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丹
摘 要: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已經成為新課改下初中美術教育所追求的基本目標,這是因為我國初中生在美術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千人一面”問題已經影響了我國多元化人才的形成與發展,并不利于我國國民經濟與教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將從鼓勵學生展開個性化藝術表達、保護學生的個性化藝術創作信心、組織個性化美術作業創作三個角度分析初中美術教師應如何促使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
關鍵詞:初中美術;個性發展;改革探索
從本質上說,美術課程本身也是以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大膽想象為基礎的,需要初中美術教師全面解放學生的雙手、大腦,給學生一定的話語權,為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做好準備。但是,我國初中美術教育看重的是學生是否能夠在規定時間內掌握充足的美術知識與標準技能,所以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臨摹要求,或多或少都忽視了學生的個性成長,降低了我國美術專業的人才質量。在一項社會調查中,有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對各類美術技能的掌握是最精準的,但是創作力卻十分低下。對此,初中美術教師應尊重學生個性,鼓勵學生多表現、多質疑,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一、鼓勵學生展開個性化藝術表達
初中美術課程并不一定是要培養出專業的美術人才,目的在于通過經典的美術知識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嘗試通過視覺藝術展開個人表達。從這個層面來說,促使學生在美術領域實現個性發展的基本前提是要保證學生的自由創作權,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藝術見解,以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與自由辯論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促使學生展開個性創作。
如在“熟悉的物品”一課教學中,筆者便準備了大量的靜物繪畫作品,希望學生可以自主表達描繪靜物外形所需要注意的基本問題。在靜物繪畫作品的啟發下,本班學生指出描繪靜物最重要的要素便是觀察角度,因為觀察角度直接決定了靜物造型的具體組成,以及光線明暗變化等多個繪畫因素。然后,筆者展示了同一幅作品在不同繪畫工具下的相關作品,包括水彩畫、素描畫、油畫等,讓學生了解到不同的繪畫工具將會直接影響最終的視覺效果。接下來,學生便闡述自己對于描繪靜物作品所應選擇的繪畫工具、構圖角度、表達手法等多個內容,據此展開藝術創造。
二、保護學生的個性化藝術創作信心
每個初中生在創作一幅視覺藝術作品時,都會融合自己的人生信念與生活態度,所以他們所選擇的創作手法、藝術表現形式甚至是事物造型都是不同的。如果當學生做出與標準答案不符的藝術創作行為時,我們以批評、責怪對待學生,那么將會打擊學生自信,使其重新回到教師所設定的藝術發展領域之中。但是,如果我們可以從專業角度客觀點評學生的美術作品,指出每個學生的藝術優勢與創作不足,則可進一步激發初中生的創作才能。因此,我們需要以個性化點評保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學會堅持自我。
如在“花的變化”一課教學中,本班學生需通過觀察花卉的生長形態作為描繪花卉圖案的基本前提,然后通過美術形式展示花卉之美,重點學習表現花卉變化的六個技法。在本課美術創作中,筆者發現有的學生只是簡單描繪了花朵的外形,以大篇幅的花瓣展示了花團錦簇的景象。這個藝術表現形式使得整幅作品看起來十分單調、空洞,無法給人視覺之美。然而,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這個學生就是為了通過簡單的花瓣來表達他曾經在花卉園區所看到的自然景象,希望通過緊湊的花朵感受各類花卉努力生長的積極性。對此,筆者先是肯定了學生的創作理念,同時為其講解了“留白”技法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重新設計了畫面布局,既保留了學生的創作理念,又美化了學生所創作出來的美術作品。
三、組織個性化美術作業創作
現在有許多初中學校依然十分看重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將美術置于副科教學地位,雖然會保證美術學科的基本教學課時,但是并不會布置充足的美術作業。然而,技能需要在練習中形成與發展,促使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也需要個性化的美術作業為輔助,所以初中美術教師應該設計并組織個性化美術作業任務,針對性地挖掘每一個初中生的美術創作才能,促使初中生在專項練習中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美術水平。
如在“耕牛·戰馬”一課教學中,本班學生需根據自己對耕牛、戰馬的印象展開美術創作,而筆者也為此設計了不同的美術作業任務:已經掌握了造型藝術手法,且創造力較高的學生應嘗試自主設計耕牛、戰馬的藝術造型,合理布局,選擇最能表達自己對戰馬、耕牛這兩種動物形象的繪畫工具;對耕牛、戰馬歷史故事了解甚少的學生需首先調查相關文化背景資料,從歷史圖片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耕牛、戰馬圖片進行臨摹,練習中國畫對線條的表現要求。
總而言之,美術學科本就是需要體現學生個性化特征的藝術學科,需要初中生根據自己的視覺藝術感官與創作才華才能完成基本的美術創作任務。因此,初中美術教師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鼓勵學生個性表達與自由創作,讓美術學科真正成為有利于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藝術殿堂。
參考文獻:
[1]李紅.探討初中美術中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8(22):166.
[2]林星.如何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發展學生的個性[J].美術教育研究,2017(7):167-16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