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鎮是全國最大的侗族村寨,當地保留大量本土化的地域特點、文化特色、傳統手工藝等,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侗族傳統手工藝已經漸漸流失,繼承與發展成為了現今面臨的最大問題。當地的幼兒園的環境創設采用侗族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文化相結合,侗族傳統文化在幼兒園中得到體現。幼兒園環境創設融合侗族傳統手工藝的元素,為幼兒提供一個侗族風情濃郁的物質環境,培養幼兒對傳統手工藝的興趣與愛好。本文對侗族傳統手工藝在肇興鎮中心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應用研究現狀進行分析與總結。
【關鍵詞】侗族傳統手工藝 幼兒園環境創設 現狀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省級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201710670008。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002-02
中國傳統手工藝是中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形式多樣,主要包括燒造、鑄鍛、染織、編結、木作、髹飾、雕塑等門類。中國工匠們利用不同材質的原料創造出豐富多彩、巧奪天工的各類手工藝品。侗族傳統手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也是中華傳統手工藝的一個部分。
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鎮是全國最大的侗寨村寨,2005年被評選為“中國最美鄉村古鎮”,同時也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肇興民族風情濃郁,強烈體現在當地的建筑風格和生活習俗當中。但是,在現今網絡時代的沖擊下,肇興侗寨的傳統手工業逐漸流失,于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幼兒園在環境創設中可以采用具有侗寨傳統特色的手工藝品,如侗布、侗錦和竹編等,創造一個侗族濃郁的物質環境,激發幼兒熱愛當地傳統手工藝,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綱要》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中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1]幼兒園環境創設與傳統手工業的相結合,是符合“環境為教育服務的宗旨”,因為環境創設的核心是以幼兒發展為目標。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應用侗族傳統手工藝的元素,從環境創設角度來說,是體現民俗文化的表現。現今,我國的美術教育對從西方傳入的漫畫、簡筆畫等內容引入較多,而對本民族文化漸趨淡漠,幼兒往往對流傳下來的民間工藝、文化不甚了解[1]。于是,我們在幼兒園教育當中,將侗族傳統手工藝潛移默化地融入幼兒園環境創設當中,從教育幼兒角度來說: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治國文化的豐富和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1]從侗族傳統手工藝本身角度而言,起到了繼承與發展的作用。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鎮中心幼兒園,通過對幼兒園環境創設中運用侗族傳統手工藝的元素,挖掘肇興侗寨幼兒園當前環境創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觀察法、訪談調查法、文獻法等方法進行研究,具體做法如下:
1.觀察法
觀察內容:觀察肇興鎮中心幼兒園的外部環境、觀察肇興鎮中心幼兒園的內部環境。
2.訪談調查法
通過實地考察,對肇興鎮中心幼兒園園長、幼兒園教師、幼兒園幼兒家長進行訪談,了解到侗族傳統手工藝在地方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應用現狀,并對存在的現狀進行討論。
3.文獻法
本文通過互聯網進行資料的收集與整理,了解到貴州侗族傳統手工藝相關的資料與文獻,為本文提供大量的理論依據。
二、侗族傳統手工藝在肇興鎮中心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應用現狀調查
(一)幼兒園的基本信息
肇興鎮中心幼兒園坐落在肇興鎮東南方方位,距離鎮中心較遠,與肇興鎮中心小學相鄰,是當地的唯一一所幼兒園。肇興鎮中心幼兒園于2014年9月份開辦,教職工總人數21人,幼兒總人數217人,分為六個班,小班、中班、大班各有兩個班。
(二)幼兒園的環境
外部環境:幼兒園建筑風格與當地居民建筑風格相似,都是以傳統的侗族干欄吊腳樓式為基本原型。幼兒園總共有兩層樓,幼兒園左邊部分與中間部分為幼兒活動區域與教師辦公區,右邊部分為教職工宿舍。幼兒園后面是一片較大的杉樹植被,周圍環境優美,為幼兒提供了比較安靜、舒適的自然環境。
內部環境:幼兒園內部結構基本以磚木結構為主,走廊寬闊,幼兒活動區域敞亮。在幼兒園區角裝飾中運用較多的侗族傳統手工藝元素,例如,侗布、侗族蠟染布、侗族墻繪、稻草編織的草鞋與琵琶、草帽等。
(三)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對侗族傳統手工藝的應用
筆者通過走訪肇興鎮中心幼兒園,對幼兒園的園長、教師和幼兒家長進行訪談;了解到當地幼兒園在環境創設應用侗族傳統手工藝是從2017年開始的,同時,縣教育局和當地政府也沒有硬性要求在環境創設這一方面必須融入侗族傳統手工藝,所以,幼兒園在這一方面起步較晚,也沒有取得較明顯的積極作用。在幼兒園一位小班教師的帶領下,筆者參觀了整個幼兒園的環境,從室外到室內,筆者發現幼兒園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比較明顯的侗族傳統手工藝的元素。
