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摘 要: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具有較高的要求。每一位學好數學的人都不會是規規矩矩地聽教師講,而懂得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積極思考,敢于向教師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從而促使思維得到訓練。以初中數學學科為例,探討如何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其提問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提問能力;有效對策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認真觀察可以得知,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與數學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非常重要,能夠促使他們逐漸養成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習慣,意識到數學知識的在現實生活中的有用性,促使他們認真對待這門課程。
一、培養初中生數學提問能力的現實意義
對初中生而言,其思維能力相比小學生有了很大的提升,能夠獨立地思考一些抽象的問題。但是學生思考問題的前提是教師要提出具有思考意義的、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問題,才能促使其進行自主思考。然后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理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促進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新課程改革對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數學知識之外,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其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初中生養成主動提問的能力后,能夠在課堂上全身心投入,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快速運轉,更有助于發現問題,從而提出新的問題,鍛煉數學思維。
二、培養和提升初中生數學提問能力的有效對策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新舊認知沖突
如前所述,數學學科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對學習者的要求比較高。初中生必須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保證數學學習的順利進行。新課程指出,課堂上教師應充分尊重并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能夠進行獨立思考,鍛煉其自主學習能力。出于上述考慮,筆者認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激發初中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入手,創設具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情境,在問題的驅動下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其提問的欲望。比如,教學“隨機事件與概率”這一課時,教師依據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個充滿挑戰性的趣味游戲情境。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根據小組數量為其分發骰子,組織學生進行投擲,每組選派專員記錄好成員投擲后出現的點數。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發現,每位學生投擲的點數都是不相同的。他們便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比如,每個人及其投出的點數都不確定,這是隨機事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商家舉辦的抽獎活動同剛才的“投擲”游戲類似,這也是隨機事件嗎?現實生活中除了隨機事件還會發生哪些事件呢?通過一個小游戲,成功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促使其聯想到了現實生活中的實例。他們在后續的隨機事件的概率計算學習過程中會更加投入,學習效率也更加顯著。
(二)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主動提問
初中階段的學生,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比較強烈的,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充分借助他們的這一特點,為學生營造比較寬松的學習氛圍,培養其主動提問的意識。比如,講解“圖形的旋轉”這一課時,教師可在課下為學生提前制作好上課所要用的幾何圖形,在課堂上給學生進行展示,然后指導學生親自動手制作幾何圖形。讓他們設置固定點、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將制作好的幾何圖形旋轉,然后將旋轉后的圖案在班內進行展示,讓全班同學仔細觀察,并進行自由問答。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被激發,有人問道:五角星也是可以由某一個固定形狀旋轉得到嗎?還有人問:如果旋轉角度不同,是不是就會得到不同的圖形?如此,通過引導學生動手實操,改變了以往僵化的課堂氣氛,讓學生以一種更輕松的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積極思考產生提問意識。
(三)轉變學習評價方式增強學生的提問信心
評價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有效方式,選擇合理的評價方式,能夠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對待他們的公平性。在評價環節,教師應該賦予學生提問的權利,這樣才能促使其針對內心的疑問,大膽提問。教師要讓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上提問是一種光榮的行為,然后,在評價時改變以往以成績為唯一評價標準的方式,切實轉變傳統的“成績重要、探究次要、提問不要”的錯誤思想。比如,在“二次函數”的單元測評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在課堂上的提問情況納入到整體的測評成績中。為了激發學生的提問動機,教師可以在教學環節中設計“你問我答”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并提出問題“y=ax2中的a的取值是否決定函數圖象的開口方向”等問題,教師要為提問的同學做好加分的記錄,以此形成激勵機制,培養學生的提問習慣。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立足教材,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選擇多樣化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提問動機,啟發其思維,培養良好的提問習慣,從而能夠自主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吳顯炤.初中數學課學生提問的意義及培養策略[J].江西教育,2016(33).
[2]寇翠萍.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J].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