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雪銀
摘要:本文從學前兒童繪畫與欣賞能力的發展階段理論出發,重點論述兩個階段能力發展的特點。通過對比研究得出結論,對日后的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研究起到引導作用。
關鍵詞:學前兒童;繪畫;欣賞;發展階段
從呱呱墜地的孩童到嘗試與自然人溝通具有正常身心發展的兒童,他們都是從隨意涂抹的繪畫表達中成長,突破完善自發表現。許多學者認為有以下幾個過程,涂鴉期——圖形——圖形的組合——曼陀羅——太陽——蝌蚪人——其他奇怪形狀——美術的國際性。經過美術教育的不斷發展,他們對美術作品進行歸納、提煉得到許多特征及表現方式,我們需要準確把握兒童美術的本質及特征。學前兒童的繪畫能力和欣賞能力正在這種特征中不斷演變而生,他們將畫面進行選擇與組合,避免這些圖形重疊,形成獨自的圖形界限。最終完成圖形的融合。他們根據水平和垂直關系的處理,完善事物間的關系表達,達到動態表現一致,逐步審視透視關系及色彩知識的運用。學前兒童美術能力的發展是學前兒童美術的基礎,根據學前兒童美術發展的實際狀況,針對學前兒童的繪畫和美術欣賞兩個方面的發展階段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以下論證。
一、學前兒童繪畫能力的發展階段理論及特點
(一)中外關于學前兒童繪畫能力的發展階段理論
外國學者白特的觀點可謂最系統的兒童畫進化發生學理論綱要。他認為有以下幾個階段。涂鴉階段(2~3歲)、3歲達到高峰。劃線階段4歲,通常畫蝌蚪人、已經能夠自我控制自己的思維。圖形的象征階段(5~6歲),人能夠完整繪制但仍是略顯粗糙的象征圖形。圖形的寫實階段(7~8歲),圖式化已經相對趨于細節化,能夠天馬行空的思維。視覺寫實階段(9~10歲),根據自然繪畫的真實水平已經有具體經驗的布置畫面,可以先畫平面再畫立體。抑制階段(11~14歲),兒童繪畫的興趣由繪畫本身轉移到以語言為媒介進行表現,已經有了自己喜歡的各種繪畫傾向。藝術復現階段即青少年早期(15~歲),繪畫成為真正的藝術。
我國學者陳鶴琴將兒童繪畫發展理論分為4個時期。1.涂鴉期包括波形圖、亂絲圖和圓形圖三個階段。2.象征期,兒童的圖畫由圓形逐漸分化成所畫的圖畫,表達情感。3.定型期,關鍵性時期由簡單到復雜、由正面到側面、由呆板到活潑、由觀念到空間、由動作到情節、循序漸進的表達。4.寫實期,能夠真實客觀的反映客觀現實,將活動的范圍擴大化到生活經驗,圖形內容更加完善豐富。由此,中外對學前兒童繪畫能力的發展要求基本一致,在詳細內容中也有共生之處。
(二)學前兒童繪畫能力的發展階段特點
我認為,每個兒童是自我條件的個體,基本教育方向是一致的。具體包括:1.涂鴉階段。(1)無控制期。兒童一歲半左右甚至更早僅憑一支畫筆信手涂鴉。所畫線條有橫線、豎線、斜線、曲折線、螺旋線,他們樂此不疲的做著愉快的機械運動。(2)有控制期。不教自會,他們有意識的上下或者左右滑動,能夠控制肌肉動作、進行重復性的練習。鍛煉手臂的靈活性,可以畫出不封口的形狀、封口的圓形,復線圓形和渦形。(3)命名涂鴉期。這一時期他們意識到所畫的線條與實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并存在部分差異。能夠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隨時間的變化而更改繪畫的內容。2.象征階段。兒童憑借主觀印象,繪制出物體的粗略形象。圖像只是簡單的圖形符號和標識,看不到完整的形象。(1)早期象征階段。所畫內容由于知覺不完善與實物之間缺乏綜合概括能力。所以所畫內容往往與實物相差甚遠。(2)中后期象征階段。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能夠掌握較多的基本圖形和線的構成,能夠描繪很多內容包括人物、動物、植物、自然景物、交通工具。3.圖式階段。學前兒童在不斷的學習與進步中視覺感受性不斷提高,手部大小肌肉進一步發育。(1)早期圖式期。早期圖式仍然保留一些象征期的特點,隨著認知發展手臂的協調能力不斷提升,他們能夠獨立創作各種圖形、在融合的色彩上追求精益求精。由于不斷的學習,對色相明度和飽和度有充足的辨認能力。基本按照物品擇色,并在輪廓內增加一些顏色的協調性,在空間上逐漸擺脫統一基底的保守構圖,他們嘗試全景構圖、開始具有層次、遠近大小、重疊透明的表現。(2)后期圖式階段。這一階段已經能夠運用流暢的線條表現物體的現象并用細節來展示物體的基本特征。兒童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合理的布置畫面,為畫面創造一個統一的色調和環境支撐。如森林綠色、天空藍色,紅色代表炎熱,綠色代表春天,金黃色代表豐收,這一階段的兒童努力嘗試在一個固定的角度去觀察事物的物體關系,即便出現遮擋式圖示,也需要更多情節性的內容表達。
