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靈英
摘 要: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課堂中,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手段,使美術課堂實現真正高效、讓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實現美術基本素養,陶冶高尚的美術情操,完善人格。
關鍵詞:小學美術;主題式拓展教學;德育
怎樣讓課不僅僅是一堂課,更是一種活動,這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
1.老師,我們下節課要干什么?
2.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做了這些!
美術課的本意,并不是讓學生單一地學會某項技能,更多的還有圖像識讀、文化理解、審美判斷、創意表現。讓學生走出一堂課后,還能領悟到本堂課后千絲萬縷的生活美術,這才是教學的本質。
一、課堂美術小作品進入校園德育大主題
1.一張窗花襯出中國風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借助學校“家風家訓”的德育活動,讓美術課堂大膽地走進去。積累日常課堂教學中的點滴發現,把一個大主題進行定位后,掇取其周邊相關的小元素,形成風格有致、形式別致的課堂主題作品。
從年味的“生肖賀卡”引發,嘗試繪制具有中國特色的《十二生肖水墨畫》,學生在拙稚的臨畫與創作中摸索國畫技巧的運用與創意。剪下生肖形象貼于中國紅的團式窗花,再配以“名言警句”書法詩頁,生成《家風家訓——十二生肖新說》的美術德育作品。
發現不同材料帶來的不同成效;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中,原來單一的美術課堂作品呈現出一個全新的校園美術主題作品。有一種創意與課堂的延伸、點子在里面,將平面的課堂目標瞬間變得立體起來,迎面而來的不是一件作品這么簡單,而是一種構思、運用、審美與表達。
2.二分之一畫紙列故鄉顏
把教材主題與地域特點串聯,形成具有直觀表達力、主觀審美力的地方美育課程,可以參照“把對泛指的主題教學濃縮為更有明確目標的情境教學”。
美術第七冊“四季歌”,以林風眠的《四季》為作品引領,把它嫁接到學生所在村落的地方特色“青梅之鄉”,便可以看到村落中所見的“十里荷塘,溪流潺潺、香雪海”等各種真情實感的繪畫小品,以“梅鄉四季歌”為主題進行巧妙承接。在過程中,我們也看到,學生不再固定停留在課時頁面上,而是多向地翻閱各類課目的畫面。讓學生走出課時,同時又增加了創作與借鑒學習的機遇。
在裝置形式上,以小品的形式,為了把四季都畫進去,順其自然地將16開畫紙縱向對折成若干等分,偶爾四季成風,偶爾模仿文人雅士進行書法的穿插,一聯一季相呼應。整個作品猶如一個屏風、一面冊頁、一件小品。
3.不拘雅俗童畫傳統國粹
“京戲人物”一課,嘗試讓學生用水墨或水彩畫京戲人物。學生對京戲人物不是非常的熟悉,其中難以掌控的色塊表達更是讓學生缺少底氣,自然人物形象作品上或拘謹或生澀。我們把主題拓展為“京戲花瓶”,學生以自己設計的花瓶剪影作為襯托,人物作為瓶身圖案。瓶,即寓意平平安安,再賦以具有國粹之美名的京戲人物,可以是對青花瓷的一個專題繪制,也可以是京戲人物主題的一個借力引發。如此兩相襯的主題設計,無論用單線條的線描式繪制,還是剪、貼相結合的水粉綜合作品,讓學生無形中弱化了對人物形象的強制刻畫,但又會著眼于自己設計的瓶子的造型與色彩,進行有意識的京戲人物的轉換與變型繪制。此時,戲劇人物的身段或許不在常理基本范疇,但其由形及物的設計美學卻在學生的童心童畫中不經意體現,學生的自主性一定有增無減,所獲得的成就感也是獨一無二的。有種完美的感嘆、又有種“原來這樣也可以”的驚嘆。
學生在課堂中,感觸到的是一場同題異構的美術主題作品展。細品這類作品,在不失課堂主題方向的教學要求上,我們通過拓展一種表現形式,既有一種文化,又有一種稚氣,更有一種創意與課堂的延伸、點子在里面,使平面的課堂目標瞬間變得立體起來,迎面而來的不是一件作品這么簡單,而是一種構思、運用、審美與表達。
不局限于作品的完整與完美,敢于大膽對主題進行重組,讓不是很成熟的主題作品成為一個局部,在后期的拓展活動襯托中反而顯得氣質非凡。“材料有限,創意無限”便是美術課堂的中心所在。
二、美術教材小資訊鏈接社會主題傳真
怎樣讓一堂課的主題不突兀,讓學生覺得這真的需要我們去探索,需要我們去發現與創想。可以從身邊現有資源逆向去拓展美術課的主題,再因勢利導回到我們美術課主題教學。
1.敏銳抓取校內設施資源,讓課堂主題拓展更立體
“茶香四溢”以探究中國的茶文化為主題教學,在這系列中,我們的“紫砂壺”也是其中“中華好客 情交天下”茶文化之重要因素。故,以學校現在的茶文化室為起點,去拓展美術課時主題,使茶香更有豐富的底蘊:認識茶具;了解茶的生產步驟;產品的包裝設計。此外,萬物為源,以此不忘我們名揚世界的“紫砂傳奇”設計造型課時。從悠悠的壺之歷史贊詞“紫泥青韻藏,壺中天地寬”;再到壺之經典工藝“在簡約中品味素雅”;最后到壺之微妙品相“方非一式,圓不一相”,在了解紫砂壺之謎的同時,激發出更多新時代下的紫砂壺造型設計;同時,更注重把夢想變成現實,以本課時為起點,再緊鑼密鼓地拓展材料,拓展課時“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之運用陶泥進行茶壺的捏塑,通過具有影響力的校級陶泥比賽,各個年級對生活日常用品“壺”的觀察、理解與塑造,在對比中真正踐行“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美術綜合實踐能力。
