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活動是學生感知、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教師要重點關注課堂活動的創設,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果。基于此,結合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際經驗,分析了課堂活動創設的相關內容,提出了幾點利用課堂活動提升教學效率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活動;活動質量;高效課堂
我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學習新知,可以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課堂活動是學生感知、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創設數學活動,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認知起源于活動,智力的本質,就是將動作操作逐步內化為思維過程。因此,皮亞杰主張,兒童應該通過活動來學習,只是讓學生坐著聽講,缺乏教育和發展的意義。在數學的學習中,學生只有主動參與,通過外顯的動作操作,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才能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數學活動非常必要。活動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多樣活動為載體,解放了學生的雙手與各種感官,激發了他們的能動性與創造性,促進他們自主學習與發展,而不是向學生灌輸課本知識。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實施活動教學,讓學生做中學,學中樂呢?下面就結合具體的課例來談一談,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活動的質量。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活動興趣
在小學數學活動教學中,學生是主體。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欲望,力求讓每位學生都動起來,教師需要巧妙設置活動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在熟悉的背景、愉悅的氛圍中情緒高漲,思維活躍。精彩的導入有利于教師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情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時也可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意投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從而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現階段,數學教學中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受到了更多關注。筆者認為,在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應用學生熟悉的事物或是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引出后續的知識點教學。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生不僅能夠更快地進入教師設置的情境中進行思考,也能夠了解到數學知識點在生活中的應用。
例如:在教授“面積”這一內容時,以“孫悟空給唐僧畫了一個保護圈,請學生摸一摸唐僧可以活動的安全范圍”引入。通過摸一摸唐僧的活動范圍,使得學生知道我們剛才摸的就是這塊圓形地,其大小就是這個圓形的面積。孫悟空、唐僧,是學生再熟悉不過的人物了,所以一聽到這些人物,小朋友的興致都很高。通過摸一摸這一活動環節,使得學生了解若是摸到了圖形的外側,則唐僧有危險。所以學生在摸的時候,其余的學生都觀察得很仔細,生怕摸到外側,使得唐僧有危險。由熟悉的故事人物引入,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升,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中,教師也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并充分發揮其在情境塑造中的作用。通過視頻、圖片、音頻等的播放,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相關情境,快速進入思考狀態。
教師要善于創設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環境,激活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主動進行探索和學習。各種數學活動的操作和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將知識真正轉化為能力。
二、立足教材,組織多元數學活動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因此,教師應重視動手操作,誘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動手操作不僅能夠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直觀,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促進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思考、用數學知識思維。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實施活動教學時,就需要分析數學教材,合理定位目標與教學內容,并考慮到班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經驗基礎等實情,設計融知識性與童趣性為一體的不同類型的數學活動,包括動手操作活動、游戲活動等,讓學生在多元活動中快樂地探尋數學知識,提高綜合能力。
例如:在教授“平行四邊形”,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時,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如剪刀、直尺、量角器、相同的平行四邊形等,讓學生利用這些工具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則可以自己選取材料,通過“量一量、剪一剪、擺一擺”這些活動,讓學生經歷觀察、驗證、歸納、表達等過程,基于自己的經驗自主構建知識,得出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再如,教學“算24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游戲中運用知識。游戲方法:多人進行游戲,從1~10中選出牌各4張,洗牌后各取4張,通過加減乘除運算使結果等于24,先算出的人獲勝,這四張牌就歸他。等一副牌摸完后,看誰的牌多,誰就贏。這樣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進入這個活動進行四則運算,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掌握基本的數學運算技能。借助游戲形式開展數學教學,更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
