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韻
摘 要:本文旨在從川劇唱腔中潤腔技巧“顫音”的分類及方法、特點及作用、實踐及運用三方面進行理論探索與梳理,為提升川劇唱腔教學水平和教研能力,培養川劇演唱人才提供較為規范和系統的教學經驗。
關鍵詞:川劇唱腔;潤腔技巧;顫音;教學運用
川劇唱腔作為川劇表演中的主要部分,其獨特的角色類型、多樣的曲牌風格、豐富的表現技巧的綜合呈現,極大地深化了川劇藝術作品的表現力,成為川劇表演中人物塑造最為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之一。
潤腔技巧更是豐富和提升川劇唱腔表現力的重要方式,它的合理運用能充分體現唱腔曲牌風格特征,準確刻畫和塑造人物形象;加之技巧掌握與運用難度系數的提升,更是演員唱功和水平的衡量標志。演唱中如果失去潤腔技巧的支撐,唱腔就會平淡乏味,猶如一潭死水而失去藝術感染力。因此,改進學生潤腔技巧自然成為川劇唱腔教學內容的重要部分。以下從川劇唱腔潤腔技巧“顫音”的教學實踐進行分別論述。
1 “顫音”的分類及方法
“顫音”是演唱中演唱者在氣息的作用下,使聲音呈有規律的波浪式上下運動而發出顫動式的聲音效果,又稱“波音”,它是川劇潤腔技巧中使用較為廣泛的修飾性表現技巧之一,更是演員發聲運用中修飾聲音及豐富聲音表現力的重要手段。
1.1 顫音的分類
“顫音”大致分為慢顫音、快顫音、慢快結合顫音這3種類型。慢顫音:聲音在本音與助音間慢速交替運行,使聲音呈緩柔地上下顫動,一般用于平和、抒情、舒緩類情緒和意境的表現;快顫音:聲音在本音與助音間快速交替運行,從而使聲音呈較激昂狀顫動,適用于活潑、歡快、激情奔放類情感及氛圍的表達與營造;慢快結合顫音:常指聲音的上下顫動呈現出由緩逐漸轉急的變化對比狀態,常用于人物情緒變化強烈、戲劇性氣氛的渲染和塑造上。
1.2 顫音的方法
“顫音”的發聲方法為:首先使聲音發出穩定后,在喉頭放松、氣息嘆氣作用下,聲帶、口鼻腔共鳴共同發音并帶動聲音呈現出有規律波浪式上下顫動的效果,其發聲過程可分解為吸氣、嘆氣、發音、顫動這4個步驟。“吸氣”:鼻腔自然吸進到橫膈膜處,并控制住氣息。“嘆氣”:用感嘆式呼出方式出氣,并必須做到喉頭自然松弛。“發音”:強調用口鼻腔共鳴作用下的高位置假聲進行發音。“顫動”:聲音穩定而松弛下的有規律上下顫動。在正常的“顫音”發聲過程中,以上4個步驟呈自然結合、同步配合進行而發出聲音。
2 “顫音”的特點及作用
“顫音”是川劇唱腔中運用最為廣泛的潤腔技巧之一,它以其獨特鮮明、豐富多樣的聲音表現力而在演唱訓練學習中得到師生的高度重視。其主要特點及作用:第一,在常規方式的發聲運用中能使演唱基礎聲音柔和圓潤、音色純凈、穿透力強;第二,在人物情感塑造方面,作為聲音表現手段,運用它既可表現歡快的情緒,又能表達悲傷的情緒,更能巧妙地運用于人物情感和細節刻畫之中;第三,還可以根據不同的處理效果豐富聲音的色彩,增強演唱表現中的戲曲風格。再就基礎聲音呈現而言,顫音的正確掌握與熟練運用,使聲音“純正甜潤”而得到的自然修飾美化,與沒有使用顫音的聲音較為“生硬直白”而失去光澤(特殊表現處理除外)相比,直接體現出“顫音”在川劇演唱基礎發聲中的重要作用。
3 “顫音”的實踐及運用
川劇劇目課教學實踐中,因劇中人物情感刻畫以及戲曲曲牌風格展現等內容與形式表現的需要,我們在唱腔教學過程中常常運用“顫音”的手法處理行腔。下面從川劇“彈戲”《拷紅》和“高腔”《思凡》唱腔的教學運用進行具體闡述。
3.1 顫音在《拷紅》劇目實踐中的運用
《拷紅》主要以川劇“彈戲”為演唱形式,其唱腔具有舒展流暢、歡快喜悅的風格特點,運用十分廣泛。其中,在該劇唱腔“虧了我這半天苦費唇口,才勸得老夫人回心點頭,與張生報喜訊我往西廂走走,討他的謝媒酒不醉不罷休”唱段中,劇中人紅娘以機智與伶俐最終說服了老夫人答應崔、張二人的婚事,使有情人終成眷屬。為了更好地表達紅娘此刻“興奮與喜悅”的心情,在演唱“與張生報喜訊我往西廂走走”句中,筆者在教學中有意對“走走”的行腔加以“顫音”的潤腔處理:第一個“走”字出長音,要求字頭輕而清晰,聲音保持平和舒緩后逐步引入慢顫音,同時延長過程中再以慢自然轉快顫音的方式處理,使發聲中音色更加圓潤甜美,音質更加干凈明亮;第二個“走”字出音同時采用快顫音,并緊接墊字“哇”轉“啊”音后自由延長,再以慢轉快顫音結合的方式,拖腔由弱到強,充分體現人物由喜悅至興奮的情感力度深化。該段唱腔中通過不同顫音多種方式結合的潤腔處理,既呈現出美化修飾后的良好聲音效果,又使得劇中人物情緒發展得到強化,增強了情感的內在張力,宣泄出紅娘在報喜路上內心按捺不住的激動與興奮之情,使演唱達到更準確地抒發內心情感變化、刻畫人物性格特征的目的。
3.2 作者名顫音在《思凡》劇目實踐中的運用
《思凡》是以“高腔”曲牌為演唱形式,其演唱特點為質樸通俗、高亢激越。劇中“江頭桂”是高腔的主要曲牌之一,行腔特點婉轉悠揚、細膩流暢,起伏較多,多用于寂寞、苦悶、憂郁類情緒變化的表達。其唱段“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送進了庵堂出家,每日里燒香換水”中,筆者對“每日里燒香換水”唱句末尾“燒香換水”進行了相應的顫音處理。其主要方式為:“香”字以舒緩慢顫音方式行腔并收尾下行,流露出劇中人物小尼姑此刻低沉消極的情緒;“換”字音調起伏向上,歸韻后稍快顫音的運用,哀怨之氣油然而生;“水”字采用慢顫音下行稍作停頓換氣,哭腔出音后慢顫音延長漸弱后收音,那種酸楚與無奈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此處演唱其韻味悠長的行腔處理,較好地體現了小尼姑內心那種孤獨、哀怨、無奈與埋怨的情緒,準確地表達了此時此刻劇中人物的特定情感。
教學實踐證明,作為一名戲曲表演專業教師,只有重視川劇教學理論研究,強化教研成果梳理及運用,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實踐與訓練方向更加明確,訓練方法更為系統和規范,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川劇唱腔演唱技巧的掌握與運用、藝術表現能力的錘煉與提升,最終使學生的綜合演唱能力達到較高水平,更好地為刻畫人物和塑造角色服務。