2.積極開發群體特色效應,讓學生美術能力更學以致用
“節約水資源”一課,學生認識了節水標志,對于標語基本都停留在書面上,行動上我們都是微乎其微的小小力量。本鎮是一個水鄉小鎮,借著當下倡導“五水共治”的好時機,去校外尋找一面墻,去尋找一張生活的畫紙,把我們的心聲通過墻繪這個行為藝術表達出來,使我們的課時目標真正指向:節水環保,是社會的一種全民行為,需要每個人積極行動起來。在行動過程中,過往的村民對學生的環保行為贊不絕口。
3.趣味培養美術材料小視角,讓生活美術意識更加萌發
常言道:萬紫千紅總是春。對于美術課而言,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也是一種主題材料的拓展。即便不能人手一份,但一個小小的運用,也足以引發學生的認識。“木版年畫”讓學生體會了年畫的歷史與傳統工藝,發現因刻版等在條件相對受限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因地制宜進行主題的延伸:收集校園換季時割鋸下來的寬窄不一的樟樹木段,在村邊木板廠鋸成片,或收集廠里的一些廢木片,讓學生運用油畫棒在上面進行“門神”的繪制,其中板之芬香,形之神乎,色之重彩,是別有一番風味的“木板年畫”主題。此外,依據木板自然之形勢而繪就的“歲寒三友”“書畫四君子”主題,讓學生別開生面地見識了就地取材的生活之美術。
一次從校園實體茶室出發的陶泥課,一次從宣傳招貼畫發出的墻繪行為,一堂夸張的“變廢為寶”的材料延伸,更多感受到的是“夢想變成現實”的小小實踐能力,我們要學會由始及終,由終逆始的美術創想與實踐,才能生成更多的美術綜合能力。
三、校外美術小考古定位全國重點大文物
進化茅灣里印紋陶窯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學校附近。利用家鄉的地理優勢,結合美術教材作為考古及探究細節,這些是極好的素材。陶瓷器的探究,從器具來講,對學生不陌生,但從歷史發展來講,還真是可能不知所云,最多知之一二。所以,運用網絡從歷史、器具特質、功能用途去尋找,既是一種歷史文明,也是一種生活氣息。
1.前置性的網絡學習打底氣
三年級“中國彩陶”課時更可以借題驅動,開展更有操作性的美術課堂綜合探究。開放美術課堂,提供有效的《國寶檔案》等網站的鏈接學習人類陶藝文明史,繪制“愛上浙江”主題的陶器明信片。我們可以從內容、空間上進行構建,不僅實現跨學科、跨空間的整合教學,更指向了未來的同步異地信息化教學走向。
2.模擬性的現場考古長正氣
在先前基礎上,利用校園組織活動,進入南宋官窯,學生自然而然地就從質地、器型上看到了明顯的變化,也會追尋其中的用途,當然,也在學習單中設置了更有趣的“同名異型”“同型異途”的趣味考古題,于是,學習單上沒有的問題學生也迸出來了——對于西晉越窯谷倉這么復雜的罐子是怎么做出來的?便發現了其中一個陶藝表現技法:堆塑罐!這樣的預習效果說明現場考古并不是讓學生去走形式,而是學生自然而然想走得更深,甚至不經意間可能走進了專業領域,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自我猜證能力。
3.開放性的考古活動揚朝氣
讓學生知曉,更讓學生期待,他也舍不得走開。這種實景式的課堂,讓教學不再落于理論的灌輸,更多激起學生視覺、感覺、觸角全方位的零距離體驗,對于教學目標來說,表現更生動,達成更自然。從互動中發現,雖然場地在轉換,但似乎還是緊緊連在一起的,讓課堂的節奏更有波折。如此,課堂上學生更加充滿熱情,表達的詞匯更有從說起,比如我問:似玉非玉勝似玉?你如何理解?——說明一種顏色,綠!說明一種質量,高貴!課堂只有源源不斷,而不會冷場無題。
四、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在總結,對于美術課堂主題的拓展有很大的空間,但也有一些原則與要求,需要我們循序漸進地做好構想與實踐
1.拓展延伸緊扣教學重點
拓展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是一種新的課程價值觀。在成功的美術課中,拓展成為學生發展與自我表現的空間。但是,拓展也有一定的條件與局限,要圍繞課標與教材中應完成的基本教學任務進行。
2.拓展延伸要適時適事
美術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在備教材的時候,就應該確定好拓展的時機,把握好拓展的時機,找準向課外延伸的切入點,遷移運用,讓學生的視野逐步開闊,能力逐漸加強。
3.拓展延伸要立足課本、張弛有度,成果更有指向性
拓展是針對教材和課堂教學而言的,離開了教材就無所謂課內外銜接,也就談不上向課外延伸。美術課的拓展延伸必須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要注意見機行事,點到為止,自然而然把課外內容引入課堂,或者把學生的興趣引向課外,并緊緊圍繞課堂內容,瞄準教學目標而展開延伸,放得開也要收得攏。
4.拓展延伸要靈活運用,素養核心更有關聯性
美術課堂的拓展延伸是為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服務的。設計和實施“拓展延伸”必須要找準與教材的結合點、生發點,“拓”有正確的“導航”,“延”有恰當的“基點”,有條有理,順理成章。
在實踐運用過程中,我們絕不能機械地去模仿、照搬,而應根據實際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特點靈活地去應用、嘗試。任何一種方式、方法的應用,都是為了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