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風
摘 要:數學學科是一門注重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學科,進入初中階段,是學生的認知感知能力、思維發展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初中數學課程中運用問題教學法展開教學工作,能夠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提升教學效率、符合新課標發展要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問題教學法,需要進行有效問題創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增加課堂互動等,全面推動數學教學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法;學生主動性
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嘗試運用問題教學法,能夠實現日常教學的發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更多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等。在運用問題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借助問題引導學生學習,也要實現與學生的雙向互動,達成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的成長奠定扎實的基礎,給學生帶來更多的關注點,實現日常教學的全面發展。本文即針對問題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問題展開討論。
一、創設有意義的問題引導
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嘗試運用問題導向法,能夠全面提升日常教學的效率,給學生帶來更多的關注,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等。創設有意義的問題加以引導,需要教師關注到問題的設定,從教學中展開討論,以期為學生的成長奠定扎實的基礎。在日常問題設定過程中,需要關注到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能夠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內容,問題教學法的開展,并不是漫無目的地提問,而是要針對教學內容加以討論,最終實現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熟悉教材,找到教材內容的發展,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其二,能夠把握學生的特點,針對初中階段學生的特點,找到班級學生的特點所在,有針對性地找到其中提出問題的針對點。對于學生而言,都有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間,在這個區間內,學生能夠“踮一踮腳尖”去夠到新的知識,而教師備課時需要做的就是準確地找到這個點,提出問題,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與成長。
二、引導學生的思考與探索
在問題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不能僅僅引導學生去思考與探索,是在提出問題之后的另一重要關注點。問題的設定與提出是“預設”,在此基礎上還應當有課堂的生成,很多教師在教學初期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預設與生成不符,也有些時候,當教師與學生交流過程中,就會發現,這與自己的教學設定是不一樣的,比如為何講的這么快?為何學生這里沒有反應,此時顯示出教師引導的重要性。需要關注到學生的成長,關注到在課堂中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梢試L試組織多樣的小組合作形式,或者是探究思路,引導學生去自主的思考。如在教學“勾股定理”的知識時,其中有逆定理的推算,這部分本身有兩種途徑,教師不妨先講一種可能,拋磚引玉,給學生以啟發,再引導學生去思考別的途徑,鼓勵學生討論、探究,進而找到新的方法。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有更多的獨立思考時間,還能在思考之余感受到探究的樂趣,而非死記硬背下來的定理。
三、鼓勵合作與互動探究
鼓勵學生進行互動探究,是在問題教學法開始運用之時,就要引導學生養成的習慣。合作與互動,包括學生自主的討論學習,在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安排小組合作、為學生進行小組劃分。在課堂中,可以以最為基礎的前后小組合作為準。根據課程內容,教師也可以選擇引導學生進行分層分組,將不同學習情況的學生安排在一個小組,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一同學習發展,互幫互助,推動學習成長。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學中,也要關注師生的互動。傳統課堂教學中更多的是由教師講解、學生單向、被動地接收,但是在問題教學法之下,這樣顯然是不行的,只有師生互動,才能促使教師在接收到學生的信息之后,進行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等。
四、積極引導學生反饋
在課堂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意義就在于能夠與學生直接發生溝通,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疑問,在學習中有所思考,在思考之余提出自己的觀點,此時學生掌握了課堂的主動權。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反饋,也要給予學生反饋。引導學生反饋,需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開始階段,需要教師多給鼓勵,即使學生的問題有待考證、不完整等,也要鼓勵學生說出來。且聽到學生的問題,避免以“這個問題我們課下解決”這樣的方式進行回答,盡量以簡短的方式先作以回答。當學生的問題可以在其他同學討論中得到解決,且有討論的意義,教師可以隨機組織學生討論。整體而言,課堂以鼓勵為主,是問題教學法的關鍵。
在當前初中階段數學教學中,問題的提出與引導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等,都是教師需要探索的課題。只有學生掌握了自主學習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實現發展,為學生的成長奠定扎實的基礎,給學生帶來更多的關注點,實現發展,為學生的成長創設扎實的基礎,促使學生成長。學生不僅要有知識,更要善思考,養成獨立的數學思維。
參考文獻:
[1]李新萍.關于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教學法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10):65-66.
[2]夏興忠.試論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設問原則[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2,16(3):41-42.
[3]李奇斌.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問題教學法的策略[J].求知導刊,2015,16(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