二、學前兒童欣賞能力的發展階段理論與特點
(一)中外關于學前兒童欣賞能力的發展階段理論
外國學者加德納從多種藝術領域出發,將剛出生到20歲具有審美感知能力的孩童的審美發展分成五個階段。1.嬰兒的感知(0~2歲),他們通過刺激物的引導刺激兒童大腦發育。2.符號的認識(2~7歲),這一時期兒童形成同類事物的表象,但沒有具體的風格特征以及技巧的表達,他們從自身出發表現明顯的偏愛。3.寫實的高峰期(7-9歲),他們習慣古板、僵化的臨摹作品,擅長將實物完整真實的呈現在世人面前。4.“寫實主義”高峰的衰退和審美感受性的出現(9~13歲),這一時期處于巨大轉換期,大多數人對美的標準產生分歧且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和感受性,適當讓孩童敞開心扉表達自己對作品的偏愛。5.審美專注的危機期(13~20歲),由于情感態度以及外界物質的影響,他們從藝術形式中不斷剝離出來,表現出對藝術作品的相當喜愛或者漠不關心。
我國學者屠美如在《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一書中表明,他認為兒童美術欣賞具有兩個發展階段。1.本能直覺期(0-2歲),這一時期兒童的生理機能決定本能快感,他們不能夠獨立完成作品,但是他們有強大的注意力,嘗試通過協調活動與家長交流,這些本能的反應需要直覺行為觀察并逐步提高。2.感知形象期(2-7歲),隨著認識能力的發展,美術欣賞主要表現對作品的感知,審美內容超過了針對作品形式的感知,通過造型、設色、構圖、空間關系,對色彩情感的象征效果不斷加強。他們喜歡感知體會繪制自己熟悉的和令人愉快的美術作品,通過色彩鮮艷與喜愛程度來判定兒童作品的好壞。
(二)學前兒童欣賞能力的發展階段特點
主要包括兩個階段。1.生理性的直接感知階段(0~2歲)。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嬰兒在最初的幾個月發展相當迅速。他們對明亮物體,尤其是具有高度識別性的彩色圖像相當感興趣。對無條紋、無明度,以及單色的物體很難引起他們興奮。2.主觀的審美感知階段(2~7歲),早期學前兒童的欣賞能力并沒有太大的直觀感受。由于知識不斷擴充美術理解能力提升,幼兒在感知作品中相對喜歡強烈、濃烈的顏色。畫面的色彩以及鮮艷程度更容易對畫面產生興趣。與此同時,貼近生活經驗展示關注的局部特征,都會吸引他們的眼球。
綜上所述,美術能力是隨著生理知覺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智力生活發展而來的。主要是螺旋上升由量變到質變、連續性以及階段性進步,這種階段的結束代表下一個階段特征的萌芽。所有兒童經歷的過程基本一致,具體差異性存在于每個家庭的教育水平和年齡特征與個性特點。即便差異相當巨大,也改變不了整個過程的定向性與先后次序。也就是說美術發展的能力不但體現在自我中心向客觀化發展的趨勢且與美術的發展年齡息息相關,兒童的階段發展是一個從自我中心到更廣闊平臺發展不斷進步的循序漸進過程。
參考文獻:
[1]劉存剛.學前比較教育[M].科學出版社,2007.
[2]孫乃樹.新編美術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林琳,朱家雄.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董蟲草.藝術與游戲[M].人民出版社,2004.
[5]屠美如主編.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6]黎勤.對當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5).
[7]張軍強.兒童的美術教育[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09(03).
[8]王勝選.從“兒童畫”看其審美心理[J].藝術探索,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