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東
【摘要】全人教育這種教育模式對于學生人格的養成與促進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之中引導學生逐步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是技工院校教師需要實現的基本教學目標。文章主要探究了在新形勢下技工院校教學中全人教育理論在德育教育中的滲透方法。
【關鍵詞】技工院校;德育教育;全人教育理論
一、全人教育的三大基本特征
(一)全人教育具有整體性
全人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在當今時代發展中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全人教育具有整體性的基本特點。全人教育的教育目標十分宏大,其不僅僅要求被教育者具有良好的學習成績,而且要求其具有一個良好的素質,這對于被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時也給教育者自身帶來了一些挑戰。這與全人教育強調整體性的基本特性是分不開的。
(二)全人教育具有發展性
在新的教育時代中,我們在進行教育模式與教育事業的改革時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充分體現全人教育的發展性特點。全人教育的發展性體現在它強調的是被教育者的長遠發展與長遠教育,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其一段時間的表現。當然,這種全人教育在實際的教學應用過程中也不僅僅看學生在學校中的表現,而是將眼光放得十分長遠。教育者在使用這種教育方式的時候應該認識到這是一個長期的、持續性的動態過程,這一過程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全人教育具有轉化性
作為一項綜合性十分強的教育模式,全人教育也具有較強的轉化性。全人教育是一種將外向的教育逐漸轉化為內向教育的教育模式,在這個教育方向相互轉化的過程之中,不僅僅對于學生自身的學習誠意有著較大的要求,而且對于學生的受教育程度等也具有很高的要求。在此過程之中,最重要的是通過全人教育這種教育模式將學生培養成適應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全能型人才,將學生培養成能與社會、環境、他人、自然進行相互融合的人,并且使學生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這才是全人教育轉換性的根本目標。
二、充分認識技工院校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要性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教學教育觀念獲得了重大的改變,在新體制的教育之中,發展先進的院校教學是當前技工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技工院校教育模式中,我們應該根據新時代的制度改革,對目前的教學與教育體制進行完善[1]。對技工生加強德育教育作為一項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在院校教育中應該引起教師的充分重視。通過這樣的德育滲透教學方式,可以采取分工合作與學習資源共享的院校學習。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通過彼此之間的相互合作,在學習中互幫互助,并逐漸完成學習目標,對于學生自身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技工院校課程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滲透。
在技工院校充分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十分重視全人教育理論在實際德育教學中的應用。只有認識到全人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夠在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中促進學生教育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三、采取切實可行的德育滲透對策
(一)矯正教育目標,彌補學生的人文素養缺失
在技工教學中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在今天技工生的教育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此舉技工教材中的一個典型例子說明如何在技工院校教學中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2]。在技工院校教材中,我們可能會學到有關相處之道的知識。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相處之道的教學時,可以借鑒元代郭居業所著的《二十四孝》中的例子,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導。在這本書中,作者在描述“臥冰求鯉”故事的時候耗費了大量的筆墨,通過對這則故事的講述,技工院校教師應該啟發學生對其中的內涵進行一定的想象與聯想。教師結合這則故事為學生提出幾個基本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這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子女究竟應該怎樣和自己的父母相處,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在院校的學習中,不同的學生對待這個問題會提出很多不同的見解。有些學生認為,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解釋和分析;有的學生認為,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到市場上去買魚,而不必通過自己的方式獲得魚。教師結合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去探究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建立怎樣的人際關系,這對于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充分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此外,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選擇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適當地引入一些優秀的典故,在豐富學生課外知識的同時,還能達到促進學生德育成長的效果。最后,教師通過設計一定的課程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在實際生活中傳統文化知識的應用,并對其進行深刻的本質挖掘。結合社會的發展,將傳統的文化知識與現代社會發展相互結合,是新時代賦予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這也是對技工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一種彌補方式。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技工院校德育教育
技工院校的教材中涉及的一些知識點與我們目前的實際生活掛鉤。例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在現代社會中的城市垃圾問題以及一些人口問題表現得越來越嚴重[3]。而在城市化建設之中,由于未來的城市化建設仍需要進一步發展,我們必須對資源與環境重點關注。教師在講授這一部分知識的時候,可以與目前的資源與環境發展相結合,啟發學生對現在的資源與環境發展狀況做出一個清醒的認識,進而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只有提高學生將理論轉化實際的能力才能夠促進德育教育工作取得最終的進步,這是當前教育事業充分發展的重要前提。
(三)以人為本,擺脫舊的教育模式
當今社會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技工院校學生提升自身素養的同時,教師與家長應該同樣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給予重視。在新的教育形勢之下出現了很多新的教育模式以及新的教育技術改革。這些教育方式的革新都是以學生為主,充分發揮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總之,有利于全人教育理論實踐的方法都是值得一試的。例如學生可以在大自然中充分地體味風土人情,接受大自然的熏陶,或者接受文化古跡歲月的洗禮,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底蘊、提升學生的內涵有很大的幫助。也可以將這種教育方式作為新的教育模式,擺脫舊的教育方式。
四、總結
只有適應當今社會的變化才能夠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新時期的技工教育正在逐漸朝著發展學習德育品質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教育形勢之下,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對德育情景模式的引入,并運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營造出良好的德育教學氛圍,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真正落實院校教學任務的目標,實現學生素質修養的全面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司建.角色擔當與專業發展——政治教學新手應關切的兩個維度[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6(02):72-74.
[2]李程錦.網絡媒體中教師形象負面報道的調查研究——淺析負面報道對教師群體的影響[J].浙江教育科學,2010(06):13-15.
[3]李曉云,崔廣忠.寓德育于物理教學之中[J].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