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琳 蒲蓬勃 裴國棟 盧業美
摘 要:信仰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正確堅定的信仰能促使大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與自我超越,推動偉大中國夢的實現。本文研究了當代大學生信仰缺失的現狀,指出國際的復雜斗爭、外來文化入侵、人文和思政教育缺失、學生明辨是非能力的缺乏致使部分大學生信仰動搖甚至缺失,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措施,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
關鍵詞:大學生;信仰;缺失;思想政治教育
信仰在《辭?!穂1]中的解釋為“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正確堅定的信仰,能激發大學生拼搏的激情,明確前進的方向。一旦缺失了信仰,就喪失了民族的凝聚力,缺乏人文精神的灌溉,便也無法實現共同的夢想。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信仰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學生信仰缺失的現象普遍存在,廈門大學“精日”學生田佳良一事則進一步暴露出當代大學生信仰缺失的嚴重性。因此,大學生的信仰缺失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缺失的現狀
十八大以來,在習總書記為核心黨中央的領導下,嚴肅黨規黨紀,依法治國,不斷深入群眾,贏得了廣大青年學子的充分認可。廣大學子堅決擁護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堅定美好“中國夢”的信念,腳踏實地、奮勇拼搏。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復雜的國際國內斗爭中,外來文化的侵蝕,反動勢力的推動,市場經濟的急功近利,導致部分大學生信仰動搖和缺失。
當代大學生大多為90后,甚至00后,他們是沐浴著改革的春風誕生,隨著市場經濟的變革成長的一代。這部分學生沒有經歷過老一輩黨員的艱苦創業,不能夠切身體會祖國建立的艱辛,對黨的歷史不了解,對黨的一些精神和政策也沒有明確的認識。作為大學生,絕大部分都是共青團員,但作為一名共青團員,甚至一個團支部書記,對剛剛召開的團的十八會議卻無漠不關心,甚至不知道會議的召開。部分團員對共青團都不甚了解,入團也只是“從眾”“自尊”心理的驅動。進入大學后,部分大學生入黨的動機復雜。根據陳麗潔對大學生入黨動機的調查[2],其中48.3%是為了找個好工作,10.4%是希望得到領導的重視,10.1%為從眾,有共產主義信仰的只占31.2%。“田佳良”這類學生就是為了自身利益而申請入黨,缺乏真正的共產主義信仰。
二、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缺失的原因
大學生在思想和心理上還不夠成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處于初步建立階段,再加之對“枯燥無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厭學情緒,一旦他們的價值觀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蝕和一些社會不良思潮的侵蝕,很容易引發信仰的缺失。為針對性解決這一問題,需深入討論大學生信仰缺失的原因。
(一)國際文化入侵和反華勢力推動
隨著國際國內斗爭的日益復雜,國際敵對勢力有針對性的對我國青年學子進行思想入侵,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不斷對我國青年學子進行沖擊[3],各種西方文化思潮及反映西方普世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文化制品不斷的輸入中國。其手段多種多樣,有些隱秘不易被發現,一些西方連鎖餐飲通過贈送反映西方價值觀的玩偶進行文化輸出,潛移默化的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建立。
一些反華勢力通過鼓吹以個人為中心的“新自由主義”[4],對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權進行包裝,充當對中國社會主義和平演和顛覆國家政權的思想武器。部分受西方利用的學者及媒體,通過“歷史虛無主義”否定中國近代以來的成果和民族英雄。“董存瑞”、“狼牙山五壯士”都成為其否定的對象,甚至中國領袖都被抹黑。這些思潮的沖擊對一些缺乏歷史認知,理想信念不堅定的大學生影響極為嚴重。部分學生甚至認為自己了解到“真正”歷史而沾沾自喜,到處宣揚。
(二)人文教育的缺失和思政教育的乏味
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引導人們去發現人生的真諦,形成其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重理輕文的現象依然存在[4]。人文教育的缺失也導致了追求真理、默默奉獻、艱苦奮斗、開拓進取于團結奮斗精神的缺失。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和理想信念極為重要的渠道。但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說教為主,學生面對在他們看來“枯燥”而又必須“死記硬背”的理論時往往產生厭惡心理。部分學生在面對思想政治課程時“能逃必逃,難逃必睡”,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難以取得理想成果。
(三)網絡開放性與大學生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矛盾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互聯網技術也日新月異。由于互聯網的自由和開放,網絡上的信息包羅萬象,魚龍混雜。西方國家持續進行西方普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輸出。大學生心理上不成熟,社會經歷少,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對其中的垃圾文化和消極處世哲學奉為經典,致使部分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扭曲[5]。
除此之外,一些“精神鴉片”也在不斷侵蝕學生的理想信念?!敖^地求生”、“王者榮耀”等一些手機游戲軟件讓大學生“足不出舍”,“抖音”、“火山小視頻”等一些短視頻APP在校園內更是“橫行霸道”。一方面這類“精神鴉片”容易成癮,耗費時間和精力,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上課效率和質量;另一面一些短視頻APP為了博取關注率,放松審核標準,致使一些內容低俗、導向不正、毫無下限的視頻屢禁不絕。網絡文化泛濫對大學生侵蝕日益嚴峻,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對外界生活產生排斥與抵觸,對現實生活漠不關心。這致使他們開始懷疑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文化精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也或多或少的會產生動搖,從而造成信仰缺失[6]。
