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 要:古代漢語課程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等文科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目前存在著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本文提出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的核心在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研究性學習模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具體可從教學內容的優化、翻轉課堂的運用、第二課堂的開辟和教學評價的多元化等四個方面進行改革和實踐。
關鍵詞:古代漢語;教學改革;學習模式
古代漢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中文系、漢語國際教育系的主干課程之一,是集工具性、理論性為一體,對于提高學生的古文閱讀水平以及培養漢語言文化素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雖然已經在全國各大院校文科類專業開設60余年,目前仍然存在著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單一、學生興趣不高等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教學內容與現實脫節。古代漢語課程主要學習對象是先秦以來形成的文言文,與現實生活距離較遠,學習理解起來難度較大,略顯枯燥乏味。其次,教學方法陳舊。由于教學內容龐雜,課時又一再壓縮,致使教師上課時多以講授為主、啟發為輔,其他教學方法很難開展。再次,教學手段較單一。多數教師仍是以ppt和板書相結合的方式傳授知識,對于基礎薄弱或未作預習的學生來說,每一節課都會感到知識量很大、難點較多。長此以往,學生畏難情緒產生,逐漸對本課程失去興趣。針對這一現象,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要改變脫離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單調的教學方法、手段之外,最主要是改變學習方法,應該使學生從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向研究式的學習方式改變。“研究性學習”,即注重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過程和多元的學習機會及體驗,以學生能力提升為培養目標,以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經歷為培養路徑,采取綜合性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1]
一、教學內容的優化
教學內容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要點之一。針對學生感到古代漢語教學內容枯燥與現實脫節的問題,我們可以進行內容優化。講授以通論、常用詞為指導,重點講解文選;每一篇課文以語言文字為基礎,延申到文化層面;教學方法也相應轉變為學生探究為主,教師引導為輔。比如講授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單元文選《左傳·鄭伯克段于鄢》,首先,預習課文階段指導學生利用字典辭書閱讀文選,并且劃出疑難字詞、難懂的句法;其次,課堂上分組討論,組織發言,由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本課出現的字、詞、語法;最后,啟發學生思考,問“這一課如果用一個字來貫穿,是哪一個字”,學生會脫口而出“孝”。接著,PPT放出“孝”的甲骨文字形,從字形構造上讓大家理解古代的“孝”是什么意思,引出《孝經》、《禮記》等文獻中古人孝敬長輩的故事,由古及今,讓學生圍繞“今天的我們應該如何孝敬長輩”來做主題發言。另如,講授第三單元文選《論語》、《禮記》時,可以圍繞著儒家的教育原則、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政治主張,讓學生找出相應的語句,翻譯原文,并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談談體會。因此,面對古代漢語教學遭冷的現實,古代漢語教師應不斷嘗試優化整合教學內容、在日常教學中重視文化知識的滲透,增強趣味性,提高古代漢語教學的效果。
二、翻轉課堂的運用
隨著工業4.0時代的來臨,網絡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更為深刻。教育也應該利用互聯網的便利與時俱進。近年來興起的翻轉課堂,成為了國內外教育技術改革的熱門話題。古代漢語課一直存在著課時不夠、學生學習勁頭不大、學習效率不高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翻轉課堂來加以解決。我們以王力《古代漢語》教材其中一篇課文《詩經·關雎》為例,來展示一下怎樣開展翻轉課堂和它的教學效果。
在講解《詩經·關雎》時,課前先要完成四個步驟:第一、教師預備課。備課過程中除了廣泛查閱相關資料——即備教材、備教案之外,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基礎,備學生也很關鍵;第二、教師錄制視頻。視頻要簡潔明了,把要講的重要內容——《詩經·關雎》相關的背景知識、重點的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用字情況、用韻體例,以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去思考,時間壓縮到10-20分鐘;第三、學生觀看視頻。讓學生利用教材以及教師分發的數字材料學習課文,思考問題,做好上課準備;四、教師再備課。通過線上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了解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教師做好上課準備。
上課采取五個環節:第一、合作探究。在上課時讓學生提出在課文預習準備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并展開分組討論。第二、釋疑拓展。教師給出思路,并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字詞、語法現象、用字情況、詩經押韻等問題做出解答。接著讓學生就課文出現的與現代漢語密切聯系的語言現象進行拓展思考。再以分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進一步開拓思路,并學會自主探究新的知識。第三、練習鞏固。教師設計一些學生容易出錯的字詞句,讓學生進行針對性訓練,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第四、自主糾錯。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指出別人的錯誤,分析錯誤的原因所在。在這個環節當中提示學生注意語言的三要素——形音義,仔細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時讀音和詞義的理解是否正確。第五、反思總結。最后,由老師和同學一起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總結本次課的重點和難點,并對《詩經·關雎》出現的古今字、通假字、連綿詞、古今詞義演變、使動用法、詩經用韻等語言現象進行歸納總結。通過這樣新的嘗試,能夠把被動式學習和主動建構式學習的優點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視頻,使學生準確、高效、系統地學習知識;通過課堂討論、教師答疑,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第二課堂的開辟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強調:“要圍繞學生刻苦讀書來辦教育,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2]第二課堂的開辟,是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業挑戰度、提高就業率的重要一環。
