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萍 席明靜
【摘 要】對河北省118所中小學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分析發現,多所學校存在管理制度模糊,缺系統性和標準性;心理教師專業化不足,發揮價值有限;專業設施建設不完善,工作重“形式”輕“實效”等問題。建議建立規范化的制度,樹立三級防控體系的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理念;建立“互聯網+心理健康”信息資源共享模式;建立“分層培養”的師資模式,搭建“醫教協”人才資源共享模式。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37.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13-022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3.109
近年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河北省正緊鑼密鼓的開展著,一些中小學已經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德育工作體系,開展了相應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但目前有關河北省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鮮有見到。本研究擬從河北省抽取部分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狀況展開調查,并基于調查為今后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對策建議。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抽取河北省地區的中小學121所(份)為研究對象,回收有效問卷118份,調查涉及石家莊、邢臺、唐山、保定、張家口、滄州、衡水等地,對各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導或心理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構成如下:按學校所在地域劃分,城市地區學校71所,縣鎮村學校47所;按學校性質劃分,普通學校78所,重點學校25所,心理健康特色學校15所。
1.2 方法
采用自編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問卷》,該問卷從態度現狀、師資現狀、工作內容現狀、環境現狀、經費現狀、資源共享、存在問題七幾方面編制,共31道正式問題。采用spss19.0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問題與分析
2.1 管理制度模糊,缺系統性和標準性
雖然近年來國家對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對中小學學校心理健康做出了要求,但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在落實時缺少配套的具體的實施措施,地方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工作時便缺少規范性的指導。在上級部門對中小學心理健康工作的管理方面,37.3%的教師不清楚教育局是否下發過心理健康工作的規定要求,10.3%的教師未見過教育局下發過的規定要求。39.8%的教師提到學校沒有接受過上級部門對心理健康工作的檢查,45.8%的教師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未對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進行過評價。
在中小學內部管理上,校內主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部門目前并不統一,所調查的學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政教處負責的占32.2%、教導處負責的占18.6%、由副校長直接負責的占15.3%,其他有校團委、校長等負責。管理制度上,高達66.1%的教師表明目前學校沒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章制度。評價機制上,81.4%的教師認為到現階段為止學校沒有對心理健康老師的工作進行過評價,有評價的學校其評價內容也并不統一。
以上調查數據反映出心理健康工作在推進時隨意性較大,管理部門不統一、制度模糊、評價模糊的問題。
2.2 心理教師專業化不足,發揮價值有限
心理教師的專業化程度關系學生的健康成長,關乎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開展。但目前中小學缺乏高水平的心理教師隊伍,36.4%的學校還未配備相應教師,配備專兼職教師的64.5%的學校中也有很多學校的心理教師由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師,或未有專業學歷背景但有心理咨詢師證的老師暫時擔任。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內容包含甚廣,在詢問“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包括哪些?”(多選)時,56.4%的教師選擇了個別咨詢、48.2%的教師選擇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其次是心理檔案建設(35.5%)、心理主題班會(35.5%)、教師心理輔導(34.5%)、團體心理輔導(32.7%)等。以上數據反映出目前河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側重方面,個體咨詢、課程教學是普遍認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而學科滲透工作、心理普查、家長心理培訓、專家講座、網絡線上咨詢的工作有時會被忽視。心理檔案建設上,真正進行并完成過學生心理檔案建設的學校占30.5%,其中做到檔案每年更新的僅占16.9%。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方面,50.8%的教師表示所在學校開設了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為每周上1節(55.1%)或兩周上1節(35.6%),課堂以討論式(54.2%)、講座式(16.9%)為主,缺少心理游戲、心理劇表演,心理繪畫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
