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東
摘 要:在初中課程之中,數學屬于一門非常重要的科目,通過數學教學可以對初中生的邏輯思維、創新思維以及抽象能力加以培養。如今,新課標已指出,通過數學教學應當著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這一意識以及能力,進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對初中二次函數教學中探究性教學方法的運用進行探究,以期對實踐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數學;二次函數;探究性教學
相比于其他學科知識,初中時期的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邏輯性以及抽象性,這給初中生理解以及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在以往教學之中,多數教師實施講授形式的教學,多數時候都是教師在講臺之上對知識進行講授,而初中生只能在座位上進行被動聽講,這樣難以讓初中生對數學知識進行透徹理解。新時期,數學教師應當改變以往教學形式,積極實施探究教學,以此來讓初中生主動參與學習。
一、聯系現實生活,激發學生數學興趣
一般來說,人們對于和自身有關的事物非常關注,因此對現實生活進行關注對于數學教學擁有重要意義。教學期間,數學教師應當對初中生學習起點加以關注,以初中生學習起點以及已有認知結構為依據對教學活動加以設計。尤其是對新概念進行講授期間,數學教師應當把概念實際產生背景當作出發點,給初中生創造更多的學習空間以及情境,促使學生進行思考以及探索。如銀行存款,小明媽媽打算把4萬元存到建設銀行當中,已知每年存款利率為x,兩年之后小明媽媽存款為多少?這樣一來,能夠把數學教學和現實生活進行聯系可以激發學生數學興趣及探究欲望,不管是對新知講授還是開發學生思維全都有著積極作用。把現實生活當作出發點,可以有效緩解學生對二次函數有關知識的抽象及枯燥印象,同時還能對建模思想進行一定滲透。通過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系實施數學教學,可以實現學以致用這種教學效果,促使學生對數學具有的奇妙之美以及生活之美進行感受。
二、巧妙設計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初中生乃是探究教學當中的主體,然而教師也具有較大作用。探究教學具有的生成性以及靈活性給教師能力帶來巨大挑戰。教師作為教學的引領者,其需要對探究素材加以合理選擇,并且對合理的探究問題進行設置,進而實施探究性的課堂教學。數學教師對探究問題進行巧妙設置可以貼近初中生的生活,對初中生探究方向起到一定方向性以及指導性作用。通過對趣味性的探究問題加以設置,可以對初中生探究熱情以及好奇心進行激發,對學生思維進行開發,促使其進行深入思考,逐漸引導其情感以及意志朝著積極方向發展。例如,對二次函數性質以及圖象加以講授期間,教師可在“最近的發展區”之內設計一些帶有層次性的問題,促使學生對二次函數圖象特征加以探究,并且對圖象性質及規律加以總結,這對學生學習以及思維發展十分有利。假設問題設置太過簡單,就會讓初中生感到沒有太大挑戰性,進而不愿進行思考。但假設問題設置太難,就會打擊學生的探究信心,難以實現探究目的。所以,數學教師在對探究問題加以設計期間,應當把握好“度”,進而通過探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1]。
三、規劃探究途徑,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教學期間,數學教師應當對學生已有知識以及生活經驗加以了解,繼而對探究教學實施分層突破。教師應當按照不同目標需求對數學課堂進行規劃,對探究路徑加以確定,確保課堂活而有序,靈而不亂。例如,對二次函數這個概念進行講授期間,在對概念進行引入之時,數學教師可以現實生活當中的情境為依據,通過簡單問題導入教學,進而形成概念。例如,數學教師可通過NBA比賽的有關視頻來對函數概念進行導入,由于很多初中生都參加過籃球運動,通過NBA的視頻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目光,讓其對接下來的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同時讓初中生明白籃球拋出之后的運動路徑是拋物線。而這個例子和初中生生活實際非常貼近,可以順利引出相應的探究課題,讓初中生參照生活情境形成函數概念[2-3]。之后,教師可給出一些生活當中的常見問題,如銀行存款、正方體表面積和邊長關系、矩形面積與長度和寬度關系等,進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
綜上可知,在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當中對探究教學這種方法加以運用,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加深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促使其提高學習效率,進而保證課堂效果。基于此,在實際教學期間,數學教師應當聯系現實生活,激發學生數學興趣,巧妙設計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規劃探究途徑,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同時把握知識脈絡,指導學生有序探究,進而讓初中生對數學知識進行主動探究,提高其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淑琴.初中數學中“二次函數”的教學策略初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3):125-126.
[2]趙鵬.初中數學探究教學案例研究:以反比例函數與一次函數課為例[J].現代教育,2018(6):56-58.
[3]沈輝.互助式教學在初中數學二次函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8,5(15):33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