(一)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開展一系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校園活動來推動和促進古漢語教學改革。比如舉辦“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可以設置“學富五車”、“說文解字”、“巧對對聯”、“妙筆生花”等四個模塊,讓學生們通過團隊協作和游戲競賽的形式,輕松愉快地積累傳統文化知識,閱讀優秀古代文獻,掌握并學會做對聯,學會現場創作詩詞,并鼓勵他們把古典音樂、舞蹈、書法完美融合在詩歌創作之中。這種做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們對于古代漢語的熱愛和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加強傳統文化對學生的熏陶,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達到雙贏的目的。還可以舉辦“魅力漢語”相關活動,旨在提高學生掌握語言文字規范,領略漢語文化的魅力。可以設置“妙語連珠”、“吟詩作詞”、“漢語源流”、“漢字演練”等四個環節,考察學生在成語積累、詩詞知識、國學素養和漢字使用等方面的能力。使學生通過活動重拾古典詩詞的精華和魅力,分享漢字和漢語言文化中蘊藏的智慧與文明。另外還可以舉辦“經典文獻誦讀大會”等活動,寓教于樂,豐富校園生活。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能深化校園文化內涵,還能使大學生情感得到升華,認識到學習古代漢語的意義,產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知行合一”的滿足感。
(二)加強國學基地的建設
積極整合利用教育資源,加強高校與中小學的合作,建立各種層次的國學教育基地,讓經過系統學習古代漢語的大學生投入到一線教學中去。根據授課對象的年齡層次、接受能力和認知結構,分年級、分階段教授國學[3]。可以為低年級開展蒙學教育,把所學的造字法、古音韻、詞義演變、歷史文化常識以通俗、簡明、活潑的語言傳授給小學生們,幫助他們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展識字量,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中年級可以開展韻讀教育,將所學的韻腳、平仄、詩律、意境等知識活用到教學當中,讓小學生體會到音韻格律之美、培養良好的漢語語感。高年級可以開展經學和子學教育,可以利用所學的先秦語言的特點、時代背景、思想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來教他們古代散文的閱讀技巧和寫作方法。大學生給小學生上國學課,他們在感受國學博大精深的同時,將古代漢語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進行有效的銜接,鞏固古代語言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文化素養、人文精神、民族意識以及健全人格。
(三)加強留學生教育合作
識字教學是留學生漢語水平提高的關鍵,也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因為漢字字數繁多,結構復雜,難認、難記、難寫,所以對于留學生來說很難掌握。要解決這一問題,最主要就是充分利用漢字的特點和規律,通過理據識字法進行教學,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理據識字法,最早出現于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六書”理論,這在古代漢語課的文選和通論部分已充分講解。系統學習過“六書”理論以及相關文字學知識的學生,完全有能力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留學生識字教學中去。比如,在給留學生講解“日、月、馬、豕、犬、山、水、火”等漢字時,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在古代漢語課所學的古文字知識,畫出其對應的甲骨文字體,講解漢字的造字理據,幫助留學生理解,達到會認會寫規范漢字的目的。
(四)參與古籍整理工作
古籍整理與古代漢語息息相關,是古代漢語教師進行科學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學術研究的根基。對于學生也是非常有益處的,參與古籍整理工作,能夠充分檢驗學生古代漢語的學習水平、學習能力,幫助我們及時發現學習的薄弱環節,是提高古文閱讀水平的有效途徑。為了有效利用時間,使教學和科研相互促進,可以把其中一部分與課程相關、難易相當的古籍整理工作交給學生去做,既培養了學生古代漢語語感、閱讀水平,也能檢驗學生的知識水平、吸收能力,為以后教學工作的改進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教學評價的多元化
評價在教學活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激勵學生學習行為,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所以,教師應注重應用教學評價手段,并且使教學評價多樣化。
(一)評價主體多樣化
教師不再是唯一評價主體,更應凸顯學生的價值,鼓勵他們主動參與課堂評價。今天的大學生已是00后,個性張揚、活潑,喜歡接觸新鮮事物,喜歡在寬松的環境中學習,他們可以承擔起評判其他同學的職責。學生之間的互評,可以成為教學評價的一部分。
(二)評價標準多樣化
因為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努力程度,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學生,往往會影響老師對他們的印象和評分。所以應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給以不同的評價標準,對于鼓勵后進生具有重要作用。
(三)評價內容多樣化
評價不能只有期末考試成績來決定,還應包括平時學習情況,比如參與課堂活動情況、參加課外活動情況、平時作業、學習筆記、問卷調查、學生互助情況等。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環節,都應考量這些元素。
五、結語
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的核心在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研究性學習模式。可以通過創新教學內容讓學生們學思并舉肩負起傳承文化的重任,可以通過使用翻轉課堂的手段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可以通過開辟第二課堂的途徑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通過教學評價多元化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這四個方面對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性、研究性的學習能力,特別是科學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起到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莫甲鳳.研究性學習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實現路徑———以華南理工大學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3):158.
[2]別敦榮.論高校內涵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6(5):28-33.
[3]馬琳萍,王秋雯,侯鳳翔.現階段小學國學教育問題舉隅及對策分析——以河北省小學國學教育為例.社會科學論壇,2010(23):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