在這一階段,教師也可以使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活動。在小組討論中,學生的思維不斷碰撞,推動了新思想的產生。此時,學生對不同問題的思考深度增強,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例如,在上述的“平行四邊形”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與歸納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此時,學生經過實踐后總結出的經驗能夠得到進一步的討論。小組內其他成員得出的結論能夠佐證、推翻、擴充該成員得出的結論,更好地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在完成小組討論后,教師可以組織展開班級內的小組結論分享與討論,并總結得出的最終結論,進一步拓展了思維碰撞的范圍,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學習主動性。
三、及時引導,確保活動有序開展
在開展活動之前,教師要設計好活動計劃,制訂詳細的規則,并預想可能出現的情況與困難。開展活動時要跟學生講明規則要求,這是保證活動順利有序開展的關鍵。但有時教師活動之前的明確要求,也不能完全保證所有學生都能按要求進行正確操作。特別是低中年級的學生,他們的理解力和操作能力都不強,若教師只有要求沒有引導,他們還是難以獨立進行活動。因此,在具體活動時,教師要進行巡視,仔細觀察,深入到學生中,看看他們有沒有遇到困難,然后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指導。
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誰圍出的面積最大”時,教師可組織學生用20根小棒棒圍成長方形(包括正方形),記錄長方形的長與寬,并計算面積。學生用20根小棒,擺出不同的長方形,然后將長與寬記錄在表格內,并計算面積,然后同桌之間交流結果。在學生動手操作時,教師得注意巡視,探尋資源。學生在圍長方形時花費了很多時間,根本沒有找到規律,隨意圍一個,再重新圍第二個,而不會在第一個的基礎上對長和寬稍作變化,變成第二個。更別談找到規律有序地填表了。所以教師在巡視的時候,應該引導學生有序的操作,等學生完全拼搭完后,在引導學生觀察表格,教師追問:長和寬什么時候圍出的面積最大呢?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活動觀察中,要重點歸納共性問題與個別問題。具體來說,就是當多數學生在探究與動手實踐中,都出現了同樣或是相似的問題時,教師需要在全班范圍內進行解答,減少同一問題分別解答的時長,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由于學生之間的數學學習水平、理解能力等的不同,會在同一活動中出現不同的問題。對于這樣的個別問題,教師可以進行針對性指導,第一時間完成問題解決,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夠在活動中展開有序操作。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各項活動時,教師需要參與其中,隨時關注學生的活動情況,積極引導,點撥啟發,幫助學生有序活動,這樣才能使得活動效果更好。
四、有效練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練習是數學課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要認識到所有的知識點教學都是為學生更好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提供知識與條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設置練習題目,通過課堂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并使學生學會應用。在設置題目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將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促進其“學以致用”思想的形成。
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著眼于學生知識的積累、素養的積淀,精心設計新穎有趣、多元化、個性化的練習活動,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學習了三年級數學上冊“年、月、日”的知識后,我讓學生設計2018年的年歷,并且在年歷上(1)圈一圈,在年歷卡上分別圈出父母和自己的生日。(2)想一想,從出生到現在,你碰到過幾個閏年?分別是哪幾年?(3)你還知道哪些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在年歷上找一找。這樣有意識地將現實生活和數學學習聯系起來,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后形成的,而教師應該正確地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積累屬于自己的經驗,再把這些經驗運用到學習、生活中,為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提供幫助。
綜上所述,提高活動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活動已朝著多樣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學習活動方向邁進。讓學生在開展的數學活動中學習得主動積極、有趣豐富,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升課堂質量。教師應本著為學生發展服務,將新課程理念具體化為現實的、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形態,并不斷加以完善和創新,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王晴晴.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2]李丹丹.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探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3]馬瑞娟.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教學設計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4.
[4]馬復.論數學活動經驗[J].數學教育學報,1996,5(4):22-25.
[5]王林.我國目前數學活動經驗研究綜述[J].課程·教材·教法,2011,31(6):43-49.
[6]賈瑞偉.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教學設計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03.
[7]仲秀英.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研究[D].西南大學,2008.
作者簡介:馮雪萍,1989年11月出生,女,上海人,本科學歷,小學二級,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