心理健康工作實則有預防、教育、評估、咨詢、心理治療、危機干預等功能(黃庭堅,2010),然而目前心理老師的工作被局限于事后個體咨詢、心理知識講授,其預防評估、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開發學生潛能等價值未得到體現。這種現狀并非心理老師自身能夠扭轉,這與上級部門、學校對心理教師工作內容認識不足有一定關系。
2.3 專業設施建設不完善,工作重“形式”輕“實效”
比較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96.6%的受訪學校認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重視歸重視,但這種觀念上的“重視”在實際行動中似乎只流于表面。一方面,這種“重視”只放在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建設這些硬性設施指標上,而這種建設目前存在有設施但無效用或設施建設不完備的情況。調查顯示,62.7%的學校設有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在配有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學校中,個體心理咨詢室的配備率為85.5%、團體輔導室的配備率為51.8%,其他咨詢功能室的配備率在40%以下。目前看來,很多學校機構建設未能達到標準,且教師對以上這些專業心理設施的滿意度一般(僅28.8%的教師較滿意)。不少學校表示,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建設成本太高,設備費用昂貴,但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發揮的作用卻一般(56.2%教師認為作用一般,9.4%的教師認為該機構起到的效果較小或幾近形同虛設),咨詢室真正用于學生咨詢的很少,咨詢室和其他功能室似乎成了擺設,以用于上級檢查。設施建設的“重視”最終未換來與成本相當的效能,這實則有些尷尬。
另一方面,學校的“重視”缺少對學生瑞物細無聲的心理輔導和全方位常態化的教育,這種常態化重視的缺少與上級指導模糊、家長認識缺失(分別有67.3%、54%的心理教師們認為“學生和家長不重視”、“上級支持力度不夠”是心理健康工作存在的一大問題)有很大關系。這種持久性的常態化工作需要行動上的落實,需要經費的支持,然而僅有6.8%的學校設有專項心理健康工作的經費。一些學校表示,心理健康工作的成效不好衡量,縱然有成效也并非是立竿見影的,而學校的資源有限,學校領導更傾向將資源往緊迫性的、成效顯著的工作上傾斜。如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便淡化于學校日常管理中。
3 對策
3.1 建立制度規范,扭轉觀念意識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圍繞心理健康教育的規范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心理咨詢工作流程、心理輔導室設施建設等內容,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上級領導、校領導要樹立立三級防控體系的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理念。第一層以預防為主的心理健康項目和服務,面前全體學生;第二層為有面對一些有心理輔導與咨詢需要的學生提供無償服務,第三層面對小部分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聯合校外機構,提供更專業的幫助(俞國良、侯瑞鶴,2015)。傳統模式干預重在事后干預,出現問題才予以解決,三級防控體系注重全員參與的事前預防。這種模式更加契合《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中“預防為主,以人為本”的原則,也更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 建立“互聯網+心理健康”信息資源共享模式
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曾文雄,2017),推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教學服務平臺建設和應用,借由平臺實現中小學生在線心理測評與心理問題甄別,教師心理輔導案例共享、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心理督導師在線督導等目的。真正解決心理測評軟件等重復購置所帶來的資源浪費、資金成本過高,信息資源雷同等問題,使智慧型資源得到最大價值的利用。
3.3 建立“分層培養”的師資模式,搭建“醫教協”人才資源共享模式
教育行政部門應考慮采取學校心理健康服務人員分層次培養模式(黃希庭,鄭涌2015),著力建設一支具有專業背景的骨干心理教師隊伍,開展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師等非專業背景人員的培訓。推進中小學教師與地方高校、精神疾病醫療機構、心理協會的專業人才交流互動,鼓勵中小學邀請優質心理教師、專業人才來校指導開展心理教育活動。搭建“醫教協”地方心理教育專業人才庫,定期舉辦經驗交流活動。在此基礎上,一方面構建地方心理危機轉介體系,學校心理健康輔導機構、精神疾病醫療機構等部門之間建立科學有效的心理危機轉介機制;另一方面構建地方心理咨詢師督導成長體系,使學校心理咨詢師能夠在專業上快速成長。
【參考文獻】
[1]黃希庭,鄭涌.中國心理健康服務:基于需求與服務關系的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5,13(5).
[2]黃希庭,鄭涌,畢重增,陳幼貞.關于中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問題[J].心理科學,2007,30(1).
[3]俞國良,侯瑞鶴.論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及其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5(8).
[4]曾文雄.共享一片天:云時代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17).
[5]何妍,王晶晶.努力構建中小學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訪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吳穎惠[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