(四)市場經濟“拜金主義”、“實用主義”侵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在市場經濟“拜金主義”的沖擊下,部分大學生不再以精神上滿足為先,反而更加看重物質,是非得失以錢為標準。這種污濁之氣在不斷的向大學滲入,負面影響日益顯現[7]。面對這種思想的強烈沖擊,部分大學生政治信仰出現動搖,是非得失判斷標準異化,擔當意識、社會責任感、艱苦奮斗精神都被弱化,甚至部分學生出現了“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錯誤價值判斷。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大學生對能夠明顯增加自身就業籌碼的專業知識和資格證書日益重視,對就業“無作用”不能夠立竿見影的思想政治學習棄之不理。這種鐘情于實用性知識和專業技能課程的“實用主義”扭曲了大學生的價值觀,使他們做出一些錯誤價值選擇。
三、當代大學生的信仰重塑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為高校提供價值引領,培養大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必須加強文化媒體的輿論引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和教育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加強文化媒體的正確引導
為保證大學生的信仰教育能夠取得實效,首先要做的就是占領社會文化宣傳陣地,加強文化媒體的輿論引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鞏固大學生的信仰,促進其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現實且深遠歷史意義[8]。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正能量,潛移默化的改變大學生的社會認知,對大學生信仰的重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主動占領網絡思政教育新陣地
“互聯網+”的思潮為大勢所趨,利用網絡進行思政教育如疏通河渠,要“堵”更要“疏”,一味地禁止學生“刷抖音”、“玩游戲”非但堵不住,甚至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與對抗,適得其反。因此,社會和高校都需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政教育新陣地。大學生鐘情于“刷抖音”,何不讓這類軟件為學生思政服務?一些部門和高??梢越⒆约旱墓娞枺扇 芭臄z紅色根據地”、“表演歷史情景劇”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教育和引導。同時,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陣地,要加強自身校園網絡的建設,以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網絡思政教育?!熬€上”、“線下”雙管齊下,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
(三)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要有針對性的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進行探索和創新,增強時效性,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9]。一是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將現代教育技術真正融合到教學活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引進情景教學、實踐教學等教學方式,邀請部隊官兵通過一些實例講解時政,增強教學的時效性和趣味性;二是促進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在加強課堂理論學習的成效性的同時,注重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生活、了解國情、社情,投身于社會服務。組建實踐團隊,開展參觀考察、國情調研、貧困幫扶等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堅定大學生“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理想信念;三是大力推進課程思政改革。要不斷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加快推進由“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改革。所有任課教師都挑起“思政擔”,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毛主席在中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說過,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這里精神的核心便是信仰[10]。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廣大青年寄予厚望,“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更要“有點精神”,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辭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版.
[2]陳麗杰.當代大學生的信仰危機與重建[J].遼寧教育研究,2005(12).
[3]溫俊軼.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及教育對策[J].河北職業教育,2012,08(3):183-184.
[4]呂琦.當代大學生信仰缺失問題探討[J].學理論,2013(12):379-380.
[5]劉華,王娟.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及對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30(4):170-171.
[6]李德寧.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缺失及對策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2013.
[7]王青耀.淺談拜金主義思想對大學生的影響[J].中國教育教學雜志,2016(12).
[8]本社.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M].人民出版社,2013.
[9]王瑞."中國夢"背景下大學生信仰問題探究[J].求知導刊,2015(24):7-8.
[10]佟麗華.當代大學生信仰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