣,介紹當地文化民俗,隨后答觀眾問,中間穿插曲藝表演,比如一個來自梁山的男生在介紹家鄉的時候專門提到《水滸傳》的一百零八個好漢,提到武松打虎和魯智深大鬧野豬林,講到高潮的時候清唱了一首《好漢歌》,第二句的時候全班同學都不由自主的跟著齊聲演唱,因為是船舶機工專業的全是男同學,聲音整齊響亮,十分帶感,效果震撼;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分外熱鬧。很多參加選手事后表示,之前并不知道自己的家鄉這么的美麗富饒,沒有想到感覺如此的好。一次小小的活動,增加了學生對家鄉山山水水的珍惜之情,加深了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和熱愛。我想那一刻,語文教學才真正做得了實效。
還有一次,學習《我的母親》之后,懷著滿腔的幽思,學生情感無處寄托,而母親節即將到來,我趁勢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制作了感恩卡片,布置教室文化,用來傳達游子心聲。更有一名學生用“白描”的方法繪出與母親相處的日常,十分自然,真情流露。他是這樣說的:
她轉過身來,看著我說:“冷不?”
我搖搖頭,表示否認。
她卻拿上一件大衣,便要給我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