1.樓梯間:主要用墻繪和掛飾的方式對樓層樓梯間進行裝飾,墻繪的內容是以侗族人的物質文化及社會生活風貌為素材,例如:侗族人制作腌魚的七個環節——捉魚、挑魚、腌鹽、破魚、蒸糯米、制魚、腌魚,描繪出侗族人的生活特征、習性,將侗族人生活一片祥和的畫面展示出來。掛飾的主要材料是侗族竹編織品和草編織品,有草帽、竹帽、簸箕,帽子和簸箕上還描繪團案與色彩,起到了裝飾墻壁的作用。
2.教室走廊:走廊的天花板掛有兩條寬長的侗族蠟染布料,布料上的裝飾團案有侗族鼓樓、侗族動物圖騰等元素。蠟染布料的掛法和當地婦女晾曬布料的方式一致,展現了獨特的生活文化。
3.區角:在美工區,有關于侗族銀飾的制作,材料以錫紙為主,例如,制作侗族婦女的銀耳環、銀梳子、銀帽子、銀項圈等;在科學活動區的植物角,運用當地的竹子為植物的花盆,有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綱要》明確提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資源,擴展幼兒生活與學習空間?!?;在角色表演區,提供大量的幼兒侗族服飾,顏色各異,樣子精美。
4.墻飾:墻的裝飾運用大量的侗族傳統手工藝,例如在幼兒活動室的墻面,有侗布制成的宣傳欄、小型侗族服飾的裝飾品、侗族刺繡制成的貼畫、侗族手工布包、侗族婦女的肚兜和裙子、侗族的手工草鞋。有一些墻飾作品,是幼兒與教師一起制成的, 例如侗布剪成的連衣裙、稻草編織成的琵琶、簸箕上繪有侗族婦女的銀飾等。
三、侗族傳統手工藝應用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所面臨的問題
(一)缺乏相關政策的支持
2010年頒布的《中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努力提高農村學前教育普及程度”。農村學前教育成為未來十年的發展的重點和難點;貴州省在2013年1月份制定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中的保障措施中提出“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重點發展農村公辦幼兒園、大力發展城鎮公辦幼兒園;2017年9月份,黎平縣教育局發出貴州省幼兒園基本辦園標準(試行)。
肇興鎮中心幼兒園在2014年9月份開辦,在四年的時間中它僅僅達到了貴州省一個標準鄉鎮幼兒園的要求,它還沒有開始關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應用侗族傳統手工藝這一方面,同時當地縣教育局和政府也沒有相關的政策去支撐幼兒園在這一方面的發展。
(二)幼兒教師師資、專業技能的限制
據調查統計,貴州鄉鎮幼兒園教師數量嚴重不足。肇興鎮中心幼兒園每個年齡班一個教師和一個保育員,同時在其中大部分教師的學歷為??飘厴I生,教師缺乏理論上的知識,同時大多教師不是本地人,他們更加不了解侗族傳統手工藝。在對幼兒園教師訪談中,了解到會簡單制作侗族傳統手工藝的教師僅有兩位,能運用侗族傳統手工藝融入教學的教師微乎其微。當地的幼兒園師資原本就比較緊張,根本無法滿足教師掌握侗族傳統手工藝的要求。
(三)幼兒家長沒有意識到繼承侗族傳統手工藝的重要性
侗族傳統手工藝的繼承與發展是依靠手藝人手把手的教學方式才能學會的,但是大多數的手工技藝方法只有當地的高齡老人掌握。侗族傳統手工藝作為一個經濟收入來源的方式,大多數的手藝人是不外傳的,所以導致大多數人只是掌握一些比較的簡單手工藝的制作,一些難度較高的手工藝制作方法已經消失,傳統手工藝品已經漸漸流失。筆者在對當地幼兒家長的訪談中了解到,大多數家長沒有掌握侗族傳統手工藝的制作,一些婦女會簡單的侗族刺繡、侗布制作、編織侗錦,但是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只需要在學習方面表現優異,根本不需要培養他們對侗族傳統手工藝的興趣,更不需要掌握侗族傳統手工藝的制作方法。侗族傳統手工藝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文化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同時它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部分,它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因此,導致侗族傳統手工藝的繼承與發展迫在眉睫。
(四)現代化對侗族傳統手工藝的巨大沖擊
1.旅游商業化
夏蓉高速的修建,貴廣高鐵的開通,肇興鎮的旅游業迅速得到發展,從而也導致了肇興鎮與其他旅游古鎮地一樣變得商業化。肇興鎮街道的店家大部分是外來的商戶,當地售賣的特色物質文化較少?,F今,大部分古鎮售賣的東西越來越一致,導致侗族傳統手工藝沒有很好的推廣和宣傳,也沒有讓游客親自地體驗到侗族傳統手工藝制作的過程。例如,工業制成的工藝品,消耗的人力、資源、時間都是較少的,當地的商戶為了滿足游客的需求,大多數侗族手工刺繡被現代化工業取代,成為了機器刺繡,侗族傳統手工藝的匠人漸漸轉業,各種各樣的侗族傳統手工藝品逐漸淡出現代人的視野。
2.教育的沖擊
侗族地區的教育事業受到了國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和貴州省教育政策的擁護,越來越多的人受到了中小學的教育,教育的內容大多以漢文化為主,但是侗族傳統文化和傳統手工藝沒有受到重視,導致當地的特色教育事業并沒有得到很大的發展,例如,中小學教育并沒有涉及侗族傳統手工藝的普及、培養學生對侗族傳統手工藝的興趣、學習侗族傳統手工藝的制作方法等,導致了侗族傳統手工藝受到忽視。
3.文化觀念的轉變
隨著全球文化的迅速發展,當地人的文化觀念逐漸漢化,導致了人們逐漸忽視本民族的文化。在物質生活豐富的社會,更吸引人眼球的是新奇,而傳統工藝默默的被貼上了陳舊、落后的標簽。[2]相對于侗族傳統手工藝,他們更容易接受工業制造的工藝品,認為它們外形精美、時尚潮流、受人追捧和充滿新鮮感,導致侗族傳統手工藝被時代所拋棄。
參考文獻:
[1]李紅雨主編. 幼兒園環境創設.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年11月,第21頁
[2]王桃紅.湖湘傳統工藝的傳承與保護研究[J].青年時代,2017年,(第9期).
作者簡介:
彭維成(1998-),男,侗族,貴州黎平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