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不容忽視。在世紀性人才更替的重要關口,必須審時度勢,研究95后大學生群體在思想觀念和個人行為特征上呈現出的變化,在思想、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引導高校新生完成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蛻變。面對當前學生管理工作的實踐困境,只有重新定位輔導員的角色內涵,強調輔導員的專業素質,才能有效發揮其主干力量,為日后更好地幫助高校新生完成階段性過渡轉型奠定基礎,使高等教育的整體服務質量得到提升。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新生教育;職業倦怠;角色定位
新生入學教育是指為幫助大學生順利在思想、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完成從中學生過渡到大學生狀態的適應性教育。作為新生從中學進入高校后的第一課,大學入學教育表現出高校人才培養的特點,其效果好壞直接關系到新生未來大學生活和今后開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動的順利與否。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已建立了高校輔導員制度。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在校期間首先接觸并且通常也是接觸最多的一位師長,承擔著組織和實施各項入學教育工作的具體性的任務。
一、當前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存在的問題
(一)輔導員的專業素質較低
高校輔導員是一份以學生群體為教育、服務對象的職業。傳達國家路線、方針政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教育管理工作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輔導員隊伍理應由具備相應政治素養、法律常識以及專業學科知識的教師組成。而現實中,并非所有的輔導員都具備從事這份職業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目前,不存在對高校輔導員專業素質的統一規范,考慮到工作涉及面的因素,高校輔導員的專業限制較低,和教育、心理、管理等專業沾邊即可。人員構成方面,則沒有體現出老中青結合的年齡梯次結構。輔導員多為剛出身工作的畢業生,過度年輕化的結果是工作勝任力低下,工作能力與工作范圍的不對等。面對繁瑣的教育管理事務,承擔重大的教育責任,輔導員也沒有精力去提升自我的專業化素養。
(二)實際工作中的角色錯位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高校輔導員是從事思政德育工作,指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然而,高校輔導員在實際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著角色錯位的現象。由于輔導員崗位職業發展上的困境,一線輔導員崗位師生比達不到要求,專職輔導員更是偏少。輔導員管轄的學生人數太多,工作范圍頗廣,事務性工作應接不暇,角色錯位成“勤雜工”。此外,由于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長及學生對輔導員角色定位的認識都存在偏差,用中學時期對班主任的心理來依賴輔導員。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事無巨細地負責起學生生活,甚至淪為“保姆”。
二、新時代高校輔導員角色轉換的影響及意義
(一)促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
新時代下,高校課程設置改頭換面,教育理念方面也迎來了一番改革的大浪潮。教育部最新修訂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規定了輔導員的工作要求、工作職責、選聘標準等內容,強化了輔導員在高校學生工作基層中組織、引導、表率、服務的作用。因此,要使高等教育服務整體質量得到提升,必須實現專業化、職業化的轉變,建設具備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的高校輔導員團隊,使一線輔導員崗位更加穩定,成為一項能夠潛心研究、終生從事的專門職業。
(二)緩解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
新生教育的難度正來自于大學生身份、角色的轉換期所存在的重重矛盾,大學新生普遍處于十八、九歲的年紀,無疑將遭遇很多心理上的困境,這也正體現了輔導員工作的特殊性。高校輔導員往往承擔著大學生心理輔導的艱巨任務,在學生三觀的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需要足夠的耐心和精力。與此同時,輔導員的工作充斥著大量考勤,查宿,獎、助、勤、貸、補的事務性工作。因此所造成的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模糊,給輔導員的自身發展造成了傷害。相關調查顯示,高校輔導員已經成為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明晰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弄清楚輔導員“具備什么職能”、“如何開展工作”的問題,能夠有效緩解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避免不利影響,剔除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
三、高校輔導員在新生管理實踐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治思想教育導師
定位模糊往往造成高校輔導員自我認知的偏差,工作實踐中只注重日常教育教學的管理,不注重自身思政教育能力的建設。按照《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中關于輔導員的職業定義,輔導員是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力軍”,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網絡信息技術為社會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導致了信息泛濫的后果。適齡的孩子剛步入大學,由于思想意識還都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容易受到非主流價值觀的影響。高校輔導員的角色要義之一就在于塑造學生的政治思想,做好價值引領,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學習上的指引者
在我國,建設學習型的社會已經成為一大趨勢,社會對知識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高校學生的學業任務較重。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學習上的指引者要避免陷入重學術輕道德的誤區,引導每個人更加合理地規劃學習,培養學生的各種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具體的新生管理實踐上,要培養班級崇尚學習的氛圍,鼓勵新生正確利用校園文化資源,提倡學生積極走進圖書館,在課本專業知識以外廣泛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新生教育中要注重實踐理念的灌輸,宣傳校內外的各種文體比賽,開展豐富的集體競賽活動,培養學生勤學善思、創新思維的良好習慣。在他們懈怠、迷茫時,給予他們信心,盡到良師益友的責任。
(三)心理保健醫生
人際溝通與交流在新生的大學生活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人際交往過程中容易產生各種心理突發狀況。一部分學生心理素質較差,在遭遇冷遇或者溝通暴力后不能及時、主動地尋求幫助,進而發展成心理障礙甚至心理扭曲,這也正是當前許多高校突發事件的起源。由于當前高校輔導員的師生比存在嚴重失調,每位輔導員管理的新生數量比較多,要全面顧及每個學生顯然難度較大。現在高校輔導員大多也是剛從學校畢業或者畢業不久,這種年齡、經歷上的相仿,為師生間的溝通提供了便利。發揮作為心理保健醫生的角色應當隨時掌握新生的動向,經常與班長、室長聊天,了解新生的適應情況,及時關注到這些個體的壓抑和失落,與學生成為知心朋友,成為好的“觀察者”和“關懷者”,并且投入精力,利用手邊資源做好輔導咨詢工作。
(四)高尚的道德模范
高等教育與中學教育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教育方式的差異。與中學班主任所面臨的情況不同,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學生有能力較好地適應社會,成為社會的有用之人。大學階段,學生接觸最多師長的就是輔導員,學生為人處世的方式會不自覺地模仿輔導員。因此,應當使輔導員發揮高尚人格楷模的魅力,克服急躁和畏難情緒,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做好生涯規劃,如何處理好人際交往。育人先育己,輔導員只有不斷提高自身道德素質,才能把學生塑造成具有開拓創新、學識淵博,有價值的棟梁之材。
四、結語
高等教育的門檻正逐步放寬,大量適齡的學生涌進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工作成為高校日常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定義輔導員在大學初期階段的教育角色,是輔導員負責好學生、履行好職責的先決條件。為更好的發揮高校輔導員在新生入學教育中的作用,必須糾正各方面認知上存在的偏差,提高其職業性和專業性,建設一只具有理論知識高度和管理實踐能力的高等教育服務隊伍。在入學教育的各項工作中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做好新生政治思想教育、學習指引、心理輔導和道德模范的工作,幫助學生全面適應大學生活環境,完成思想、情緒以及心理等方面的角色轉換,為順利完成大學學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曹威威,郝明宇.高校輔導員主體性及角色新定位探析[J].高校輔導員,2013(01):27-31.
[2] 程莉莉.高校輔導員對大學新生的適應性教育探析[J].南方論刊,2012(07).
[3] 李磊,劉利芳.新時期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再思考[J].沖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05).
作者簡介:詹夢(1992- ),女,重慶人,助教,教育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