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育
摘 要:侗錦藝術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在傳承過程中受到傳統觀念與固有模式的束縛,在現代化社會中的發展并不突出,但侗錦藝術本身是具有較高獨特性的傳統文化,其傳承現狀與未來發展仍舊受到較多關注。本文以侗錦藝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并通過調研分析提出促進侗錦藝術發展傳承的主要措施。“一坊雙師”可以是一個工作坊內的非遺大師和教學名師合作,也可以是民間技術大師和專業教師合作。
關鍵詞:侗錦藝術;發展趨勢;傳統文化
社會的進步促進社會的發展,當今社會環境下,科學技術手段、網絡信息化等已經獲得了較高的發展,社會商品也在不斷地豐富。多元化的文化發展也正不斷影響著人們對于美的看法與感受,越來越多傳統文化受到關注與保護,但不置可否的是,民族傳統與生活習俗依舊是受到工業文明的沖擊與影響的,如何在現代化的社會背景中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是重要的話題。
1 侗錦藝術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侗錦藝術屬于民族藝術品,在傳統手工業發展較好的階段,其作為生活必需的手工藝產品不斷得到升華與提高,這也形成了當前具有傳統文化氣息與民族藝術感的手工藝術品。但社會的變化較快,社會需求也有所不同,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中,傳統的手工藝產品逐漸被現代日用工業品代替。這對于侗錦藝術品的市場產生了較大的沖擊,造成人們對于侗錦藝術產品的需求下降,逐漸呈現出一種衰落趨勢。
1.1 侗錦服飾穿著率減少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人們的審美也發生了變化,侗錦服飾代表的傳統文化,其在結構、造型、圖樣與樣式上都具備民族氣息。但在當前審美理念中,時尚簡潔、經濟實用更加迎合當代人的審美。且侗錦服飾在制作上工序較為煩瑣、耗時較長,這都直接導致了侗錦服飾的穿著率減少,僅在民俗活動中較為常見,長此以往,侗錦服飾的穿著率難以得到有效的提高,這對于侗錦藝術的發揚與傳承也不利。經過調查,侗錦服飾在侗族中的穿著率低于32%,并且大部分集中于老人與小孩身上,當地原住民也很少將侗錦服飾作為日常服飾穿戴。
1.2 技藝傳承面臨危機
侗族在少數民族中分布范圍較小,且大多數地區生產條件不高,在面臨生活壓力的情況下,愿意留在當地進行工藝制造的人越來越少,且侗錦編織的工藝較為復雜,初學者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夠掌握技術,這對于侗錦藝術的傳承是不利的,就當前技藝傳承的情況而言,其未來發展受到較大的限制。經過調查,當前侗錦手工藝制作者大多是當地原住民,平均年齡在四十歲左右,不少地方出現的技藝傳承的斷層情況,許多傳統實物原件不斷流失,紋樣也逐漸消亡,造成工藝價值的損失。
1.3 文化傳播率不高
侗錦藝術在當前的發展中僅在侗族有較高的流傳率,其傳播率較低引起的文化斷層造成了侗錦藝術受到的關注較少。就當前傳播情況而言,僅在一些景區存在具有藝術特性的旅游產品能夠起到文化傳播作用。這在發展迅速的社會環境與旅游產業中是難以得到有效宣傳作用的,也會造成侗錦文化的傳播率受限,不利于文化的弘揚與推廣。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當前侗錦文化在網絡上的信息并不多,許多詳細的信息也難以得到了解,信息來源與內容都較為狹窄,且就侗錦文化的傳播方式而言也較為單一,很少以文化交流形式或文化藝術品、文創產品等出現。
2 促進侗錦藝術傳承的主要措施
就上述調查內容可以得知,當前在侗錦藝術的傳承、傳播與實用性上都有一定的不足,這造成了侗錦藝術難以得到較好的發展,藝術的傳承也更為困難。以調查內容進行分析可以得到下列措施,用以促進侗錦藝術的傳承。
2.1 加強網絡推廣
網絡信息技術給予了文化一種新的傳播方式,不僅有傳播速度快、有效性高的特點,還能夠很好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銜接,提高文化的社會適應性。因此在侗錦藝術的傳播上,需要更加重視網絡環境的推廣作用,提高其文化傳播率。
2.2 文化創意產品的形成
侗錦藝術作為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品,其不應僅僅局限于當地文化的發展,在傳承與發展中應該更加重視社會屬性,結合現代藝術與人們的消費需求進行不斷的創新。以文化創意產品作為新的形式進行的藝術宣傳與推廣是適應于現代社會環境的,能夠獲得更多的認可與喜愛,有利于侗錦文化的傳承。
2.3 專業化人才與技術的培養
侗錦服飾、工藝品等都是獨有的民間藝術,其所具備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屬性應該受到社會、國家的重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侗錦藝術具有一定的高度,政府可積極宣傳侗錦藝術,加強企業對于侗錦藝術的關注,形成企業合作機制,在侗錦文化傳承上提供更多的基礎條件,以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傳統技術的升華為目的進行文化的傳承,提高文化傳承有效性。
3 結語
侗錦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著的是對傳統生活的感受與對當地文化的熱愛,盡管社會正在不斷發生變化,但就傳統文化的傳承而言,仍舊需要不斷提高重視,在保留原有文化屬性的情況下,促進傳統文化適應社會屬性。就當前侗錦藝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而言,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其若是不創新、不適應,很難得到較好的發展,因此在侗錦藝術的未來發展環境中,需要加強對于現代化生活的重視,不斷提高其文化適應性,促進侗錦藝術的傳承與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