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珩
摘 ? ?要: 校本課程作為學校實施的“三級課程”之一,能充分運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特色資源更好地滿足學生發展需求,體現自主性、多樣性、創造性等特點。常州市第二中學的校本課程“至圣先師的智慧故事”,在開發中遵循以生為本的開發理念、挖掘府學文化的校本資源、設計府學特色的文化活動、建立全面多元的評價機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發揮了校本課程應有的價值。
關鍵詞: 府學文化 ? ?校本課程 ? ?課程開發
筆者任教的常州市第二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作為“千年府學、五朝文廟”的所在地,處處散發著濃厚的人文氣息。2013年學校成功創建了江蘇省府學文化課程基地,構建了府學文化特色課程體系,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將豐厚的歷史積淀有機融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中,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其中,筆者自主開發的校本課程“至圣先師的智慧故事”就是結合學校的府學文化特色,以孔子的思想為主線,從了解孔子生平到感受孔子智慧,讓學生深入學習孔子在修身、養性、待人、問學、教育、為政等方面的獨到見解。本文現以本課程為例,分析府學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策略。
一、遵循以生為本的開發理念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指出: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普通高中課程要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促進人才培養模式轉變,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可見,無論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還是校本課程,所有課程在開發和實施中都必須基于學生立場,體現以生為本的課程理念。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針對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特長,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和實施的課程,因此較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將更著眼于發展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特長,充分體現師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校本課程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起點。因此,開發校本課程前,首先必須對學生的需求進行合理地評估。
在開發“至圣先師的智慧故事”這一校本課程之初,筆者先設計了一份以“你對孔子知多少”為主題的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匯總,獲取校本課程設計與編制的相關信息,進行課程整體規劃,然后確定每課的教學主題,細化具體內容。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將全班學生分成6人—8人為一組的學習小組,課前布置學習任務,讓指定小組的學生做好充分準備。課上10分鐘指定小組學生進行與孔子相關典故的情景劇表演,讓全班同學在體驗經典中積極思考、引發討論,深入領會孔子思想。
二、挖掘府學文化的校本資源
為適應國家人才培養需要,校本課程可以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分類分層設計,讓學生自主選擇,從而滿足不同學段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學生發展。校本課程特色鮮明,能充分體現學校的文化底蘊。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學校的各種資源,為課程開發與實施提供充足的養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體驗機會,提高課程資源的利用率。
常州市第二中學至今保留了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常州府學的舊址,新建了雙杰廣場、千句文碑廊等建筑,這些傳統建筑彰顯了府學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荊溪流芳、甌北風騷、大觀榮賜、進賢登科等“府學十八景”古樸典雅,讓師生穿越時空與府學文化零距離接觸。筆者在開發校本課程時,充分挖掘體現府學文化的各種校本資源,將古典優美的校園環境和深厚積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搜集整理文字、照片和其他影像資料,利用學校網站、微信公眾平臺宣傳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擴大府學文化的影響力。
三、設計府學特色的文化活動
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實質上是學生自我開發學習潛能的過程,是學生學習過程激活的過程。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的特點,教師應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盡可能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內容,貼近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實際,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做到難易適中、內容新穎、形式豐富,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課程教學作為民主的、積極的和創造性的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學生成為追求真、善、美的主體,促進每個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
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筆者始終把學生放在課程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狀況出發,設計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具有府學特色的文化活動。通過這些文化活動,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受孔子思想的熏陶,感受孔子的大智慧。
1.參觀校史館,走近孔子生平。
在第一課的活動設計中,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學校校史館,欣賞佇立在館內的一尊孔子銅像,銅像上方掛著“萬世師表”的匾額。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孔子生平,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孔子也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通過參觀校史館,觀看豐富的史實資料,如:孔子杏壇講學圖、孔子圣跡圖等,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經典《論語》。
2.故事賞析,了解孔子思想。
課前教師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搜集孔子的相關故事,培養學生搜集資料、整合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加工創造的能力。課堂上通過深入探討故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并鼓勵學生積極上臺發言,勇于展示自我。教師引導學生從教育思想、治國思想、道德思想等多方面了解孔子,汲取孔子智慧。
例如,師生共同分享“子貢誠信成巨賈”的故事。據史料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貢善于雄辯,辦事通達,善于經商之道,曾經經商于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子貢遺留下誠信經商的風氣,為后世商界所推崇。誠信幫助他成了巨賈,正應了孔子的那句“言必信,行必果”,即說話算數,辦事果斷,體現了誠信是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和行為準則。結合上述故事,教師引導學生講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重點指出公民層面必須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教師講述誠信的重要性,并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對誠信的踐行,分享誠信帶來的收獲。
3.反思踐行,分享孔子智慧。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而知新”表明了新舊知識之間具有聯系,只有經常溫習以前學習過的知識,才能舉一反三,從中發現新知識,為現在所用,并使自身學識得到提高。學知識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孔子的至理名言“溫故知新”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省:在每天學習過程中,自己是否做到了“溫故知新”?讓學生結合自身學習實際談談溫故知新的重要性,并相互間交流學習方法,如:如何復習舊知識,如何預習新知識,怎樣把握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等。
四、建立全面多元的評價機制
就校本課程開發而言,評價過程是一個判斷校本課程開發價值的過程,評價的目的在于診斷開發課程的相對價值,根據學生的特點預測教育的需求,不斷調整和改進教育內容,并確定課程所要實現的目標,最終滿足學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1.突出過程性評價。
學校制定校本課程學習考核實施辦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多種機會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匯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材料積累,展示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進步,把校本課程的學習過程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記入學生的綜合素質檔案。由于“至圣先師的智慧故事”這一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采取質性評價的方式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不是用簡單的分數評價。
2.完善結果性評價。
采取多主體評價的方式,如自我評價、同伴評價、集體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通過一學期本課程的學習,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評價,有助于實現評價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讓學生自行選擇感觸最深的孔子某一方面的思想,撰寫心得體會,在全班交流分享;或者撰寫以“我看至圣先師的智慧”為主題的小論文,闡述自己的見解,選出優秀論文在學校展評。
參考文獻:
[1]朱志平.校本課程開發技術與流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2]徐麗.校本課程有效評價的實踐與研究[J].基礎教育參考,2018(1).
[3]張斌.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建設[J].教學與管理,2018(6).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府學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課題編號:B-b/2015/02/02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